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22-11-24罗德艳

黑龙江粮食 2022年7期
关键词:虫害苗床水稻

□ 罗德艳

(贵州省望谟县边饶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望谟 552300)

引 言

贵州省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具有特殊性质,且海拔梯度变化相对较大,热量在分布过程中具有多样性。为了促进水稻种植产业发展,并实现长久化和健康化目标,需要结合当地区域的水稻种植产业要求,发挥出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并加大对病虫害问题的防治力度,促进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实现稳产、增产等发展目标。

一、水稻种植技术应用要点

(一)选种合理性

在选种阶段需要结合贵州省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的、质量优良的、并且能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的水稻品种。

在开展水稻选种作业时,也应结合当地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确保当地的气候条件、平均温度,能够为水稻种植作业的开展提供便利性支持,使水稻品种与当地环境条件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二)种子科学处理

首先,在筛选种子品种的过程中,要确保具备优良质量,并从中进行二次挑选,将更加优质的种子进行集合,放置于水稻种植作业中。其次,在挑选合适水稻种子之后,需要对其予以充分晾晒,将种子内部的多余水分予以排除,确保种子能够被全面晒干,从而达到抑制种子生长的效果,避免种子提前发芽。在晾晒过程中,需要确保温度设置的适宜性。最后,在充分对水稻种子进行晾晒之后,还需要将其放置于温水当中,为其设置优良的保存环境,促进种子存活率全面提升。

(三)科学铺设苗床

首先,应对苗床的铺设质量予以优化,以促进水稻种子健康成长。在铺设苗床的过程中应保障光照的充足性,通过设置更加适宜的温度条件,为水稻生长率的提高奠定基础。在一般情况下,苗床的铺设方向需要以东西朝向为主。其次,还应分析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含水量的控制力度,保证苗床内部水量控制的适宜性,避免水分过多或者偏少,保证稻苗的正常生长。最后,在水稻播种过程中应确保间距划分的合理性,促进播种作业有序进行。在水稻幼苗的生长阶段,应为其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持,减少间距不一致等问题,通过合理划分间距,促进稻苗健康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贵州省部分区域来说,在开展水稻种植作业时,由于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甚至会遇到高温环境,需要从稻苗田的上方位置入手,通过加盖塑料薄膜的形式,确保温度和湿度的适宜性,避免当地的气候因素对稻苗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四)选择适宜播种方法

水稻种子的生长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如果环境条件适宜水平不足则会明显影响水稻成活率。应对种植环境从温度和湿度等角度开展观测作业,并以全程性和实时化的形式,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对于水稻作物来说,应处于适宜的高温条件,并保证日照时长充足性。在开展水稻种植作业时,应加大对周围环境条件的控制力度,促进水稻幼苗存活率不断提升,并优化水稻幼苗的生长性能。

在一般情况下,需要结合水稻种植作业的规范要求,加大对种植温度的控制力度,应将温度控制在28℃~32℃的区间范围内,且最低温度仍然需要超过12℃。

二、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一)保障施肥操作合理性

在开展施肥作业时,应在前期准备环节中,结合种植区域的土壤成分开展检测作业,确保检测分析作业的全面性。根据最终的检测结果对施肥方案予以调整,保障方案规划的合理性。在开展施肥作业时,可以采用分期、分段等两种不同的形式,优化最终的施肥成效。为此,需要结合水稻种植区域的总氮量加大对氮量的控制力度,使其能够处于标准区间范围。同时还需要对磷肥用量加以管控,保障钾肥量设置的适宜性。

首先,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以提升土壤肥力为主要目的,为水稻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性和健康性的环境条件,保障有机肥施加合理,从而形成均衡的营养供给环境。其次是施加底肥阶段。在开展插秧操作时,应结合复合肥使用要求,对复合肥总体用量加以管控,确保复合肥用量能够控制在25%浓度每亩50kg、40%浓度每亩25-40kg的区间范围内,同时也应当考虑土壤肥力水平、适当调节底肥用量。最后,在插秧作业完成后,还需要及时开展追肥操作。通过对土壤肥力进行测定,并结合水稻种植作业实际情况,以分层次的形式,促进追肥作业有序进行。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封闭管理的形式,对种植区域中的杂草进行全面性处理。

(二)促进田间灌溉作业开展

开展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应突出灌溉管理环节的重要性。对于贵州等地区来说,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在开展田间灌溉作业时,坚持节约用水等基本原则,采用湿、浅、干等灌溉方法,在交替使用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灌溉成效。

例如:在插秧过程中,应从分蘖期入手,采用浅水灌溉的方法;当处于分蘖盛期时,需要使用湿灌溉法和浅灌溉法;在处于分蘖末期时,需要确保灌溉操作的适宜性,采取有效控制方法,加大对无效分拣环节的控制力度,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有效预防。

对于孕穗到初穗直至开花这一阶段,应加大对水层深度的控制力度。在一般情况下,水层深度需要保持在6cm~7cm的区间范围内,能够助力初穗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的灌溉效果。

在灌溉的后续阶段,同样需要以浅、湿、干等3种方式为主,使用间歇式的灌溉方式,替代前期的交替灌溉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提高结实率的效果,还能够促进作物早熟。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阶段应避免断水时间过早。

(三)确保移栽方法科学性

在开展移栽作业时,需要对移栽技术操作要点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水稻幼苗的生长情况,并对生长周期进行整合,确定最终的移栽时间,保障时间设置的适宜性与合理性。

在一般情况下,当水稻的秧苗长出5片叶子时,此时属于最佳移栽时间。对于中稻和晚稻来说,需要在秧苗生长至25天之后,才能够移栽。

在移栽作业实施阶段,应从前期的7天左右开始,采取有效通风措施,保障通风方法的适宜性,强化秧苗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在移栽作业的前1天应及时去除棚膜,并以全天候的形式进行移栽作业。在实际移栽过程中,应加大对插秧深度的控制力度以确保深度设置的适宜性,助力秧苗健康成长。在一般情况下,插秧深度需要控制在3cm以内。

三、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一)水稻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针对立枯病防治时,需要从苗床的制备阶段入手,采用酸消毒处理方法,保障此类处理方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基于严格性与严谨性的要求,加大对水稻播种密度的控制力度,确保密度划分的合理性,有效减少弱苗、病苗等问题,有效提高水稻作物的生产质量。

1.立枯病

在水稻种植作业的实施过程中,立枯病属于较为高发的病害,在初种环节较为常见,当土壤湿度相对较大,若受到低气温的影响,则会为立枯病的出现提供可能性。

首先,当水稻苗已经感染了立枯病时,需要从每1m2的面积入手,采用恶霉灵等药物,将其质量控制在1g左右,并与3kg的水进行融合,促进防治作业有序进行。在水稻的出苗期间,还应对苗床予以全面保温,从湿度和温度等两方面入手,确保湿度和温度的适宜性,并保证通风透气的充足性,实现对立枯病的有效防治。其次,在使用药物防治方法时,应从水稻播种作业的前期环节入手,严格按照药物比例设置,将药物质量控制在1ml/m2左右,并使用瑞苗清溶液,促进苗床消毒作业全面开展。在水稻播种作业中,还需要使用6号ABT生根粉,将其质量控制在0.2g左右,并与30kg的水进行融合,以喷洒的形式,将其应用于苗床中,且苗床面积应控制在40m2左右,从而能够促进水稻种子的生长,使其能够尽快生根。最后,在防治水稻立枯病的过程中需要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保障消毒作业的全面性。在控制苗床密度时,应保障密度设置的合理性,避免密度过大。与此同时,还应对苗床温度进行控制,确保温度设置的适宜性,可以使用塑料薄膜等工具,对苗床予以保温处理。在幼苗的一芯二叶时期,应加大对苗床温度的控制力度,确保温度能够保持在25℃左右。

2.青枯病

青枯病与立枯病具有相似特性,在难以保障温度和湿度适宜性的情况下,则会加快水稻的营养消耗,导致水稻作物的抗逆特性有所降低,在水稻茎叶干枯的情况下,为青枯病等病害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为此,需要在防治青枯病的过程中,加大对水稻种植作业的管控力度,促进日常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确保所选择的水稻品种,具备优良的抗病特性。

3.稻白叶枯病

稻白叶枯病是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和水孔浸入,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二)水稻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水稻作物的虫害主要是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等问题所致。在开展虫害防治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生物、化学或者物理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

在使用深水灭蛹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从3月-4月这一区间开始,对水稻予以深灌处理,通过该处理方式能够将大部分幼虫和蛹淹没,从而达到消杀的目的。此外也可以使用稻鸭农法来进行病虫防治,从1hm2区间范围入手,在水田中放置一定量的鸭子,一般情况下每亩的鸭子数量保持在15只左右为宜,一方面使鸭子能够吃掉大部分的害虫,另一方面也能够除去田间多余的杂草,从而获得优良的除虫效果以及除草效果。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能够减小对水稻生产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突出了物理防治技术的绿色特性,所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使用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水稻作物虫害问题,促进水稻生产质量全面提升,为水稻种植产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保障水稻产品的安全性。

在一般情况下,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在螟虫、稻飞虱和卷叶螟等水稻害虫防治作业中,有着较为良好的应用成效,降低了病虫的浸染率。在开展水稻作物虫害防治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借助电网、捕蝇灯、发光板等基础设备,确保设备振动频率适应性,通过对害虫进行诱导,为捕杀作业的开展提供便利性支持。

在放置诱捕器时,需要确保诱捕器放置位置能够高于水稻植株13cm左右,并在间隔700m2的位置设置一个诱捕器。与此同时,需要将诱芯放置在诱捕器的内部区域,这样不仅能够适当提升诱捕器高度,还可以有效防止虫害繁殖现象,优化最终的杀虫效果,促进水稻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3.化学防治

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结合不同病症予以分析,综合考虑虫害类型,确保药剂配比的科学性。通过定期观察水稻植株的颜色,并综合考虑冲孔现象,对水稻所遭受的虫害问题进行判断,明确掌握虫害的严重程度。

例如:当稻飞虱等虫害问题过于严重时,水稻叶片呈现出了枯黄颜色,且水稻在结穗过程中,出现了异样问题。此时便可以使用可立克与30kg的水调配成40%浓度的溶液(每30kg可立克溶液能够喷洒667m2面积),采用喷雾式的喷洒形式,促进防治作业有序开展。飞虱宝等药剂通常将其应用于稻飞虱等防治作业中,要确保此类药剂浓度能够控制在20%~25%的区间范围内。

在防治二化螟等虫害问题时,需要使用甲苯酰胺SC等药剂,并将其控制在20%左右。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等虫害时,应使用5%的甲维盐WG。利用25%的吡蚜酮WP,将质量控制在480g左右,同样从667m2的种植面积入手,将其兑入一定的水,在充分搅拌的基础上,优化最终的使用效果。

结束语

在贵州省部分地区水稻种植作业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属于山地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应充分利用当地区域的发展优势,结合农业特征,促进水稻种植作业有序进行。现阶段需要根据水稻种植技术的操作要点,为种植作业的开展提供明确引导,并加大对田间作业的管控力度,优化最终的种植成效,从而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为了保障水稻种植作业的安全性,并促进产量全面提升,应结合病虫害防治技术操作要点,加大对病虫害问题的防治力度,基于科学手段,维护水稻作物生长环境,促进水稻作物产量和质量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虫害苗床水稻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中国“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
水稻种子
一季水稻
水稻花
上茬水稻田选做育秧苗床的问题与防止
美国油梨虫害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