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中央文献翻译 打通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2022-11-27黄友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译文语言疫情

黄友义,李 晶

(中国翻译研究院;天津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一、引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曲莹璞,2021:3)。日益国际化的中国需要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世界,同时,也要让世界更为准确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①。2021年11月1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②。向世界翻译中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是历史使命,更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央文献翻译是党和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支撑性要素(孙宁等,2018)。因此,提升中央文献翻译能力、培养高质量对外翻译人才成为打通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

二、突破差异,提升翻译传播能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往往伴随着误解,甚至污名化、妖魔化中国。为何中国倡导和平共处、向西方传递友好交往的信号,却总是遭到冷遇?原因之一在于深刻的历史文化隔阂以及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中国人认为通俗易懂的事情,外国人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例如,我们以“和为贵”,构建“和谐世界”,但西方很多人的理念是“零和游戏”,认为中国的发展就是威胁和侵占了他们的利益。再如,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BBC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句话曲解为“中国要一统天下”。最离谱的是,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被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拉特克利夫故意曲解为“中国对士兵进行‘基因编组’以使其变得更加强大”。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尤其是做好中央文献翻译,必须要突破中外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有效传播,从而成功塑造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

1 知差异 通语言 准确翻译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背景的不同,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重要媒介。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中文博大精深,其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带来了重重障碍。因此,对于中央文献译者而言,不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知晓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了解语言文字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丰富含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原文,从而成功跨越障碍,减少误译。

1.1 深刻理解原文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之所以能产生意义是因为它与社会文化中的其他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的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还要关注它的语境意义。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对原文理解不够准确和充分,导致翻译失败。中文深奥精微,凝练集中,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

(1)守底线

a.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We will see that everyone performs their duties and shares in the benefits.We will see basic needs are met, prioritize key areas, improve institutions, and guide public expectations.

b.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

To observe the discipline and not cross the red lines, we must, first and foremost, treat the rules with utmost respect.

“底线”在《现代汉语词典》(2017:282)的定义为“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英文里与之最贴近的对等词为the bottom line和the lowest limit。这是否意味着当看到“底线”一词就可以千篇一律地转换为the bottom line或the lowest limit?从上面的两个例句来看,显然在实践中,翻译并非简单机械地对等替换。而是先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再找到与其对应的贴切的英文表达。例(1)a中的“坚守底线”是指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首先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需求,(1)b中的“守底线”则是针对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遵纪守法,按规矩办事,不踩雷、不越线,才能站得稳、行得远。因此,例(1)两例分别将“底线”译为basic needs和the red lines,这是在理解原文深层含义基础上的确切表达。

(2)全面

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译文 1:China is now at the cusp of accomplishing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has already embarked on a new journey toward becom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译文 2:China is now at the cusp of accomplishing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has already embarked on a new journey toward becoming an all-round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全面”一词在例(2)的原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修饰“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这两个“全面”意思是否相同,是否可以采取同一种译法,即如译文1所示将其都译为in all respects?首先,要确定“全面”在这两个短语中的确切含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是指“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陈理,2016),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即“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全面”是指从物质到制度再到“人”三个维度的现代化,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中,“人”的现代化应居于中心位置,物质和制度的现代化“都要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条件,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刘尚希,2020)。这与全面小康的“五位一体”内涵明显不同。因此,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全面”译为in all respects显然是不妥当的。译文2中将其译为all-round则能够恰当表达其“有机统一”的深层含义。在英文里都用in all respects不仅不符合中文原义,而且用词上也显得贫乏。逻辑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不应该某些方面强而某些方面弱,故all-round更为合适。

1.2 准确传文达意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即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转换或移植。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差异首先归因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对于译者而言,扎实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语言把控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因此,要做好中央文献翻译,译者不仅要精通两门语言,还要了解两门语言之间的区别和差异。

思维支配语言,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中国人历来注重整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求同、求稳、重和谐、含蓄委婉。西方人则倾向注重个体思维,强调“人物分立”,求异、求变、重竞争、直截了当。思维的差异直接导致语言上的差异。译者只有精通这两种语言,知晓语言之间的差异,才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传文达意,从而产出准确晓畅的译文。

1.2.1 中文喜重复,英文求简洁

中文喜重复,善用同样的词语、结构和修辞手段来表达中心思想或主题,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胡壮麟等,2017:86)。英文则追求简洁,通过替代、变化和省略来避免重复,以达到简洁凝练的目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译为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似乎很符合中文的原义,而绝大多数外国受众不知道这里的New China到底指哪个阶段。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外国人把New China理解为新时代的中国,有的理解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还有的理解为21世纪的中国。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研究过中国的历史,搞不清楚也很自然。所以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章或者讲话中第一次出现时,我们把译文确定为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在同一篇时政类文章或领导人讲话中,经常会多次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引出中国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层次清晰,语气强烈,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按照中文的行文习惯,不断重复同样的译文来加强语气?显然,这样翻译不符合外国人的表达习惯。他们认为,重复会显得啰唆,甚至认为是低估受众智商,不尊重受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英文追求简洁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或不同的语境,译者可以采用如since 1949,since the early 1950s的不同译法,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4)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也是对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全新定位。新时代教育发展要围绕这一工作目标,自觉担当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为推进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Xi Jinping emphasize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hat education in this new era should be devoted to social cohesion, refining people’s character, grow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ing talent and improving livelihood.This new goal and requirement for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o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is also brand-new positioning of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this goal.It should consciously take on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his new era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党的十九大之前,“新时代”这个词有不同的译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提出以后,官方发布的译文为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新时代”译为for a New Era是因为“新时代”是指从现在到未来的一段时间。从那以后“新时代”这个词就进入了我们的话语体系,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例(4)中“新时代”出现了五次,通过不断重复起到着重强调的目的。但是在英译文中只有四个“新时代”被翻译了出来,而且译者通过变换代词the和this、省略介词in的方法灵活处理译文,避免重复,充分体现英文追求多变的特点,让译文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

1.2.2 中文多概括,英文多具象

中文多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英文则追求直接、具体,强调信息明晰化。

(5)疫情

2019年底中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疫情”一词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如“抗击疫情”“疫情防控”“疫情溯源”“疫情高发期”“西安疫情”“北京疫情”等。无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只要一提到“疫情”二字,我们就知道其指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但是翻译成英文时就不能这样简化处理,而是要将第一次出现的“疫情”译为Covid-19,这样才能准确传递信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 2020年 2月 11日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所以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或讲话里,出现在此日之前的“疫情”一词不宜使用Covid-19,采用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更合适,这样可以避免给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6)做好个人防护

接种疫苗前,按程序签署免责承诺书、知情同意书,做好个人防护并主动告知健康状况。

When getting the vaccine, they shall, while following such prevention measures as wearing masks and practicing social distancing, sign a liability waiver and a consent form,and report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s.

2021年我国开启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的工作,要求在接种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我们自然知晓这里的“个人防护”主要是指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但是英译文面向的是外国友人,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在翻译时一定要将“做好个人防护”具体化,做到清晰明了。

2 知差异 赢受众 强化传播效果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出去,关键要看外国人对我们的话语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入脑入心,引发共鸣。面对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懂中国语言的广大外国受众,我们要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提高叙事能力,这是强化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例如,我们介绍一个地方习惯用经纬度表示,如具体到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这对于不了解中国地理的外国人来说太过于抽象。但如果告诉要来北京的美国人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当于西半球的纽约,他马上就会知道北京的气候如何,清楚应该带什么服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外国受众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中文里没有的背景知识,删去可能引起误会的表述,提升传播效果。

(7)落实好十九大、十九大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

译文1:To implement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19thCPC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plenary sessions of the 19thCPC Central Committee.

译文2:To implement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19th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ose of the plenary sessions of the 19thCPC Central Committee.

通过对比两个译文,我们会发现译文1采取直译的方式,将“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如实地翻译出来。这样翻译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紧贴原文,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外国受众而言,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按照常识理解,十九大应该有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但是为什么这里没有提一中全会,这不免会引起外国人的过分解读,误以为我们在刻意规避什么。然而,事实是十九大一中全会主要是完成新一届党中央的选举工作。因此,译文2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方法,将其译为those of the plenary sessions,成功避免了可能引起的误会。

(8)贵州,曾经有着中国最贫困的角落。2020年11月23日,这里剩余的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一步跨千年。

Guizhou Province was once the poorest corner of China.In November 23, 2020, the last 9 poor counties, out of a total of over 80 counties, in the province existed poverty,which also mark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campaign to lift China’s 832 poor counties out of poverty, out of China’s 1 600 counties.This was like leaping forward in time by a thousand years.

通过对比例(8)的原文和译文,我们会发现英文增译了out of a total of over 80 counties和out of China’s 1 600 counties,以此补充说明9个贫困县和832个贫困县分别在贵州省和全国各自所占的比例。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外国受众了解贵州省乃至中国总共有多少个县,而且通过数字的对比可以让国外受众清楚地了解这个一步跨千年的巨变,深刻体会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9)碳排放交易地方试点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启动。

译文 1:Seven provinces and cities—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Chongqing,Guangdong, Hubei, and Shenzhen—were selected to pilot projects for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译文 2:Seven provinces and cities—Beijing, Chongqing, Guangdong, Hubei,Shanghai, Shenzhen, and Tianjin—were selected to pilot projects for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在我国,提到地域、地名,中文的表达习惯是先说首都,然后参照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的地理方位排序,或者作者基于某种考量,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排序。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外国受众而言,如果没有明确的解释,都不会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例(9)原文中提到7个省、市作为碳排放交易试点,译文1按照中文的顺序进行翻译固然可行,但是对于想要来华投资考察的外国人来讲,译文2按照英文字母顺序将这些地名进行排序的方法更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文件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有受众意识,以效果论为主导,充分考虑受众的思维习惯,从而使译文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0)《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

The CPC: Its Mission and Contribution

书名翻译得成功与否是影响书籍销量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吸引读者的注意,书名一定要简洁、醒目。因此,在准确传达中文书名含义的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和审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纂的文献,全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阐释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实践和成就,深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等问题。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英文没有直接译为 The CPC’s Historic Mission and Values of Action,而是先进行了简化,去掉了所有格和形容词,只保留了核心内容;其次将“行动价值”译为Contribution,这主要是因为从该书的具体内容来看,“行动价值”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另外,如果将“行动价值”直译为Values of Action,可能会给外国读者造成我们在传播价值观的错误印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和传播效果。

三、通力协作,培养高端翻译人才

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对国家整体翻译能力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王虹、罗慧芳,2021:93)。近年来,我国的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求与翻译水平与能力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翻译人才,尤其是缺乏高端翻译人才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对外传播发展战略。因此,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提升国家整体翻译能力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机构通力协作,培养出高素质翻译人才,壮大中译外国家队伍。

1 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翻译人才

目前高端翻译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整个社会对翻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人仍然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简单转换,认识不到翻译是两种文化、思维习惯的沟通。人们可以为文体明星的一场表演一掷千金,却不愿意为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付出相应报酬,这导致翻译人员缺乏荣誉感,许多翻译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翻译工作,造成了人才流失。据《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翻译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只有 30.1%,这无疑削弱了高端翻译人才的后备力量。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翻译行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多方面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完善教材编写、人才引进等工作,改进激励机制,在国家人才工程中增加中译外翻译人才计划,建立翻译人才荣誉体系,提高翻译工作者薪酬和时政类高级翻译专家津贴,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翻译人才,扩大翻译人才队伍。

2 增设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翻译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瞄准市场需求,逐步建立起从翻译本科(BTI)到翻译硕士(MTI)的专业翻译教育体系,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位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③。但由于学制有限,同时缺乏具有时代特点、反映当今现实、贴近翻译实际的教材和既精通翻译理论又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现有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翻译行业,乃至整个语言服务业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建议在现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增设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教育,培养“具有娴熟的双语/多语口笔译能力、本地化技术能力、翻译项目管理能力或语言服务业实际问题对策研究能力的职业化、复合型、高技能行业研究专家,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术语翻译疑难问题的解决发挥关键作用的后备翻译人选,以及高校翻译硕士专业骨干教师”(穆雷、仲伟合,2017:31)。

3 汇聚各方资源,协同培养高端翻译人才

高端翻译人才培养要讲究协作,单纯的学校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翻译人才日益扩大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汇集各方资源,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高校和外宣部门、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例如,加强海外培训,举办翻译论坛、会议和讲座,共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翻译技术、项目管理等培训课程。同时“以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职业化发展为导向,深化翻译教育与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王虹、罗慧芳,2021:96)。

四、结语

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译者的使命。中央文献翻译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不仅要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向国际社会全面传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思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且要注意加强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胸怀祖国、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甘于奉献的中译外国家队伍,努力打通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注释:

① 参见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发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讲话(https://www.12371.cn/2021/06/01/ARTI1622531133725536.shtml)。

②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http://politics.rmlt.com.cn/2021/1117/631761.shtml)。

③ 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0201/t20020109_162658.html)。

猜你喜欢

译文语言疫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语言是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弟子规
弟子规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