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人与仁的思考

2022-11-24付文佳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政治

付文佳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

一、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涵养仁、培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克己”讲究内在修养,提倡自律自省、谨言慎行;“孝悌”崇尚伦常,进而上升到政治层面,达到齐家治国的目的;“爱人”要求突破自我,不断实现与他人和社会的融合;“复礼”重视品德和行为的全面教育,是确保社会平稳运转的精神纽带。概言之,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情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这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崇高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内在一致性。

大学阶段正值人生理想升华期,学生既要坚持勤奋求知、敏而好学,又要注重专攻博览、增长见识;既要学会理性思考、审问明辨,又要加强道德修养、笃行致强。在学好专业技能、掌握过硬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勇敢担当社会责任,勇立新时代潮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敬业奉献的实干中成就人生。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生产的主阵地和学术创新的策源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主渠道,担负着为学生心灵播种真善美的历史使命。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乐为人师更为仁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兼顾育仁,最终实现育人与育仁的同频共振。

二、坚持教师主导性,乐为人师更为仁师

师者,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启智、明理,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9 亿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183 万人,比上年增加181 万人[3]。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高等院校要为国家培养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较高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青年。在推进高等院校学生道德水平建设中,教师是教学任务承担者、课堂教学实施者,若教师育人意识不清、育人角度不准、育人能力不足,则思政教育将偏离初衷[4]。因此,教师素质是全部环节的实施基准,只有自身信仰坚定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推进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贯彻“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理念,探讨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仁爱思想的深层次价值,于内修身、于外育人,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以人为本,重视德育,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尊重教学规律,立足高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质,将言传身教、人文素养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既学好专业知识,又坚定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为人师更为仁师,这是思政教师的职责所在。

面对日益纷杂的社会环境和学生思想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关注学生感兴趣或有疑惑的现象或问题,因势利导,于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念。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有信仰。在原著和原文的深刻学习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重要思想的全面、整体认识,进而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在自己有信仰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坚定信仰。第二,讲仁爱。精心选择境界高、质量优的教学素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又关注学生思想状况,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同时弘扬正能量。第三,重践行。高度重视言传身教的统一,厚植家国情怀,以真情实感感染学生,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在举手投足间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第四,善引导。紧随时代潮流,密切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借助社会现象引发学生独立、科学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强化政治意识,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第五,勇革新。在敢于突破自我的不断学习中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与思考中捕捉科研信息,最终实现育人与育仁有机统一。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以人为本兼顾育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人、成就人的工作,高等院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落脚点归根结底还在学生。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师生协作探讨的良性互动中提升教学实效,实现育人与育仁的同频共振,进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时代新人以新的使命。当代大学生不仅会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建设者,也终将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见证者和受益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回应新时期的新问题,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服务社会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广大青年的报国之志,为国家建设培育创新动力,厚植人才优势。

广大青年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一方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尚显不足。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探寻真理的能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有力举措。在此过程中,围绕问题这一中心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解除学生内心的困扰,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推进教学改革,彰显学生思维主体性。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尝试欲望和接受速度都远远超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单向的知识输入必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在师生双向沟通、交流乃至争议中彰显学生主体性思维,引导学生从灵魂深处思考问题,在独立、理性思考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最终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简单来说,在课程内容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形成任务驱动式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解放思想,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教学方法上,要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化教学,鼓励学生张扬主体性的同时达到知、情、意、行的融合;在评价体系上,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既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播,又保证评价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三,强调知行合一,尊重学生主体创造性。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是为了指导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出发,重视理论教学但不提倡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重视社会实践但不能功利化、唯分数是从。在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协同支撑下,充分释放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其将所学知识成功转化为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行为。

大学阶段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联系枢纽,青年学生接受高校知识和实践的洗礼后,即将融入社会,“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6]。因此,通过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能动地运用到实践中,将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扎根到行动中,将良好的品格修养完美地体现在生活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兼顾育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