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美学阐释

2022-11-24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莫高窟壁画敦煌

麻 可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在敦煌的茫茫沙漠间,敦煌莫高窟这座宫殿正向人们诉说着我国千百年来文化的沉淀,也展现着昔日的辉煌和繁华,这里的壁画如同“沙漠中璀璨的花朵”,能再现历史。从十六国开始,各个朝代的画师都精心勾勒壁画,其内容包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从中能感受到丰富的历史故事,文学家从中品味文化,艺术家会陶醉于精细的构图,值得人们去研究。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发展历程

壁画,存在于建筑物中的各建筑物或其他壁图案的墙壁。壁画属于一种独特的绘画类型,有自己独有的载体,有详细的构图、色彩陈铺、造型设计、表现内容。在这些特定条件下,壁画创作便形成了即定的艺术规律与技术形式。

壁画材料的应用自汉代伊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文化实现了良好的结合,壁画也从汉代开始兴起,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进步,壁画创作开始逐渐兴盛,材料也逐渐地变化完善着。从土墙到魏晋南北朝的白灰白灰浆、隋唐时期的白灰层、五代和两宋时期的精细加工以及明清的沥粉贴金,材料运用逐步的纯熟。中间经历着不断的摸索探究、多重发展,令壁画艺术得到不断进步。

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与佛教的内容相关,其中一些是佛教画,描绘的是各种菩萨和佛像,还有一些故事画、山水画、装饰图案画、动物画等[1]。从这些壁画中人们可看出古代的雕塑、文学、建筑、舞蹈、音乐、绘画等领域的辉煌成就,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受到印度佛教、西方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石窟艺术。在石窟艺术出现之前,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情,有着悠长的历史发展。壁画中的绘画、泥塑、雕刻艺术可追溯到氏族社会,可看出那个时代的陶器制造工艺。我国商代有着精湛的雕刻技术,出土的宝色大理石鸟兽通体刻有花纹,雕刻均匀生动;周代有精美绝伦的玉雕刻;西汉有大型动物的石刻,其中的马踏匈奴像很逼真,东汉普遍流行浮雕,这些艺术是继承发展的。在魏晋南北朝,石窟艺术由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其艺术带有强烈的外来色彩,此时的石窟的形状有着印度石窟寺的色彩。在雕塑上,莫高窟的崖壁的土质松脆、粘力不足,是沙土和鹅卵石混合而成的。但这样的土质不适合雕刻,由此莫高窟中的佛像会由泥塑完成。

在北魏时期,佛像中菩萨和佛体格较为高大,菩萨一般是坦露右臂,衣服上的线条很有力。佛的面容一般威严且清瘦,给人森严的感觉,这些塑像都有着印度人的特征[2]。随着朝代的发展,中国艺术家探索、创新了这些外来文化,不仅吸收外来文化,还创造了多彩、独特的石窟文化。

到了隋朝,莫高窟笔画中佛像的面部发生了变化,壁画也不断减少,画中的故事由单幅画向多幅连环画转变。风格上也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工整细巧。到了唐朝,洞内的中心柱消失了专门,洞窟也变成了前后室,塑像一般放在后面。到了晚唐,洞窟内建造了廊道和木结构窟檐,壁画的相貌更像中国人。

在色彩方面,壁画一般以黑、白、青为主,使用的是深沉、黯淡的颜色,这使得佛教故事具有悲情、严肃的色彩。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创作形式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其壁画的丰富和精美程度令世界叹为观止。分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会发现不同的壁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状态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创作形式有显著的不同。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创作形式进行分析,了解各种创作形式的特点,这对更加全面地认知敦煌莫高窟壁画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1.空间组合的巧妙

莫高窟中的壁画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有巧妙的空间组合,其巧妙之处体现在图案中,如著名的《天宫伎乐》,在这幅壁画中,人们会看到千姿百媚的伎乐、精巧别致的花栏墙、宫门,画面中有精美的衣服,宏伟的屋顶、门楣,还有光圈的佛像,让空间感的合成性更强,提升整体的效果。通过空间的组合不仅形成了更加繁复多彩的壁画,而且壁画具有了显著的层次感,这对加强壁画的表现效果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2.反复、轮换、交替排列

韵律是通过抑扬顿挫的变化,增添形式的律动美,这与节奏的本质相同,但也有着不同,节奏能体现变化的起伏,韵律则增添节奏的变化性[3]。艺术家为了增强律动的效果,会在壁画中运用许多有变化的节奏,采用对应的元素进行交替、轮换、反复,让图案具有排列性,突出创造的效果。对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汇总分析会发现,用轮换、交替排列这样的方式创作的壁画在壁画中的占比是比较高的,这说明反复、轮换和交替排列是壁画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3.动静、虚实的变化

音乐能传达人的情感,美术在色彩上注重轻重、明暗,构图注重断连、长短、曲直,能表现动与静的韵律感[4]。就像《伐木造塔的中景》,这幅画中有烟云流动的空白、起伏多变的山峦,画面开阔,容易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还会让人感受到实中带虚、虚中有实,壁画能将画面中树木的模糊景象表现出来。这幅壁画中也恰当地运用了留白和中国画特有的意境,能有效突出人物的行动,山峦、树木的高低起伏,其中还有精彩的律动,能赋予动静、虚实变化的感觉。

三、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美学风格

在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和艺术价值的探析中,壁画的美学风格是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之一。一方面,美学风格不仅是对壁画风格特点的一种总结,更是对壁画创作理念、思想的一种反馈。就敦煌壁画的总体分析来看,其历经多个朝代,经历了审美理念的发展与转变,对莫高窟壁画的美学风格进行讨论,更能通过莫高窟壁画的整体特点来了解时代审美思想。简言之,莫高窟美学风格的分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做好与之相关的分析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1.崇高与优雅

我国古代所采用的传统石窟壁画材料比较单一,西方传统油画也是如此。常见的有动物血液与水之间进行调和而制成的颜料,这些多数是在祭祀场所应用,传递出“神圣”“严肃”的氛围。还有利用多种天然野果液体与水混合进行调和制成的颜料,这种颜料可以传递出“清新”“自然”的氛围。在制作过程中,取材往往是体现出就近原则,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这些壁画的创作规模宏大,在创作当期通常情况下都是受到了当局统治阶层的支持。传统的皇宫庭院壁画中常用的材料是铁艺,这种材料的好处是可以提前塑造好模型,从而制作成图形规范的作品,我国紫禁城的铁艺塑造便给世人传递出“庄严”“尊贵”的皇家气质。在传统工艺制作的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及对情境的传递也是以当期统治者的感受为主。

莫高窟中的壁画与佛教、宗教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的情感倾向于追求完美、幸福,但这是与现实相反的。现实中有许多无情和痛苦,这就容易产生爱与恨、理想与现实、幸福与痛苦、生与死之间的矛盾[5]。于是人们寄希望于宗教,希望能有一个完美的天国,人们容易崇拜天国、神灵,希望通过宗教实现这一目标,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矛盾,这与敦煌艺术的本质相同。佛教哲学中有“涅槃”“十二因缘”“四谛”等词语,这些词语与苦难、崇高的词语相关,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其本质在于享受苦难。

涅槃这个词语使指通过修行达到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能消除烦恼、断灭生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这与佛教中倡导智慧、精进、忍辱等精神有相似之处。佛注重因缘,传达的是悲剧精神,是一种崇高精神的体现,是涅槃的正途。这种超脱于个体苦难正是敦煌佛教艺术辉煌的原因,既现实的繁华是一种空虚的映照。由此,人们可从敦煌的壁画中看到希望,从涅槃中看到新生。这是敦煌艺术中崇高精神的体现,是从小我到达大我的途径。艺术与宗教在精神上不会出现对立,艺术要不断改变来适应宗教,在敦煌艺术中,最能体现美学的壁画有《反弹琵琶》《伎乐飞天》。《反弹琵琶》中的乐舞形象有遥相呼应的艺术美,能实现“人籁”和了“天籁”的互通。这幅壁画中有优雅动人的音乐舞蹈艺术,能激发起人们的视觉,让人们产生视觉美,同时,与画面的主体——人有密切关系。《伎乐飞天》这幅壁画是敦煌壁画的典型,能体现华夏艺术的乐舞精神,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将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有效融合在一起,画面中有几躯裸体,露出了丰乳肥臀和赤足,体现的是西域的野性之美,体现着野性之风。《反弹琵琶》中的舞姿则能体现女性之美。在中唐时期,壁画塑造出的大多数是理性美的集中体现。这种演变能传达出对生命的赞扬,是贯通佛性的依据。

2.对称与和谐

所谓敦煌,从文字释义上来看:“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千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一笔,是中央政权开拓的起源之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孕育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是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区域,在敦煌壁画中,对称的特征到处都有体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称能让人感到轻松,是一种心理上的反映,具有平衡均称的特征[6]。从信息的角度来说,能简化事物,能增强人们对其的理解。在一切装饰艺术和原始艺术中,对称占据着主导地位,基本上所有的敦煌壁画都有对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早洞窟整体布局上,敦煌画遵守了对称的原则,其经典的代表作包括五百强盗成佛、西魏第 288 窟的人字披图案,这些都有对称美;二是虽然对称带给人稳定、整齐的感觉,但过于严格容易造成呆板的情况,由此,敦煌的壁画中还运用了对称中求不对称的艺术手法,当壁画中出现对称时,就会有追求不对称的情况出现,这满足了人们追求秩序的需求,为人们的心理增添归属感,也满足了人们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壁画中运用这种艺术方式,能增添宗教化的吸引力和魅力。

和谐是中华审美文化的魂,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代表,敦煌艺术具有代表性,能将多种艺术融合在一起,遵守着最为直观的美学理念,追求“多样统一”的和谐美[7]。人们最容易受到色彩的影响,这是大众化的艺术语言,敦煌莫高窟中每一个洞窟的壁画、建筑、雕塑都有着和谐统一的色彩,有着统一的布局。色彩的运用是以晕染为主,这种方法来自于和汉晋传统的“渲染法”和西域的“叠晕法”,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能产生新的晕染形式,将其运用到敦煌壁画有很长的历史,范围包括人物、动物、装饰、山水,这些壁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晕染,能使画面中的景色和人物达到统一、协调的状态,能增加质量感、立体感,也会为装饰增添趣味性,展现敦煌壁画的辉煌。

敦煌壁画能将色彩上的和谐、形式上的和谐、构图上的和谐有效融合,相互补充,让形式、审美达到统一的状态,让人类感受到和谐美。

3.阴柔与阳刚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再现,而是适当的变形和夸张,宗教会凭借幻想和想象,创造理想的世界[8]。由此,敦煌壁画会采取变形和夸张的艺术形式,展现女性的阴柔之美和男性的阳刚之美。菩萨的形象一般慈悲为怀,深受人们的爱戴,其形象一般身着天衣,头戴花冠、肩披长巾,面容文静庄重,身形圆润,给人的感觉是雍容华贵、善良温柔,这能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而壁画中金刚力士则体现的男性的阳刚之美,是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士。敦煌莫高窟中这样的壁画会经过变形、夸张的艺术形式,其形象为头圆肚大、腰系战裙、筋骨暴起、面目凶狠,有着强壮的体魄、巨大的力量,会给人气吞山河、力大无比的感觉。

敦煌乐舞的文化也有着阴柔和阳刚之美,其中的风格既有妩媚、温婉,也有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相互结合能让敦煌舞蹈呈现刚柔并济的特点,这也是一种美学,能展现不同朝代艺术发展的特点,能贯通古今。以《伎乐飞天》这幅壁画为例,其融合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敦煌的壁画经过十多个朝代的发展,有典型西域的特点,会显得笨拙和健壮。但到了隋唐,女性化、民族化不断发展,呈现出了雍容华贵、空灵欢乐的风格。

4.悲壮与英勇

敦煌壁画的主题中有悲剧的场面,如守戒自杀、舍身饲虎等,还有喜剧性的内容,如须摩提女请佛、释迦降魔等,这构成了悲喜交加、动静结合、多姿多彩的悲壮与英勇的场景[9]。

在十六国时期,壁画的题材主要以装饰图案、菩萨、佛、飞天、生本故事为主,其中的故事大多是悲壮的,如割肉、挖眼、砍头等。艺术家在描绘这些画面时,大多运用惨烈的方式以此衬托主人公的伟大,这些故事包括行刑者挖眼、刀割人肉等,这能体现主人公的忍受力,表现的是赤诚的信仰、交织着叹息、呻吟、庄严、沉重,这能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人类所具有的大无畏、坚韧、英勇的牺牲精神。经典的壁画为“毗楞竭 梨王本生”在这幅壁画中,超人虽然肉体上有极大的痛苦,但表情依然是淡然的,能看出其有强烈的坚定信念。在他的旁边,度叉双眼圆睁,穿一裤衩紧盯着正砸进大王身体的铁钉,打算狠狠地砸下来。这两个人物有鲜明的性格对比,有强烈的对比,很能吸引读者,其中哭的亲属能为画面增添悲剧感。

在北魏时期,社会动荡加剧,敦煌壁画在这时期的绘画艺术形式更能体现“悲壮与英勇”这个主题。在这个时期,艺术形式的内容是“杀戮”“流血”但这里的“血”有多种含义,包括“自我牺牲”,也包括民众守卫国家的勇气和信心,能够撼人心魄。

在敦煌经变画中,劳度叉斗圣变这个壁画能看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的是和佛弟子舍利弗与外道劳度叉斗法,其中有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果是舍利弗获胜,使六师外道皈依了佛教,人们能从中感到英勇的精神。

5.庄严与浪漫

艺术并不是抽象的,既能表现人们的情感,还能表现人们的智慧,会利用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宗教的真理,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宗教与艺术都是对客观事物、世界主观、能动地反映,是一种精神产物,是通过丰富的幻想而形成的情感。敦煌壁画是对宗教内容的反映,具有庄严性和神圣性,也有着艺术的浪漫性。

在时代的发展下,敦煌壁画随着宗教的衰败而逐渐衰落,但其还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会深深存在人们的心中。典型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虽然在佛教中的那个菩萨已经消失,但其宗教性法衣依然存在,能突破宗教信仰的局限,能打上生活的烙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实践礼教和理性会影响现实宗教的阙如,需要借助外部的文化形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崇尚美,将现实需求与宗教的渴望结合在一起,这会诞生出专门的美神-观音。在敦煌壁画中,观音不仅仅是的一尊菩萨,还是大慈大悲,救人于水火之中的神,她的外貌是慈眉善目的,符合中华传统美德对美神的要求。观音准确、真实地传达了世俗的主题,也能有效表达佛性的奥妙,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庄严与浪漫融合的奇妙感觉。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还有释迦牟尼前生修行的故事,宣扬的是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的思想,释迦牟尼成功的秘诀在于靠自己努力,靠个人修养,并说明了在成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克服,要牺牲,这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宣传具有积极的意义,能有效鼓励人们。另外,西魏时期的一些壁画会有野生动物和山林环境,体现的是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探索未知世界的情感,这是庄严又浪漫主题的另一种特色。

壁画的艺术形式传承了几千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创作的演变,也体现出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并向受众传递出不同的文化情感与艺术魅力。从莫高窟的壁画中,人们可看出现实生活与宗教的联系,能体会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美感。这需要人们从多方面去理解,可从壁画的色彩、构图、结构出发。壁画中呈现着宗教色彩,它是想象、浪漫的简称,这些壁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艺术魅力,后人要做好保存的工作。

四、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

对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分析会发现其具有突出的艺术特点,且这种特点与时代审美特点存在着一致性。结合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分析,其艺术特点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隋唐之前的壁画具有少数民族的“野性”美。对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进行总结分类可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是隋唐之前的壁画。这类壁画和隋唐以及隋唐之后的壁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原始”美。所谓的原始美主要是指壁画的绘制强调“气”而忽略“形”,如北朝时期的壁画,其人物装作忽略了形象的精制,强调的是人物的整体“气势”,而且这个时间创作的壁画人物,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线条粗犷,不拘小节。

第二,隋代及唐初的壁画,这个阶段的壁画和之前的壁画相比有了明显的“华贵”特色,从具体的壁画创作来看,人物线条更加的柔美,服装色彩也更加的多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此时的壁画延续了北朝的一些特色,如人物纤瘦,强调自然等。

第三,唐代壁画。这个阶段的壁画存在的显著特点的“人性”美。对唐代的壁画进行分析可知,人物的表情越来越丰富,且呈现出了非常显著的“人性”特点。在造型上,人物明显叫前代丰腴,这说明此时的壁画创作思想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着一致性。

第四,唐代以后的壁画。就唐代以后的壁画来看,最为代表的应该是宋代壁画。对宋代壁画进行分析,且核心特点是“冷峻”,所以,在壁画中难以看到朝气与活力。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分析,宋代理学兴起且对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的影响下,工匠的艺术创作也出现了“僵化”的情况,在宋代人物壁画的分析中,基本不存在人物表情,这说明这个阶段的壁画创作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五、结语

敦煌莫高窟被称之为“世界艺术宝库”,一个根本原因是莫高窟内存在着大量的精美彩塑以及雕像,这些彩塑是时代艺术的完美呈现,更是时代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从莫高窟的壁画、彩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艺术思想以及技艺水平。莫高窟壁画极具艺术感,也极具审美特点,对莫高窟壁画的审美进行分析,了解莫高窟壁画的美学价值,同时结合莫高窟壁画的实际情况探寻时代审美特点,这是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突出目的之一。简单来讲,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蕴含丰富,对其的审美理念等进行阐述,这对于认知、分析和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莫高窟壁画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