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

2022-11-27赵文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模式思想

□赵文超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方便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尝鲜者,对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有着极大的热情,高校合理合时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契合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现有教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技能和本领,以新媒体的发展为契机,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为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当前大学生多为“00后”,其思想特点突出,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在新媒体时代,他们的学习方式更是呈现出更多的特点。一是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在面临困惑问题时,已不再是停滞不前,而是积极地通过百度、360、谷歌等搜索引擎积极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效率高,而且更加便捷,既方便自己获取知识,也可以帮助别人获取答案,从而很好地改变了传统翻书查阅资料的繁琐,而学生在搜索知识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独立思考、积极求知的习惯,更有利于自身素养的提高;二是获取信息的广泛性,新媒体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其自身丰富的内容、鲜活的形式更是吸引着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在学习自身知识的同时还积极涉猎其他方面的内容,他们既探寻科技的前沿,又学习文化的魅力,既喜欢体育运动,又关注国家时政,既关注生活衣着,又热心社会公益,大学生所涉猎的内容在无形中很好地契合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意识的局限性,他们关注的领域足够广泛,但却缺乏一定的深度;三是面对信息的自我选择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大学生多为刚满18周年的青年,自身的思维意识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牢固树立,很容易受到新媒体平台相关思想的影响,他们往往只喜欢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选择自己愿意看到的资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思想,一旦遇到强制要求关注的内容,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和抗拒情绪,对于时政热点选择性的放弃,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身喜欢的内容;四是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爱好和习惯,他们或沉浸于自由随性的学习氛围,或喜欢活泼多样式的休闲方式,一会喜欢在图书馆里探寻知识的真谛,一会喜欢在新媒体中查看自己喜欢的视频和图片,他们有的喜欢随波逐流,有的喜欢个性张扬地表现自我,有的喜欢自我思考,有的喜欢向教师和朋友倾诉,总之,他们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在教师们面前呈现着多种特点,了解他们的特点和获取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更好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思政课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配比不到位,多数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只是笼统地按照自己认为的学生理解方式进行授课,不仅内容过于繁琐,而且针对性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效果不高,课程最后教师只是通过试卷考核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无法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在教学形式上,许多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教学的真正效果,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通过划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机械地背诵相关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由于大班上课的客观情况存在,思政课教师多采用PPT形式进行教学,他们认为把书本的相关知识点搬到多媒体上就完成了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就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转化,却忽略了大量文字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既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也没有积极学习的兴趣,很难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思政课是一门鲜活的课程,相关的理论与实际有着紧密的结合,一方面教师枯燥地讲解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沉迷于上课玩手机中不能自拔,再加上讲解的内容有部分与高中、初中的重叠,让学生感觉枯燥,教师脱离实际的讲解“三观”更是让学生无法提高兴趣,最后造成课堂抬头率不高。

(三)网络教学可行性不足,相关配套不完善。新媒体时代给教师授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帮助教师实现了多样化的教学,实现了思政课多种形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政课效果的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新媒体内容缺乏一定的甄别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较深,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惑,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思政课作为思想教育主渠道的地位。同时,新媒体技术目前成熟度不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一味地让学生使用新媒体而不加干预很难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四)教师自身采用新媒体积极性不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应付,还要面对科研压力,其精力放在新媒体上明显时间不足,思政课教师平时闲暇时间多于备课,无暇抽身关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再加上自身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造成新媒体技术利用不充分。反之,大学生对新媒体就非常热衷,他们既关注新鲜资讯,又关注各种娱乐八卦,在新媒体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再加上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出现学习落后的情况,教师与学生关注的点不同,就很难在一些问题上形成共鸣,增加了彼此的隔阂。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路径探究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冒”的现状,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模式上想办法,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积极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摆脱课本的限制,积极吸收新媒体领域的新鲜资讯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与相关理论知识点融合,既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兴趣,又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新模式,通过课前任务布置,学生自由分组,分工整合资料,指派专人上台演讲,让学生从台下走到台前,既强化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当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相关实践教学的开展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补充第二课堂的短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引导给予阐明。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开展社会调研,采用新媒体技术表达自身的感受,教师全程参与并给予指导,确保活动的政治方向。要把校内互动与校外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本领,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思维,最终实现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网络教育体系,营造网络教育的新氛围。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强化网络教育体系为抓手,营造全新的教育环境,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敏感问题,充分利用课堂给学生讲解,解决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社会问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甄别错误信息,远离不良信息的骚扰。同时,学校要为网络教育氛围的形成提供硬件支持和培训准备,加强资金投入完善学校网络设备,一方面做到网络全覆盖;另一方面培养网络教育骨干力量,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营造网络教育的新氛围。

(四)强化教师培训力度,推进师生观念转变。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思政课教师不是紧急避让,而是勇敢而上,积极将新媒体的优势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站位。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创造条件,通过技术培训让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改变以往的“不变应万变”的思维,要有与时俱进的压力和责任,既要积极学习相关技能,又要在课程中广泛应用新媒体教学,弥补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同时,要注重相关教育课程的学习,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学习压力,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模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