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种植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2-11-25李世花

新课程 2022年14期
关键词:花盆种子生长

李世花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幼儿园,甘肃 白银)

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是幼儿园的教育重点,引导幼儿对世界进行自主探索,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寻找问题背后的答案,通过对幼儿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引发幼儿进行探究。当前,种植活动是一种探索性实践活动,成为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种植活动的实践优势,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种植活动实践性较强,引领幼儿参与其中,渐次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幼儿从中发现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幼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发现问题,才会得到成长与发展。幼儿的科学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后,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这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可以说,探究能力成为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一、种植活动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优势探析

首先,种植活动趣味性十足,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让幼儿投入种植活动中,对种植步骤认真学习,看看一粒种子是如何埋进土壤,如何浇水,如何发芽的。而发芽之后,种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再进行施肥,精细管理后,长成幼苗,而幼苗又会变成什么样子?从种到收,从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幼儿带着各种问题观察一粒种子的生长变化,而每一次变化实际上都让幼儿感到惊叹与欣喜,使幼儿体会到种植的乐趣以及奥秘,并且在种植活动参与中,培养幼儿的耐心、毅力、爱心以及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其次,种植活动还具有直观性,幼儿从感性经验的直接获得中逐步发展形象思维,而这一感性经验其获得的途径是通过直观观察,感受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繁育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与特征。种植活动中的科学规律、问题等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符,使幼儿在直面观察中加深理解。而种植活动的实践性,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爱上劳动,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幼儿始终被幼苗的生长情况所牵引,使幼儿在实践中观察,又在观察中探索未知,从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进而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探索自然界的无穷欲望。

二、强化种植活动指导,渐次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创设适宜的情境,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幼儿融情入境,主动探究与思考。比如在种植之前,让幼儿先观察自己要种的种子,猜一猜是什么种子,并让幼儿想一想,如何能把种子变成一株具有生命力的植物,各自先说一说。到了正式的种植时,为幼儿准备小铁锹、水桶等种植工具,并讲清楚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幼儿认识到不同工具的使用和功能,从而怀有极大的兴趣投入种植活动中。准备小花盆以及种子分发给幼儿,有了之前的讲解,幼儿心中有了种植期待,一切准备就绪,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种子种到花盆。幼儿对所埋下的种子的生长情况充满兴趣,同样也充满了探究欲。

(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幼儿积极实践探索

在种植活动全过程,幼儿随着教师抛出的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如种下种子会长成什么植物,使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充满探究欲望。教师结合不同的种子,总结生长出的植物特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粒小草的种子长出的叶片与一粒黄豆长出的叶片。而幼儿与此相对应,对自己所种植的种子出土时的样子进行观察判断,到底自己种的是小草还是黄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幼儿的种植技能得到培养,观察能力也大大提高。而幼儿也对小花盆中的植物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浇水、何时施肥进行认知观察,并带着问题实践与探索。在辛勤劳动的付出之后,对小花盆认真观察,精心养护,努力让所种植的植物茁壮成长。

(三)在种植活动中引导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探究问题,从而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教师组织幼儿积极参与到种植活动中,幼儿亲手操作、亲身参与,科学的探究欲望被不断激发。引导幼儿学会基本的探究方法,即在种植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解释,实施验证,最终形成结论。在种植豌豆的过程中,有幼儿发现自己种的豌豆很长时间都没有发芽。幼师让幼儿针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猜想以及记录,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幼儿在参与实验中明确实验环节,设计记录表格等。经过一番探究,幼儿最终发现,导致豌豆不发芽的原因是种子质量较差、缺乏水分、土质不适应等,而且日常中的营养、浇水、光照等多与豌豆长势息息相关。引导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升其记录能力,学会交流表述,形成条理性、顺序性种植思维,促进幼儿的预测、推断等能力,助力幼儿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花盆种子生长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桃种子
生长
搬花盆
可怜的种子
《生长在春天》
为什么花盆花盆底部有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