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2022-11-24杜人杰杜晶波王红平

关键词:理论课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杜人杰,杜晶波,王红平

(1.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地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为此,各地方高校要对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1年本)》,理清思路、聚焦短板、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当前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讲,地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较晚,加之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原有的实力参差不齐,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效果问题

一些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趋于保守、教学内容囿于教材、教学设计刻意迎合、教学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1]。其一,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谈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认为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掌控课堂,教师做课堂的旁听者。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反之,一说到“以教师为主导”,就认为是教师满堂灌,缺少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只做课堂的倾听者。其二,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对学情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三,教材运用不当。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课堂上教师照搬教材或游离教材随意发挥现象也大量存在。个别教师甚至还存在不按教材体系开展教学,只讲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简化其他内容的不良现象。其四,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不匹配。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为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搞成‘娱乐式’‘趣味式’教学”,甚至“避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转而给学生‘喂鸡汤’”[2],过分关注课堂的热闹程度,只重视“抬头”、忽视“入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其五,个别任课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形式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教学实践就要走出校门,不能很好地运用校园中的教育资源(如校园景观、校内的红色资源等)开展教学实践[3]。其六,许多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机制还不健全。无论是机考、写小论文的考核方式,还是“过程评价+期末考核”的评价体系,都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七,部分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主动参加“课程思政”建设,未能“形成高校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4],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效。

2.学科定位问题

一些地方高校存在学科定位模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本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向不明确,教师科研成果的学科属性不清晰。“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不明确自己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哪个二级学科,所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申报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呈现一种互不关联的状态。”[2]其二,在论文级别优先的导向下,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关注发表论文的级别,而非学科属性;一些地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不能很好地确定教师所发表论文的学科属性,致使一些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高级别成果频频得到学校(院)的嘉奖、资助。这无形中助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脱离马克思主义学科谋求自身学术发展的不良风气。其三,一些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研究方向分散,不能有效形成学术合力,致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方向不清晰,学术内涵建设空化、虚化,严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

3.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一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均未达到《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1年本)》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些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长期达不到1∶350的要求。近几年,部分院校为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比例的标准,采用校内转岗或招聘硕士等方式,把数量众多的新人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来。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在遴选校内转岗人员(由其他岗位转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时,存在为达标而忽视转岗人员资质的倾向,出现了两个关联度不大的现象:部分转岗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联度不大;原有的高校工作经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联度不大。二是新充实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硕士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再加上其可能存在的理论功底不足、科研能力欠缺等问题,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质量。

4.服务社会问题

地方高校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点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主观上忽视了服务社会的责任。他们对于社会中出现的重大实践问题关注不够,在各类智库建设和向政府建言方面往往也做得不到位。很多地方高校的“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5]还不够科学、健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表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的规则不够细化,对教师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理论文章的规定过于粗放。例如,很多地方高校都把教师在“三报一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作为高级别学术成果计入教师的科研考评体系,但是对于在其他省市级报刊、媒体(包括网络)上发表理论文章计入科研成果的规则,却没有明确说明。由于规则的不完善,导致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愿把时间花费在理论宣传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传职能被弱化了。

5.人才培养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学位点,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任务。尽管在此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其一,存在重文化素养提升、轻政治素养培养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强的政治意识。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时,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力度还不够,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还难以做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其二,部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环节还存在制度执行宽松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环节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致使个别研究生的选题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科属性,学位论文质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部分导师不能有效指导研究生。一些导师,特别是兼职导师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研究生既缺乏有效指导,也缺少有效教育,导致研究生处于“自发”状态。其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不足。“大多数高校存在着研究生参会机会较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参与,不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6]

二、扎实推进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4个着力点

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要找准切入点、选准着力点,靶向发力、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教学能力

运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首先,要把教研室集体备课落到实处,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体备课要做到“五备”:备学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备教材——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备方法——优化课堂互动环节;备案例——精选课堂案例;备教学话语——“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鲜活语言”[7]。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和教研室的群策群力作用,厘清教材重点和难点、把握教学的有效方法、共享教学资源,创造有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条件。通过“五备”活动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其次,可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研修班)或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学习、考察,或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来校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学院领导和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把握教学内容。要定期开展评课活动,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修正,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予以推广。对于新入职或转岗的教师,可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帮助其快速成长。可遴选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跟踪”,从讲授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全程指导;也可吸收新入职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以团队攻关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新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第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在比赛中打磨教师的教学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准备比赛,反思教学行为;通过参加比赛,学习其他选手的教学经验,在实战中提升教学本领。第五,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第六,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行为紧密结合的评价体系,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建构起“注重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反映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和知行统一的能力。

2.强化学术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

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学科定位上下功夫。首先,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班子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无论是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都要强调学科建设。领导班子要定期研究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情况,认真分析本学院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要把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建设的重要抓手,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此外,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学科“主动融入本校的优势学科”[8],通过本校的优势学科来带动共同发展。其次,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必须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要主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与理解上存在的疑惑开展研究,用有说服力的成果答疑解惑。”[9]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开展科研,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不相关联的弊端,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态势。通过科研服务教学,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升其阐释理论问题、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面对学生“说得清”“难不住”“问不倒”。第三,要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成果奖励(资助)制度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必须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学院仅奖励(资助)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聘、职级晋升只统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成果,以此破解唯“论文级别”或忽视成果学科属性的难题。第四,要重视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要通过引进或自我培育等多种渠道,打造学科(学术)带头人。同时,要处理好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方向与学院学科特色或优势的关系。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必须与学院的学科特色或优势具有较高的匹配度,要强调学科(学术)带头人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同时,要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发挥学术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要加大对凸显学院特色或优势的学术团队的涵育力度,拟定研究方向、涵育学术成果、形成学术合力,凝练出清晰的学科方向。

3.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机制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0]要求,构建完善的培养机制。第一,要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自觉坚持“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在政治上练就“金刚不败之身”。惟其如此,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有底气、有定力。第二,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评选“优秀教师”“我最喜欢的好老师”和“最美思政课教师”,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大学生的表率,增强示范作用。要重视对后备力量的培养。当有教师退休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达不到1∶350时,要能快速补充新生力量。为此,应构建辅导员转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长效机制。第三,构建“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机制[10]。吸收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做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请对学生工作有热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身份转换、同向发力,形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把服务社会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评体系

尽管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对着较大的科研压力,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仍然要积极担负起服务社会的职能。首先,学院领导班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提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责任感,要把进行理论宣讲或在各类主流媒体上发表理论文章作为分内职责。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服务社会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全面、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评体系的引导作用。除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三报一刊”上发表的成果予以认定,还要对发表在诸如地方党报、其他官方媒体上的理论文章给予相应的等级认定。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推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本校的理论宣讲组成员、大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教师,选派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机关、企业、社会进行理论宣讲。这些工作,在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聘或职级晋升中均应得到相应的肯定,以此保护和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5.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除开设例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必修课外,还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相关选修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抓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不放松,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和跟党走的决心。此外,要抓好研究生中中国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入党指标普遍高于其他学院,这为研究生健康成长乃至就业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更要抓好这项工作,坚决杜绝入党动机不端正或入党目的功利化的研究生进入党组织。其次,要抓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直至答辩,每个环节都要依制度办事。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预答辩后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报送教育部论文评审平台进行双盲审,严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关。第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不能履行导师职责、无暇指导研究生,或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导师可暂停1至2年招生。对于连续两年或累计3次出现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导师要与师德不合格的导师同等对待,取消其指导研究生的资格。第四,广开研究生学术训练的渠道。目前,较为有效的途径是组织研究生参加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征文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参加学术征文活动,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知识。

三、结 语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迫切。《意见》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11]。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新时代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因此,地方高校党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要从讲政治和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高度深入落实《意见》精神,自觉增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内驱动力。要紧密结合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实际,查短板、补弱项、找对策、强建设,从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更新工作机制,高标准、全方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