APP下载

乡村特色产业振兴路径研究
——以普定县马场水磨面产业为例

2022-11-28唐小志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水磨马场特色产业

唐小志

(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 561000)

关键字: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利益嵌合;产业交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明确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1]。因此,要发展特色产业,就要以地域为根本,以文化为底蕴,明确特殊品质,充分了解其特殊性,综合所有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一、文献回顾

学界从不同角度对乡村特色产业振兴做了探讨。部分学者就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的融合进行分析,并强调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意义和发挥好政府治理功能的重要性。何建湘进一步指明乡村特色产业的含义,并且整理其所包含的要素[2],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研究明确方向。黎杰松等认为乡村宜居和环境的保护需要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来实现[3]。沈贵银等认为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可以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4]。王超群认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可以实现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5]。姚荣锦认为特色产业的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是有机统一,强化脱贫地区治理功能,重点引导特色产业发展[6]。 政府机制建设和抗风险方面,何龙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依托,强化特色产业的生态治理和抗风险政策的机制培育,重点是产业链和经营主的关系[7]。 朱乾宇、樊文翔等认为农业保险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抵抗各种风险,减少经营主损失,弥补政府财政补贴不足等问题保障,是实现金融调节的有效杠杆[8]。

当然,在乡村特色产业振兴过程中除了政策支持,机制完善、保险助力防范风险外,还有就是资本功能的运作体现。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资本的介入,通过工商企业下乡能够解决乡村特色产业传统手工业形状,提高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民的组织意识,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9]。资本投入也会改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做到人才、资金、知识和技术等产业发展要素的回流[10]。也有学者认为下乡资本没有做到它应有的贡献,何云庵、阳斌认为下乡资本给农民争地带来新的矛盾,对农地流转后的经营没能给老百姓带来根本的利益[11]。因此,对于资本功能我们必须客观地看问题,要以产业特殊性和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利用和科学的嵌入才能使其达到应有的效能。

本文以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笔者在马场镇的挂职经历,对水磨面产业作全面阐述,并对水磨面产业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寻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做法,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案例阐述

马场镇隶属于普定县,位于县城西南部,东接普定毓秀街道办,西与六枝特区龙场乡毗邻,北连织金县白泥镇,东北与普定鸡场坡镇相邻,属于安顺、六盘水、毕节三市交汇处。从唐贞观四年(630年)至元代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七百多年间,马场就是当时的县治、州治所在地。马场镇现辖4个社区、16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13.4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为58,536人,在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12]。马场镇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南北群山绵亘,中间丘陵起伏,坝子错落其间,三岔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形成20公里长的亚热带低河谷地带。天然的地理优势孕育丰富的农业产业,镇域农业以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韭黄、食用菌、时蔬)、渔业(冷水鱼、稻花鱼、小龙虾)、畜牧业(肉牛、肉兔、猪、鸡、鸭)、林业(杨梅、茶叶、蜂糖李、林下中草药)等为主,农业加工主要有水磨面、绿茶、食用油、杨梅酒等,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乡镇。

水磨面产业是马场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通过地质普查资料了解,这一带土壤是县域内独有的连片面积最大的紫色砂页土,富含丰富的有机物,所产出的水稻和小麦矿物含量都很高,富含较高的营养价值,也是县域粮食重要产区之一,所盛产的特有小麦正是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

水磨面是一种传统工艺制作面条的简称,也就是以水为动力带动大型石磨碾压小麦制成面粉,然后通过一整套传统工艺制作成的面条。水磨面有三个独特的地方,一是石磨要用大河底下的水磨石打制,这样碾制面粉时硬度适中,石头性冷,小麦放入石磨后温湿恰当。二是拌面所用的水要用龙潭小河的源头水(当地人称为“泉眼”),龙潭小河就是马场水磨面传统作坊比较集中的一条河道,源头就在当地一个自然村龙潭村,河名也因此而来。泉眼水四季流量均衡,能提供沿河五公里左右村民饮用水和河道上大小七、八家水磨面作坊的正常生产。因水质的特殊性所生产出来的面耐煮,面汤清澈,口感生脆、温润、细腻、回味香气犹存。三是面条厚薄要求,剪切面条要保证面条的厚度,一般薄厚在0.65mm~0.7mm之间,小于和大于这区间都不行,视为不合格产品,只有在这个区间的面条才更容易煮熟和保证其口感。

笔者对水磨面作坊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到,马场镇的大小水磨面作坊有十余家,但是按传统工艺制作面条的数量很少,多数都是用现代磨面机磨面或者直接从外地购买面粉加工面条,已经失去传统工艺的制作手法,失去马场水磨面的特性,因此也影响外界对马场水磨面的传统认知。唯有谢氏三家因祖辈作坊传承,到现在依然在延续传统技艺,保留传统水磨制面作坊和工艺流程,为马场特色水磨面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确保特色水磨面工艺传承,其中谢克松还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为了丰富园区文化,传承传统工艺,把现存的几个水磨房和水动力设施进行保护维修,打造成水磨面特色产业工艺文化参观区,实现了文化展示也带动了乡村旅游。

三、产业平台搭建

(一)传承特色,重构产业

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在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对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由于机械生产的介入和外来面粉的输入,新增的水磨面作坊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人为地减少制面工艺流程,使得水磨面面临工艺失传和外界的认知误解,导致部分人认为现在的马场水磨面不再是以前的味道,是“机械面”“假水磨面”。为了重塑外界对马场水磨面的认知,传承马场水磨面的制造工艺,马场镇党委政府就水磨面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多方调研,结合镇情,意在以工艺传承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就马场水磨面这一地理标识性产品进行保护和产业重构。首先对部分没有按传统工艺要求生产的企业、作坊进行界定,要求所生产的面条不得以马场水磨面的名义售卖。其次对现有的传统水磨面作坊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和重构,重在保留工艺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其目的是要实现特色产业本身的优越性,重塑马场水磨面的特色,让外界重新定义马场水磨面,让人们重新回归对马场水磨面信任和接受。

我国很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都面临类似情况,由于工业的发展、现代工艺的引进,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很多乡村特色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如果乡村特色产业工艺没能得到很好传承,盲目无限制地生产,最后只能使特色产业不再特色,同时也慢慢失去应有的市场。目前很多地区出现乡村特色产业工艺逐渐面临失传、有的已经失传的现象。

(二)搭建平台,扩大生产

平台搭建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也是扩大生产、兴旺产业的重要推手。为此,马场镇党委政府为发展特色产业、延伸特色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就马场镇的产业进行筛选和分析,最后以水磨面特色产业作为该镇产业振兴的龙头产业,并确定发展目标和组织机构建设,制定园区管理的各项制度,整合各方资源,促进水磨面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1.镇级公司平台搭建

马场镇党委政府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建设做足充分的准备,整合各方力量组建镇级公司,并沿龙潭小河划定50亩地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投资500万元建设启动资金。首先从镇里选派一批年轻能干、懂企业管理的干部参与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管理,通过对这部分年轻人进行培训、组织开展相关工作调研、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以提高其业务能力,不断对园区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让园区从起点就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为拓宽销售市场,建立专门的公关部门、线上线下销售部门和销售团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对外展销提高知名度,打通对外销售渠道。

2.村级公司合作共赢

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的传统作坊生产主要集中在龙潭小河流域的几个村,为了使产业振兴起到关键作用,沿河4个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结合镇级公司实施产业加工园区的发展战略,从发展特色产业利民惠民、促进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组织召开会议动员村民以集体资产为抵押贷款、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成立村级公司。首先由村支书和主任兼任村级公司法人和主要负责人,以确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强化村级组织责任感,同时减少村民的顾虑和担忧。其次是建立村公司管理章程,村民以不同的入股方式划分村民股权,通过建立股权制度、分红制度、利益链接制度等确保村民利益。同时,设立专门的村级公司监督委员会(从村民中选出),对村公司的经营、决策制定和执行进行监督,及时纠正管理过程的各种缺位和偏差。

3.政企合作保特色

马场镇党委政府充分考虑水磨面特色产业的特殊性,对沿河传统作坊工艺进行梳理,找出传承比较完整、工艺得到民众认可的三家小作坊型企业,用他们祖传的工艺和注册商标(获地理标识产品)作为参股方式,参与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的生产和管理,并明确马场水磨面非遗传承人谢克松为生产厂长,确保水磨面的特色和工艺的完整性,从而实现所产面条的特殊口感和传统工艺得到延续。

传统工艺的产出与社会需求矛盾,在乡村特色产业打破消费场域的束缚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产量跟不上需求,工艺的更新就成了必然,前提是不能失去传统工艺生产的特色性。为此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组织人手外出调研、聘请技术专家把大河底的水磨石进行加工,打磨成仿水磨碾子的磨盘,再结合电动设备仿制水磨碾面的电动磨碾机,通过不断实验和调试,最后磨制的面粉基本可以达到传统水磨碾制面粉要求,面粉产量大幅度提高。通过政企合作,打破了传统工艺生产的局限,解决了工艺更新的问题,有效传承和革新了乡村特色产业生产工艺,为乡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兴旺带来新的启示。

四、利益体的嵌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建设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发掘了一批乡土特色工艺,创响了10万多个‘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品牌。”[1]马场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借助水磨面特色产业发展,打造自己的乡土特色品牌,以此带动乡村振兴和老百姓共同富裕。

(一)产业延伸确保利益链接

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是实现利益链接的关键,通过特色产业振兴可以有效与乡村老百姓实现利益链接,因为乡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延伸间接带动乡村各方利益。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的建立和发展,说明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形成。马场水磨面的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小麦种植生产。因水磨面的生产原材料需求增大,为确保水磨面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由马场镇党委政府牵头、水磨面特色产业园区协助对镇域农业生产进行重点部署,通过对全镇的4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做调研和对村民进行走访,最后协商达成了沿三岔河流域平缓地带,南北相向山脉30亩以上农田、地坝区规模化种植小麦。产业加工园区与老百姓签订订单农业生产协议,承诺小麦的收购价格在同期市场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每斤上调0.2元至0.3元,确保老百姓利益,从而也实现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通过与老百姓签订订单农业生产解决镇域脱贫户和留守人员的基本收入问题,大大降低了脱贫户返贫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小麦种植辐射带动了全镇1000余户农民增产增收。

(二)园区务工解决就业问题

水磨面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人力需求,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乡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让老百姓做到了不出门就能就业的想法。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建立,打破了原有的手工作坊模式,从家庭式生产转为企业化生产,在用工方面的投入大大超过作坊生产。产业园区根据水磨面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目标,定额定岗设置用工岗位,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公开公平招聘,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重点解决脱贫户的就业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用工方面基本招用脱贫户,按工程量或者“点天工”(按出工天数计算工钱)的方式支付工资。目前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已进入规模化生产,园区常用工人60余人,60%以上为脱贫户。在原材料收购期间用工也大幅增加。由此在不同层面上实现了特色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就业和建立利益链接。

(三)园区打造助力乡村旅游

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主要是沿龙潭小河建设,产业加工园区主要使用现代机械和传统水磨工艺研制的高产高效生产线,把原来的以水为动力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成以电为动力的生产加工设备,在保证水磨面口感的同时增加了产量。据园区负责人介绍,现在的日生产量是传统日生产量的10倍,其年生产量超过100万斤,产值500万元以上。这样新型现代化的水磨面加工企业成为很多外界加工企业参观和学习的地方,拉动了马场参观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游客量。另外,马场镇党委政府借助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展示水磨面传统工艺及加工作坊(水碾坊)的保护利用,再结合马场尚家冲洼地、马场石文化、野杨梅基地、沙氏古城墙遗址、袁氏古建筑群、龙潭摩崖石刻、渡功亭等历史古迹,打造大小10余个乡村旅游景点,发展了乡村旅游,由此带动村民开设特色饮食、民宿、农业体验、特色产业体验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自主创业、吸引人和留住人等基本目标,促进了乡村振兴。

五、多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要以产业群的振兴为出发点,以龙头企业为标杆带动其他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目的。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同时就是场域经济对外突破的过程,随着场域经济的打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瓶颈得以化解,村民的致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农民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村级组织制度的建设完善将逐步实现。

(一)产业互助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后,本身的目标就不应该是单纯自我利益得失,它必须承担起区域内的社会责任,必须考虑同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龙头企业的地区影响力和综合资源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在完善自己的经营管理后,联合区域内的各中小型面条加工企业,助力改善它们的生产工艺和统一原材料来源,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发展它们成为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的区外代工企业,这样能够确保社会需求,提高产业加工园区产量。首先,通过对同类中小企业的互助,可以进一步凸显乡村产业的特色性,因为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和非标的生产工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村特色产业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影响乡村特色产业的社会信任和老百姓认可度。其次,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的不足、原材料的混乱、工艺的欠缺、销售的局限等发展困境,通过互助可以有效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利互惠、生产共赢。

(二)产品多元

产品多元是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其他产业的嵌入方式。乡村特色产业多数以单一产品发展为标准,主要是特色产业发展过程的单一化、产业各自发展的区别化,使得各种产业缺乏有效融合,继而阻碍了乡村特色产业产品多元化。马场镇除了有适合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的小麦生产外,还有同具特色性质的韭黄产业、食用菌产业、绿茶产业等。水磨面特色产业加工园区结合各种农业产业特性和水磨面工艺,研发出不同口感的新一代水磨面特色产品。比如鸡蛋水磨面、韭菜水磨面、韭黄水磨面、玉米水磨面、猴头菇水磨面、平菇水磨面、紫麦水磨面、茶香味水磨面等。且不同类型分不同等级,可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有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就能实现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撑和助力乡村振兴。

(三)产业融合

这里的产业融合主要是指乡村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产业以及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的过程。乡村特色产业通过与乡村特色文化、特色旅游以及互联网产业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宣传和推销,因此离不开互联网的融合,同时也需要特色文化的注入,通过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打开市场、树立品牌效应,进而可以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首先,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借助各种社交媒体、销售网站、特色产品网、政府网站等对外进行市场拓展,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形成营销新业态。其次,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通过挖掘马场古西堡文化,梳理马场水磨面特色工艺的起源和传承,赋予马场水磨面特色文化底蕴,使其品牌得到更好的树立,通过产业融合打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兴旺。

六、总结

通过对马场水磨面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范本,重在探索乡村特色产业振兴路径,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清晰地看到,乡村特色产业的筛选、发展方向的定位、相关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人员的调配、各方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基层党委和政府在乡村特色产业振兴过程中起着统筹策划的作用,而在具体协调、村民动员、产业融合、乡村发展兴旺等方面,村级组织在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因此,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是地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兴旺,乡村特色产业兴旺则需要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带动以及各方资源的协同发展和有机嵌合,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对乡村振兴的信念。

猜你喜欢

水磨马场特色产业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马场(外一首)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洮渭水磨概述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放马过来
仲乐出仕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