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武隆地区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2022-11-25邓华强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4085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武隆薯块种薯

●邓华强(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 408500)

马铃薯是重庆市武隆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合理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全面加强马铃薯的病虫害预防和控制工作,可有效提升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马铃薯种植效益。

1 马铃薯种植技术

1.1 品种选择

种植马铃薯前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特点,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与普通品种相比较,脱毒品种的成活率较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抗病性好,可以保证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在重庆市武隆区,常选用的马铃薯种植品种有‘鄂马铃薯5号’‘鄂马铃薯8号’。

1.2 切块催芽

在选择种薯时,应首选外表光滑且无病虫害的优良种薯。播种前10~15 d需对种薯进行切块及催芽处理,以提高马铃薯的成活率。从种薯顶部将其纵向切开为两块至数块,应保证所有薯块上都带有2~3个芽眼,各薯块重量为25 g以上。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将切好的薯块清洗杀菌,进一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1]。在切块过程中,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或者75%酒精对刀具进行消毒,以防病菌传染。

切块后,将10 mL膨大素兑水30 kg,对种薯进行喷雾处理,并风干切口,之后将处理后的薯块置于18℃阳畦内催芽,用草进行覆盖,待芽长超过1.5 cm时,将盖草去除,形成粗壮短芽后即可用于播种。

1.3 播前准备

马铃薯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为了保证马铃薯实现高产,应尽量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种植。种植前需深翻整地,以促进土壤疏松熟化,施入1500~2000 kg/hm2腐熟有机肥。一般采取宽垄栽植方式,垄底宽80 cm,垄顶宽30 cm,垄面高25 cm,每垄2行,窝距一般为30 cm。起垄作畦前,施入30~45 kg/hm2三元复合肥、15 kg/hm2硫酸钾、10 kg/hm2尿素作为种肥。

1.4 播种

根据天气情况和马铃薯的生长特点,科学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当表层10 cm土壤温度达10℃时,在畦面上开挖深度为10 cm的种植沟进行播种,结合实际情况可埋设滴灌装置和覆盖地膜。播种后合理培土有利于薯块增大,还能减少匍匐茎的发生,一般覆土厚度为5~8 cm,播种完成后需要进行合理浇灌,满足马铃薯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

1.5 地膜覆盖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地膜覆盖不仅能有效提高产量,还能保墒保温,预防病虫害,控制杂草生长,对实现马铃薯优质高产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1.6 施肥

施肥过程中要注意均衡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应充分结合种植土壤状况,针对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对肥力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施肥。幼苗期,待齐苗后结合中耕培土施入尿素5 kg/hm2作为促棵肥。现蕾期,将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兑水300~450 kg/hm2喷施于田间,以避免马铃薯徒长,促其多结薯块。盛花期,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50 kg/hm2,以促进薯块膨大。

2 病害防治

2.1 晚疫病

晚疫病症状最明显的特征是马铃薯植株的叶尖或叶缘部位出现暗绿色圆形的浸水小斑点。短时间内病斑会扩散至整个叶片。在潮湿环境下,叶片背面的斑点会生出白色霉菌,染病植株的根茎上会出现紫褐色的凹陷状斑点。该病害主要是由病菌孢子传播入侵所致,传播条件是阴雨天或清晨叶片受到水侵蚀[2]。该病害对马铃薯生长的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减产30%。常用的防治药剂有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40%烯酰·氟啶胺悬浮剂1000倍液。通常于发病初期首次施药,若雨水较多,每7~10 d需喷施一次,全年喷施6~9次。若雨水较少,每10~15 d喷药一次,全年喷药4~6次。需注意轮换使用不同药物,避免植株产生耐药性而影响防治效果。

2.2 早疫病

马铃薯种植发生早疫病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界温度过高或湿度过低;二是土壤中缺乏营养物质,生长发育不良。发病初期会在叶片上出现较多的不规则斑点,后期植株枯萎。预防早疫病,主要在植株稳定期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进行喷施,每10 d喷一次。治疗早疫病主要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施,每周1次,一般要连续喷洒3周。另外,发生早疫病后,还需要及时进行施肥和浇水。在发病后,可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600倍液进行防治,每7 d用药一次,连续2~3次。

2.3 黑胫病

当马铃薯植株染上黑胫病以后,叶片会变黑或枯萎,同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地下果实变黄、变小[3]。防治黑胫病,需播种前浸种,可采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 min。另外,后期管理中一旦发现有植株感染黑胫病,需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可在发病初期,喷施100 mg/kg农用链霉素、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对于病情严重的植株,要及时拔除并销毁,同时检查周围其他植株,防止受到感染。

2.4 疮痂病

疮痂病主要对地下块茎产生危害。发病初期,薯块表面上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凹陷,表面粗糙。一般情况下,仅在薯块表层出现病斑,深度为1~2 mm,也有少数病斑深度达到3 mm。病斑硬度会逐渐增大,一般温度达到25~30℃时易发此病,且在微碱性至中性土壤中发病率较高。防治疮痂病时,首先,应选择无病害且表面光滑的薯块进行种植,在播种前使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 min。其次,适当增施绿肥或有机肥。再次,采取与豆科、百合科或葫芦科植物轮作的方式,轮作周期达到5 年为最佳。发病后,可叶面喷施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和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

3 总结

为了保证马铃薯健康生长,有必要根据生产要素变化,对栽培管理各环节技术要点进行优化,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现马铃薯优质丰产。

猜你喜欢

武隆薯块种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寻味武隆”让当地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介绍三种优良种子/甘薯良种“52-45”
白薯要不要翻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