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
——莒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做法

2022-11-25王崇菊薛丽华门庆永秦培华徐峰

江西农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莒县产业园现代农业

王崇菊,薛丽华,门庆永,秦培华,徐峰

(莒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莒县 276599)

莒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9年开展创建以来,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发展方向,强化政策支持,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蔬菜、中药材产业发展先行区,初步形成了集良种选育、绿色种养、加工出口、科研示范、电商物流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2021年产业园实现产值30.0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5元,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莒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做法总结如下:

1 准确定位,科学规划

根据县委、县政府“拥河发展、环湖崛起”的发展思路,邀请县内外有关专家从区域范围、创建基础、主导产业、主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规划论证。一是合理规划区域范围。规划沿沭河两岸建设,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研发、流通、销售等功能,选取“电商小镇”阎庄街道及“加工业集群”、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集中区的城阳街道、招贤镇和洛河镇,作为产业园创建范围。二是选择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针对区域内传统设施蔬菜产区、莒县优质道地中药材产区及蔬菜加工产业集群的优势,选取蔬菜、中药材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构建“一核二带五区”空间结构。三是培育重点龙头企业。经与项目区所在乡镇街道会商,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选取2家农业种植企业、2家加工企业和1家电商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作为产业园重点培育对象,示范引领域内现代农业发展,搭建“三链重构”“接二连三”的立体化发展框架,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实现“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

2 管理有效,推进有力

一是组建专班、健全机制。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实体化运营管委会办公室,制定《莒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管理办法》《莒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二是积极争取领导支持,确保创建推进力度。自规划创建以来,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县委书记召开3次专题会议、2次现场会,亲自安排部署推进工作。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创建关键节点及重大事项提交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决议。三是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成员单位之间的分工,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是产业园顺利推进的制度保障。每个成员单位确定1名“业务员”,作为产业园创建联络员,产业园有关事项、创建指标的确立及创建任务的完成推进,由各单位根据职责牵头完成,产业园各项任务指标做到“符合实际、可达可及”,确保创建内容切实可行。四是“挂图作战”、定期督导。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作战图”,坚持“挂图作战、挂图督战”。管委会办公室每月20日定期召开创建推进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坚持“周调度、半月通报”工作机制,每周五定期调度项目进度,每月15日、30日定期通报工作的推进情况,随时了解项目动态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协调解决。同时安排专人进驻项目一线,形成了“县乡一体、共同推进”的创建联动机制。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管委会办公室将联席会议转移到“线上”,建立微信群,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督导汇报,将疫情对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影响降到最小。

3 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项目整合、资金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扶持力度,强化涉农项目整合,优先保障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投入,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整合高标准农田、交通、水利、供电等项目,实施农村饮水、用电、道路、通讯建设工程,改善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和防洪排涝设施条件,实现变电站全覆盖;打造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海绵台区”,4G网络、农村光纤入户工程实现全覆盖。2021年完成财政对园区投入3.17亿元,金融机构对产业园贷款余额26.9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园区45.11亿元。二是突出特色,龙头引领。园区内有蔬菜、中药材加工企业27家、农民合作社238家、家庭农场102家,形成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招贤五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恒青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恒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日照人之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日照朋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按照主导产业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提升价值链的原则,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多元发展,延伸主导产业链条。

4 聚集现代要素,构建服务平台

一是科技创新,宣传推广。将先进科技和信息手段运用到产业园建设中,提高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使科技变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立足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集成创新推广模式,设立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3个,孵化创业创新企业389家,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省级标准5项、团体标准6项,申请国家专利20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20余项。搭建产业园管理网络,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构建“互联网+园区”的现代农业园区管理网络。积极推广莒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做法,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23篇报道,获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发文推广8次。二是数字转型、互联互通。按照山东省产业园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要求,委托第三方依托莒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莒县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通过平台可视化、沙盘立体化、特色农业和现代园区的亮点化,呈现莒县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和成果。按照“一网观全景”的建设思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1+N”运行体系,即一个大数据中心,N个大数据平台。农业大数据模块按照乡村振兴“一张图”的思路,整合全县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机的相关数据,对莒县农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呈现。智慧农业模块按照“一网通办”的建设思路,将全县重点农业领域的26个系统整合在一张页面上,既实现了业内数据共享,又提高了办公效率。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块对园区基本情况、工作动态及企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以数据和视频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对园区生产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依托电商小镇,园内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6处,建成顺丰丰农农服物流园、阎庄电商物流园、莒县冬瓜蔬菜电商物流园等3处农产品电商物流园,形成B2C、B2B、O2O业务模式,产业园电商销售收入突破1.83亿元。

5 创新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积极探索有效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构建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保障机制,让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一是创新引领,农业增效。园内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培训带动、专家指导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园内新发展高档智能蔬菜大棚5000余亩,年增收1亿多元。二是绿色生产、提质增效。以绿色先行区为引领,大力推广种养循环、生态高效模式,园区“设施果菌间作高效生态模式”在省内外推广。通过“果树枝条等农林下脚料—食用菌培养基—菌渣肥还田—提升肥力”循环农业方式,将传统设施果品生产从“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使果农农闲季节变为生产季节,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打造废弃物综合利用、种养业结合的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招贤镇大河东村推广设施果菌间作高效生态模式,带动农户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在60亩葡萄大棚内进行林下大球盖菇生产,当年实现平均亩增收4万元,共增收240余万元。三是龙头带动,促农增收。产业园实践探索“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带动18076名农民就业。通过电商带动以及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订单回收的方式,保障农户收益。例如,人之初农业与农户以订单的模式发展贝贝南瓜产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朋丰食品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收购模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增加农民收入。招贤五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招贤镇武家曲坊、马家店子、相家官庄等村3000余亩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采用“保底收益+分红”的方式增加收入,同时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到园内务工实现务工收益,该方式可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猜你喜欢

莒县产业园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念好地里的“致富经”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钟灵毓秀 千年莒县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