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2022-11-27□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国防军事

□董 超

军事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通识必修课,在培养大学生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军事理论课蕴含的思政元素更为丰富,能够更好地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军事理论课与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任务目标一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明,军事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可见,军事理论课与思政教育在指导思想、任务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均强调立德树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

(二)教育内容关联。军事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包含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五个板块,涉及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家安全形势等诸多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军事基础知识,把握国家的国防安全与战略形势,以增强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升综合素质。思政教育以思政课程教学为主渠道,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内容更为广泛,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二者拥有共同的教育内容,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法治意识等方面作为重要内容,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三)教育效果相辅相成。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时面临着多种价值观和不同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学习、工作、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倍增,易产生思想困惑,导致价值和信仰危机。军事理论课和思政教育都可以成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精神力量,影响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与价值判断,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相互促进,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军事理论课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学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其目标实现需要所有思政元素协同努力,而非依靠某一门课程或某几种思政元素的简单累加。在挖掘军事理论课思政元素时,需对其子系统或元素的特性、具体功能、挖掘状况应有基本把握,重视综合性开发,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使军事理论课中的每个思政元素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前瞻性原则。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个动态过程,容易受到内外环境和元素本身的变化影响。军事理论课的思政元素挖掘应坚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善于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思想走势,提前挖掘适应未来思政教育需要的元素,兼顾发展性和可持续性,能够及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调整挖掘重点。

(三)效益性原则。军事理论教学挖掘思政元素最直接的目的是发挥思政元素的功能和效用,如果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目的不明确或运用不当,挖掘就失去了意义。思政元素的挖掘也需进行一定形式的投入,这种投入就是挖掘思政元素的成本。为了实现特定的效益,军事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有成本概念,追求成本最低化与效益最大化。同时,思政元素的挖掘开发对于开展军事理论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有益的,但也容易造成选择随意性的增大,甚至出现资源滥用或资源浪费现象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思政元素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开发而不利用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代表性思政元素

(一)理想信念。军事理论课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透过中国国防历史的变迁,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弱变强的过程,见证国家安全形势的明显改善,中国在信息化装备及信息化作战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等,并结合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使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革命成果、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感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效增强“四个自信”。

(二)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国防意识、中国梦强军梦是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主线和核心,贯穿于教学过程始末。充满着衰败和屈辱的近代国防历史,悲壮的英雄人物事迹,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国无防”的惨痛教训,能够有力地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国防意识;制订发布大学生入伍鼓励政策,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之重器加速涌现,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军报国热情、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防建设有机结合。

(三)忧患意识。一方面,古代无数个由盛转衰的朝代及近代的屈辱史给予了我们惨痛的教训,启示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另一方面,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旋律,但国际战略形势依旧瞬息万变,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我国地缘安全环境仍面临着复杂环境与诸多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南海岛屿争端、中印边境之争等不安定因素一直存在并影响着我国安全。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忧患意识与责任担当意识,将理论学习转换为实际行动力,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积极投身到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去。

(四)文化传承。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可适当运用中国的汉字文化,如:从“國”“国”字看国防的内涵,以“帥”字为例讲授古代国防的重防非攻。此外,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以其缜密的军事理论、深远的哲学思想、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鲜活性和说服力,如:“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阐述的慎战思想,“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所阐述的国防思想等,均可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可运用的思政元素,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军事思想的积极性。

四、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运用路径

(一)做好军事理论课顶层设计,注入思政元素。依据《大纲》,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做好军事理论课的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性原则,确保军事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思政课及其他课程之间保持关联与衔接。给予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拥有思政元素“着力点”,彰显思政元素的优势与特点。课程保障方面,坚持全方位立体化,确保教学组织、教学制度、教学经费、师资队伍基本到位,建立军事理论课思政专题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将思政元素真正注入到军事理论日常教学管理中。

(二)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深挖思政元素。在保证军事教师队伍专兼职、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基础上,着力提升高职院校军事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及政治敏锐度,使其能够及时捕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时事政治,并转换为思政语言融入到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尝试建立军事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备课、资源共享工作机制,试行思政教师兼职授课制度,增进专兼职教师在教学实践、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环节的交流与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进而提升军事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主动性和深度。

(三)优化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突出思政元素。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维度广,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国际战略形势等部分与思政课程有内容重叠。在设计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时,要重视重叠部分的教学力量和教学资源,除国防概论、军事思想章节外,还应高效利用国家安全形势、国际战略形势部分内容,突出该部分的“思政功效”。同时,军事理论课可借鉴思政课教学,增设实践教学与指导,通过主题演讲、情景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四)拓宽军事理论课的思政教育途径,用活思政元素。军事理论课思政元素要用“活”,关键在于变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和主动学习者,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学习引导者。高职院校应积极为军事理论课搭建育人平台,重视网络与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开辟教育新途径,探索军事理论课的混合式、交互式教学改革。通过案例分享、主题辩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实践教学,深化第二课堂活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军事社团为支撑,以退役大学生为排头兵,紧抓全民国防教育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征兵宣传及国防教育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爱国、爱校氛围,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盘活思政元素。

猜你喜欢

理论课国防军事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