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桥梁工程导论》课程为例

2022-11-27王凯英廖明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桥梁工程作业工程

□王凯英 廖明军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有关要求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及盐城工学院《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按照盐城工学院“延期开学、线上教学,创新模式、保证质量”的疫情期教学工作要求,《桥梁工程导论》面对疫情期学生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学习资源等的变化,认真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分析,注重对学生学习支持和学习管理,提供面向疫情期变化的混合式学习过程的、系统的学习策略设计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线上混合式学习模式。

一、混合式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混合式学习国外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混合学习的概念、定义与内涵、发展趋势。二是混合学习理论基础。三是混合学习模式。四是混合元素的研究。五是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1]。

(二)国内研究现状。混合式学习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一是理论研究:混合学习概念内涵、基础理论与应用价值等方面。二是设计开发研究:混合式学习系统、开源平台(Moodle,Blackboard,Sakai,Drapul,Diigo、雨课堂、MOOC等)或社交软件(SNS,QQ,YY,Blog、钉钉、微信等)的设计与实现。三是学习应用研究:混合式教学的模式研究与应用。四是学习评价与管理:混合式学习模式与策略的适应性、有效性的评价[2~6]。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资源和平台建设研究较多,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微信、云盘、移动APP等)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较少;国内对互联网下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广度与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国内对设计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较多,对理论研究以及学习管理与评价研究方面较少。

二、桥梁工程导论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一)课程简介。桥梁工程导论是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疫情期采用线上教学方式,教学平台选用腾讯QQ、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网、桥梁工程相关专业网站及微信公众号,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腾讯QQ直播课+中国大学MOOC视频+雨课堂+讨论课+自主学习。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为40%,包括课堂出勤、各章节作业、雨课堂习题等,期末考核比例设为60%,改革为非书面考核,包括小论文,案例汇报,自制微课视频,阶段测试等。在线教学期间依托腾讯QQ、雨课堂根据大数据进行学习行为的考核与管理,并按照学习章节严格进行平时作业及期末考核作业的登记及过程管理。

(二)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以学习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上下部结构构造、计算原理、施工方法为重点;同时对斜拉桥、悬索桥、拱桥进行简要介绍,理解受力特点、构造、施工工艺;同时引入桥梁工程案例。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以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课程特点和混合式教学实际,构建出桥梁工程导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通过线上学习大数据分析进行实时记录、即时反馈,评价整个在线学习过程。梅瑞尔教授“首要教学原理”对优化工程类课程在线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知识、素质、能力培养,即从课本教材、规范理论知识向工程实践解决问题,再到学生未来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理论”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在线混合式探究学习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三、桥梁工程导论在线课程示例

(一)学习导航设计。本课程上课时间为6周,在课程前一周在雨课堂课件及公告中发布一周学习导航,使学生预先了解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学习成果及提交作业方式。学习导航设计为学生混合式学习模式提供了“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导向性,学习内容、学习路径支架性,学习效果、学习评价合作性”,并为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达成提供了有效支架。

(二)教学资源设计。在雨课堂中根据学习导航设计,提前上传各类参考教学资源,包括预习课件、授课课件、电子书、桥梁规范,桥梁发展史、国内外桥梁技术创新报告、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简支梁、连续梁、悬索桥、斜拉桥、拱桥相关设计与施工拓展资源,助力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向实际工程领域延伸并转化。

(三)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内容包括学习导航学习成果中要求的所有作业形式,包括预习作业、中国大学MOOC笔记、雨课堂习题、雨课堂测试、网络查找视频、计算题、思维导图,PPT制作案例、微课制作等,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作业成果形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在线学习能力,内化理论知识,建立工程思维。

(四)混合式学习效果。

1.思政育人。通过港珠澳大桥等国内外工程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重大工程实际,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国内外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最新工程创新技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工程伦理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

2.混合式教学成效。

(1)知识众筹。通过完成各项预习作业,PPT案例,工程案例微课,思维导图等优秀作业讲解、分享实现集体知识再创造。

(2)成效为道。课程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基础理论内容,是电脑另外一端的不见面的学生自主习得,桥梁工程教材、规范理论知识内化,所学为所用工程实践知识转化。

(3)数据为器。通过各项作业、测试发现班级同学出现学习层次的分化,有1/4(15人)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通过在线自主学习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工程意识,自主探究型学习作业完成质量达到优秀,超过教师预期。1/2(30人)的学生,比较认真,但是仍读不懂题目,理不清题意,不认真借鉴优秀同学作业,没有参考给出的教学资源,前期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作业,作业中缺乏独立深入思考,后期通过优秀作业分享,教师引导,逐渐达到优秀标准。1/7(9人)作业不认真,随便写,没有认真的思考,缺乏完善思维,查找资源、独立思考、快速解决问题的有效训练不足,1/7(9人)同学未能按时提交作业,通过后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全班同学作业都达到了良好以上标准。

3.学生反馈学习效果。

(1)在线课程学习收获方面。一是由于疫情影响,改变了以往课堂听课学习模式,也开启了桥梁工程导论课程自主混合式学习新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程内容、模式设计,由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新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性、探究性逐渐提高。二是通过完成预习作业的模式,能够精准地查找相关资源、工程实例,更好地辅助理解学习桥梁工程的相关内容,查阅课外资源的能力显著提高,从理论概念、原理知识到设计图示,到工程实例,都促进了学习意义的建构与迁移。

(2)在线课程学习方式方面。完成每章作业前,先学习MOOC及浏览教师上传雨课堂的丰富教学资源,然后结合各类资源来完成作业,如果有些在资源上找不到的或者从资源上看不太全面的、不太容易理解的,就借助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内容,并尽可能辅以相关工程实例加以理解概念和结构形式,在预习作业中呈现概念、原理、结构示意图、力学示意图,最后到工程实例演示。在练习、测试过程中,概念性的、理解性的题目,脑海里想的到的,拿的准的就直接选上,遇到不会的或者需要通过查找资料后完成的题目,借助网络资源、微信公众号来查找一些题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来解决问题。

(3)未来学习体会方面。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前提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拓展性、探究性学习,以便日后能将理论所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解决未来职业中实际复杂工程问题储备知识与能力。

4.混合式教学反思。因学时少,在线授课内容多,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不足,应该更精准地设计课程中知识点讲授,案例讲授,习题练习和讲解、同学间讨论、师生间讨论互动等环节,对课程学时分配进行精准有效拆分,以达成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主在线前期预习、在线讲授、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环节等进行知识体系优化补充,将知识点内化并向工程实际转化,注重工程伦理和价值塑造,尽量确保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实质等效”。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大背景下,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通过混合式学习实践探索与创新,助力“互联网+教育”,促进了工程实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学生在线自主混合式学习能力的构建,引导了学生肩负起新时代的重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猜你喜欢

桥梁工程作业工程
工程造价控制中竣工结算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桥梁工程设计在BIM技术中的应用
市政桥梁工程下部结构施工技术
作业
子午工程
工程
基于MicroStation的桥梁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应用
工程
工程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