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厦门为例,探寻提升耕地质量之策

2022-11-25李鹏鹏

江西农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厦门市耕地补贴

李鹏鹏

(厦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0)

1 厦门耕地质量及种植概况

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全年近无霜期,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瓜果、茶叶等各类作物。据2022年厦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耕地总面积为22.94万亩,其中:水田11.28万亩(49.2%)、水浇地9.86万亩(43.0%)、旱地1.80万亩(7.8%)。2020年厦门市耕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显示厦门市耕地面积少、地块零散且不连片,用于秋冬季蔬菜、茄果类栽植设施大棚面积达2万多亩,耕地总体质量中等偏下,以中低产耕地为主,耕地旱胁迫限制突出,土壤总体偏酸性,部分位于集美、同安及翔安区河流冲击平原区的耕地质量较高,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5,地处河流冲积平原区和河流阶地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好,内陆丘陵、山地坡地地区、滨海台地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差。全市农业种植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受耕地及水资源等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低。202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3.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仅有6.1万亩(多为水稻及薯类),产量2.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3.5万亩,产量56万吨,其他非粮作物4.1万亩。2016年以来,厦门市扎实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及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工作,2016年印发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厦农〔2016〕188号),2017年出台市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厦农〔2017〕193号),2018年出台进一步加强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补充意见(厦农〔2018〕214号),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鼓励农户应用商品有机肥及农家肥,种植豆科作物,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应用,改良酸化土壤,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实施水旱轮作、耕地深松等措施。同时,建设省级及市级长期定位监测点,每年定期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化肥使用量从2015年的14459吨逐年递减为2020年的10694吨,厦门市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至4.44。

2 耕地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

2.1 天然禀赋较差,耕地质量中等偏下

2020年厦门市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评价结果发现:①全市耕地总体质量中等偏下,耕地旱胁迫限制突出。2020年,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44,以中低产田为主,中低产耕地面积约达22.0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8.7%,低产地主要分布于翔安区。厦门市农业水资源长期不足,水资源匮乏,无大江大河及大型水库调蓄,能形成的径流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对较少。全市农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为0.12亩,灌溉能力不足的耕地面积达13.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一半以上,因田间灌溉渠系统不完善,受旱胁迫限制突出。同时,全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年来平均降雨1510 mm,平均水资源量12.64亿m3,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为245 m3,不足全省平均的9%,属于严重缺水城市。②土壤酸性较强,保肥供肥性总体较差。厦门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矿物分解强烈且彻底,土壤黏土矿物以吸附性能较弱的1:1型高岭石为主,同时长期施肥结构中有机肥占比较低。2020年对厦门市主要农作物种植基地地力调查,对154个主要农作物种植基地采集1025个耕地土样检测结果,pH值介于4.1~8.3,其中强酸性25个,占3%,酸性55个,占5%,微酸性644个,占63%。土壤阳离子代换量(CEC)属缺乏等级,介于1.91~25.4 cmol(+)/kg,总平均值为6.99 cmol(+)/kg,大于10 cmol(+)/kg仅占1.46%。

2.2 部分短期租赁地及设施土壤存在质量退化的风险

厦门市农业种植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同安和翔安两区,集美和海沧两区农业种植仅集中在几个村,2017年以来实地调查,四个区部分地块出现不同特征的土壤质量退化现象:①城镇化较高的海沧区与集美区,部分短期流转租赁地块土壤存在掠夺性生产和粗放管理现象,单一性施用化肥以及腐熟度不完全的畜禽粪便,土壤呈盐渍化,泛白霜,作物生长不良。如集美区双岭村、海沧古楼村部分露天种植地租赁时间短(1~2年),耕作者非地块所有人,外来农户基于效益预期影响,习惯选择施用价格低的畜禽粪便及肥效高的尿素等,多采用人工成本低的撒施方式进行。海沧古楼村部分露天种植叶菜类地块土样检测结果为:pH值为5.8,EC值分别是1.19、2.9(ms/cm),出现小白菜发芽受阻、根部不伸展、叶片薄的情况,整体发育不良。②同安、翔安两区部分设施大棚、设施用地棚内土壤受长期高度集约经营、覆盖栽培、设施棚内水热失衡等原因的影响,出现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失调、土传病害加重等一系列土壤质量退化及连作障碍的问题。2020年厦门市进行了主要农作物种植基地地力调查,全市154个较大种植主体采集120个设施土壤土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设施土壤氮、磷、钾含量均处中等以上水平,侧面映射出设施土壤施肥强度高的状况。目前,厦门市设施大棚面积2万多亩,以在春冬二季为主种植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高投入、高产出,有增收、单产高和适宜反季节种植优势。但相对于大田土壤,设施菜地几乎无雨水冲淋,环境相对封闭,人工干预性强,设施栽培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下,易发生土壤质量退化问题[1,2]。这两种土壤质量退化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也反映出厦门市化肥使用量仍有下降空间。

2.3 农户耕地保护意识提升但行动仍然滞后

厦门市开展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措施主要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深耕轮作、采用喷灌滴灌节水等措施。实施这些措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高、周期长,短期内无法显出效果,因此,农户对地块耕地质量提升效益预期低,租赁地农户基于经济效益不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同时,厦门市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户生产动力不足,仍保持传统种植习惯,追求稳定便捷、规避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农业生产。多年来,厦门市大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农户普遍能够意识到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主动实施耕地保护的行为却较少,尤其在推广秸秆还田,豆科种植及水旱轮作方面滞后现象尤为突出。2021年,在翔安区调研中发现新学村韭菜(一村一品)种植基地出现韭菜白尖、产量降低问题,而农户在实践中实行换茬、水旱轮作后,效果很好,但要进一步鼓励及推动全村农户实行该措施时,80%以上的农户表示认同但不会主动实施。

2.4 农技队伍薄弱,推广模式待进一步创新

厦门市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技术主要以农技培训、科技下乡、田间培训及田间试验示范等形式推广,目前面临农技员少、村镇级农技员队伍老化严重、宣传示范推广方式待创新等问题。全市岛外约200个行政村,村级农技员共95人,其中60岁以上占37.91%,50~60岁之间占27.34%,待遇补贴400~700元不等,多为兼职。农技队伍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技服务质量提升。同时,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推广模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如何让农户更好地接受新的种植理念,树立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观念,推动其更积极主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措施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与创新。例如当前田间试验主要包括肥料品种对比、肥效对比等,试验结果分析多以作物产量与品质为切入点,虽然试验效果明显,但宣传带动不佳,这极可能与较少分析效益投入产出比有关。

3 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建议

应立足实际情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措施,进一步发挥政策引领,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强化技术支撑,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升耕地质量,以实现有限土地的长久增收。

3.1 发挥保障引领,健全政策体系

①加强农田水利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一些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同时,重点加快水源不足的主要农业种植区的节水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增强农田抗旱防涝能力,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有效解决土壤旱胁迫问题,提升耕地地力等级。②增加补贴以鼓励农户签订中长期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目前厦门市依据耕地面积发放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该政策尚未针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长短分别进行阶梯性补贴。因此,耕地保护技术措施在短期内无法收获效益且会增加投入成本,应鼓励农户签订中长期(10年以上)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对10年以上类型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可以让耕作者即土地经营者对耕地土壤有个长期效益预期,提升其实施耕地保护行为的动力。③鼓励种植水稻,加大种粮补贴力度。稻田水旱轮作作为南方优势耕作制度之一,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和群体生物量、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速效N、P、K的释放、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菌群多样性的功能[3]。厦门市最新出台的扶持粮食政策,明确指出“种稻直补每季每亩750元;大棚轮作水稻每亩省补100元、市补100元;撂荒地复耕种粮每亩补助800元”。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但受劳动力工资、肥料、农资物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采用雇工耕作种粮的农户无法获得有效的经济收益。现厦门市农村雇佣“短工”干农活日均工资由原来的100元上升到150元(包吃),一亩水稻种植成本投入约达1300元(不含耕地租金),相对租用耕地种植水稻,农户获得预期效益较少,影响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如种稻直补每季每亩由原750元/亩提升至1600元/亩,才能有效提高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④梳理耕地地力提升相关补贴政策,对于同一地块符合多种类型政策的,累计计算补贴金额。目前,厦门市保护耕地质量与提升地力的有关政策有:依据耕地面积发放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耕地每亩每吨补助500元的商品有机肥补助政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及上述提及的种粮补贴等等。应进一步系统地梳理,针对符合条件的各类耕地进行对应政策解读,对于符合多项政策地块应累计计算补贴金额,例如“在撂荒地(耕地)上复种水稻并施用商品有机肥的”可以累计计算种粮补贴800元及商品有机肥补贴500元,同时对于不同政策补贴针对面积及承包权证明等相类似的条款要求进行梳理、简化、整合,以便“符合地块申请直接累计补贴”,进而提高政策落地效率,以政策引领,提升农户实施耕地保护行为的积极性。

3.2 考虑效益预期,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①田间示范试验加入预期效益分析。改变以往田间示范试验结果分析“重产量、品质,轻投入、效益”的习惯,试验方案设计加入投入成本与预期效益分析,在宣传示范过程中分别针对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进行分析解读。短期效益包括农资、人工、用水及时间成本等因素,长期效益分析将生态效益纳入,让农户真正意识到长期实施地力提升措施能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缓解病虫害及连作障碍,有利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从长远看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农作物品质,增加经济收入。②引进适宜的小型机械,探索引入农机具租赁服务。厦门市耕地地块多为小而零散,不连片,农户农业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全市农业劳动力紧张,从事农业人员占比(乡村从事农业人员数/乡村劳动力资源数)逐年下降,2016年占比0.2121,2022年占比0.176。对此,应立足种植大户需求,重点筛选推广适宜当地的小型农业机械,以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农户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降低农户实施耕地保护措施的劳动成本。同时,政府在落实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补贴政策后,也可鼓励引导农村的社会组织开展农机具租赁服务,以解决部分农户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购买农机的困难,并减轻农户机具维修保养负担,增强农户实施耕地保护的动力。③选择典型的障碍地块,对症下药、集成示范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一是,水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可加强推广稻田水旱轮作。推广“稻田轮作+秸秆还田+化肥减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4]的种植模式,提高土壤中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投入量,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而缺水区域应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推广滴灌、缺水灌溉、渗灌等技术,并引导农户结合节气,推广于雨季实施灌田、泡田措施。二是,在“一村一品”特色作物规模化种植或设施种植中发现土壤耕作障碍问题的,可筛选引进优良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科学指导合理施肥,进行深松、深翻,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菌肥以提升地力。

3.3 借力乡村振兴,大力宣传推广绿色发展理念

当前,厦门农业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应重视农耕文化,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底蕴,发挥农业科教文旅功能,大力宣传推广绿色发展理念,讲好“农田绿色课堂”,助推乡村振兴。耕地质量提升带来的是相应的环境改善和生态向好,某研究表明,水旱轮作可缓和土壤内部环境,促进土壤肥力积累,使稻田相比旱作生态系统随机性过程增加,有利于维持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生态网络交互度,助于维持稻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5]。土壤生态的改善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环境改善和生态向好不仅是生态宜居的前提而且是产业兴旺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借力乡村振兴,加大化肥减量增效及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行动力度,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引领,推进各种技术措施相结合,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厦门市耕地补贴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3 000万元支持海口灾后种植业 补种橡胶1亩补贴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