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编制要点探讨

2022-11-27李培莲刘敏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十四五中医药办学

□李培莲 刘敏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956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建立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将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管理范畴。历经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从业者不懈努力,砥砺前行,使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2]。

2020年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理念、职能、教学和管理模式等,都会发生变化,高等教育从业者的理念能否与时俱进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变革和发展。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3]。《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全国中医药大会、教育大会成功召开,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社会服务需求,以及中医药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挽救患者生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劲动力。5G、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为中医药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四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4]。

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中医药院校自建校起就被赋予了行业属性,具有了本质上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研究和编制好中医药院校“十四五”时期的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推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编制要点梳理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6]。“十四五”规划必须起好步,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规划编制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方向,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准确定位是影响高教领域占比最多的地方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和同层次同行业院校相比中,定位清晰准确、突出办学特色尤其重要。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发挥战略重器和战略引擎的作用,在制订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高校依据社会分工不同明确办学定位和理念,坚持科学规划,特色发展是关键。

以中医药行业为例,地方院校编制规划要准确把握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密切结合省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求,围绕建设目标加强对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前沿、重大关键性问题研判,立足现实,科学规划未来发展。统筹好教学科研、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坚持规划目标可实现、任务可落实、措施可实行、过程可监督,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7],提升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用精湛的专业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素质,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师进医院、下临床,提升教师队伍的临床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学校战略规划和办学效益,完善岗位设置,合理配置人员,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特色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潜力,同时高等教育又具有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其主要服务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区域发展基础、资源分布情况和实际发展需求,理清高校的任务和职责,调整优化自身办学特色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院校在办学的软硬件条件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不能和重点大学相提并论,特色化办学是其生存发展的必定趋势。对于出生自带特色属性的中医药院校,优化自身学科专业结构,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保持与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不断改造提升优势学科强化其社会适应性,打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交叉学科和新专业,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健全科学民主的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决策质量和执政水平。以学校《章程》为基础,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内部制度体系,进一步梳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形成各类委员会负责决策、管理部门负责落实的学术与行政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执教、依法办学,牢固树立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校师生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校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全面展开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监督制度、法规的执行,建立高效权威的制度执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把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不断提高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的执行能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五)进行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在“互联网+”确定为国家战略之后,“互联网+教育”行动在各教育领域风起云涌,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基本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类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也逐步投入使用。特别是在全民抗疫期间,我国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为“停课不停学”保障正常教学活动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进程。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各类信息系统层出不穷却面临重复建设和覆盖面不全并存的尴尬处境。而且各系统数据无法实时共享,信息孤岛问题较严重且造成数据重复采集、无法相互验证等,影响数据的有效使用。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便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其中“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6],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四、结语

“十四五”时期又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地方中医药院校需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与时俱进,形成突出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加快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贡献地方院校的力量。

猜你喜欢

十四五中医药办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