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1-27杨欣梅胡省利张雯雯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职业

□杨欣梅 胡省利 张雯雯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方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我国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努力,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基于两者相融的路径展开相关的探讨。

一、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展开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可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规划和就业率的提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的实践指导。高等院校应该依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将思政课程融入到大学生所有的课程教育中,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教育的课程当中,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比如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创新了三全育人的形式,不断地将思政建设融入到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就业率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其次,我国国家教育部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要求中,已经提出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一定要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课程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水平的同时来完善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方法和就业理念,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展开思政教育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之后,我国理论界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在推动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课程的融合方面实现了比较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较为滞后。

(一)指导理念的不明确。想要实现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融合,就必须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为学生不断提高眼界和格局,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规划。但就目前来看,思政教育并未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将教育者放到中心位置的问题,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缺乏系统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制定,既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又不能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的分析;更不能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导致职业生涯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并不明显。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导致职业生涯课程教育中缺乏政治思想的引导。一是在现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思想政治内容所占篇幅较小,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通过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结合,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准备。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然以职业生涯的理论为依据,对于思想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二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任课教师在课堂对思政内容涉及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给学生讲解就业和择业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理想以及职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偏少,这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思政教育产生偏差。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看似与思想政治在结合,但实际上确是分开的,没有融合的。四是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就大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两者之间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融合。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来专门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完整的、系统的落实,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思政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队伍缺乏专业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生活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在促进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相同的信息获取路径,因而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仍然有待考究。一是高校缺乏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我们时常都在讨论如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规划和发展。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不健全。这主要是由于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对队伍缺乏一定的规划,无论是工作人员数量还是人员配备都不尽合理,导致高校的思政教育很难在新形势下开展。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队伍都是由各科教师“东拼西凑”组成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政策把握不准确、业务素质不高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经验不足等方面,从而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合工作的进度。

三、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就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现阶段高校教育的主旨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但是在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由于专业学科的关系,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教学屏障,这种屏障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新的元素,并且找到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将相邻的课程之间进行相容,比如说可以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院校中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来分阶段分类的设置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教学,也就是说可以在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该模式对高等院校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各专业的教室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还要根据课程的具体性质来确定思政教育的主题,将就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就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根据对我国高校教师思政教育意识的调查中发现,我国高等院校中有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认为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好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教育工作,但是这种意识是不对的,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水平的提升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全员参与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团队,在团队中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队长,对小组内的所有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以及思政教育意识进行提高。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课程教育过程中,担任教授任务的主要是辅导员,因此在对辅导员的培训过程中,就要注重对辅导员就业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培训也要重视对辅导员思政教育意识的培训。让辅导员可以全面帮助学生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通过该方式,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就业知识以及就业能力的获取和提升是有限的,也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对此各大学校应该转变教学方式,采取更加多元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各种知识的吸收与接纳。还要重视实习的作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而大学生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学生就业规划以及就业率的完善和提升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各个院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促进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