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医教学发展问题之反思

2022-11-24唐倬

科学咨询 2022年19期
关键词:西医医学教育

唐倬

(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近代以来,东方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中国,虽然有着千年文化的传承,却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医就是最好的例证。16世纪以前,中医在国内的地位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先进的。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日渐衰落。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科技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中医文化,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受到正统的中医教育,值得我们思考。

一、中医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培养中医人才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在西方的教学范式下难以建构传统中医思维。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西方化形式的,当他们接触中医时,就需要回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这便导致许多学生在接受中医教育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思维转变和接受过程。虽然这种西方化的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式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但强行将学习过程分为理论教学阶段与实践阶段,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传承的基本方式。这是因为中医与其说是一种医疗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受独特理论指导的经验技术,学好中医需要多年的实践和耳濡目染,不是懂了理论就能医治好病人。

二、中医教学发展的问题

“从20世纪初开始,西医取代了中国本土传统医学,反客为主,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主体部分。[1]”中医的西化大致起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量传教士和医生进入中国,并开始大量修建教堂、医院,创建医学院校、创办期刊。[2]”在西方知识文化的浸染下,中国民众对地理、科技、理疗等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西方思维。五四运动之后,学习西方的思潮蔚然成风,在此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西医的地位日益加强,中医陷于政治上不被认可的危机之中。为了维护中医的发展,中医界意欲以西方医疗为主体进行发展,那就要符合西方医学范式。19世纪末,中医教育向院校教育方向转变,开始统编教材、统一课程、统一考核等,逐渐走向规范化,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程。

(一)中医的教学发展变化

事实上,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教育框架。“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五种形式,即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论辩和自学成才。世家传承是中医教育的重要途径。[3]”课程内容主要以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四科为主,并与少小、疮肿、耳目口齿、体疗、角法等五科相结合,进行五到七年的学习。其中蕴含大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经》和《伤寒论》,也成为中医的主要教学内容。

19世纪末,中医教育向院校教育方向转变,中医教育开始统编教材、统一课程、统一考核等,逐渐走向规范化,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历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药大学发展迅速,在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的中医教育中,主要有:加强中医经典及其理论之教学的传统中医方向、在中医基础上补充西方医学知识的普通中医方向,以及中西医双主修的中西医结合等方向,以培养中、西医医学人才。我国在培养中医人才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目前已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中医药大学及学院。

中医教学逐渐地便夹杂了许多西方医学的内容和方式。贵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的教学中就引入了西方医学内容,开设了如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医史文献、医古文、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法医学、医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并且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西结合学科,2012年获得了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如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化学等。并于2019年12月正式将“中西医结合基础”增列为贵州省重点学科。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中医理论,西方医学理论也要齐头并进。并让中医专业的学生对小白鼠进行药理实验,这样的教学在传统的中医教学中不曾有过。

(二)中医的考试发展变化

在中医西化之前,以唐代为例,医学人才的考试与选举可分为生徒、贡举、制举和待诏几种类型。每种被选举之后的考试也极为复杂,如考上生徒后,还需要有旬试、岁试和毕业试等制度。“考试科目以医经为重点,如《本草》《脉经》《素问》《伤寒论》以及杂经方义等6科,共计28题。[4]”答对半数以上者合格。除此之外,还有实践技能也在重要考量范围之内:主要通过平时救治病人使其痊愈的多少以评判其医学能力。除了考试制度,唐朝对于医生的评估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医术和医疗效果,并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刑事处分也十分严格,一旦发现医生有欺诈和渎职的行为,最严重的情况下会被处死。这对直接净化医药领域起到了直接作用。

现代的中医考试,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学生来源以高考为主,考生分数的高低成为学生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标准,如中医学、中药制药、中西医临床医学等方向的分数要求各不相同。这便使得从小接受“西式”思维训练和教学方式的中医专业学生,由于在入校之前较少接触相关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因此在学习阶段有相当部分学生难以信服中医。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中医人才选拔制度被现代西方教育模式所取代导致的。

与此同时,在西方化的教学时期里,中医教学进度从传统的完全由师傅控制,转变为一种可以量化和可控的教学方式。中医考试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标准化考试。理论部分是对所有学习科目进行考核,除去对中医的“四大名著”《黄帝内经》《伤寒》《温病》《经匮要略》等进行统一考试外,西医理论也被加入必考内容之中。而实践则是将大五学生分配到各大医院进行半年实习,实践成绩由实习单位对实习者的表现做出评估。

可以看到,中医的教学机构犹如一座福柯式实验室,中医的科学化就是现代化改造、培训传统医学的产物,学习成果的成功与否在接受检查考核后被确定。如此的检查方式保证了西方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自然植入到学生脑海并将其置于西方医学的语境当中,以西方医学范式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和解释中医。因此,中医系成为西方医学范式的训练场所,是一种将西方知识融入中医教学中的教学,在该过程中,中医学生每时每刻被检查,是否成功掌握西方的医学知识成为了中医学生能否毕业的评判标准。

三、中医教学策略及展望

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西方化中医培养模式的好处在于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以一种批量化培养模式,在同样的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大量中医师。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传统师承教育方式中的默会过程抹去了。中医是一种实践医学,临床研究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如今除了培养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的人才之外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回归传统的传承方式?

相较于西方医学,中医的教学方式是十分灵活的,他的传承方式一般都是师承和世家传承,有句话说得好“十个中医有十一种方法,而有一个有两种方法”中医的多变和灵活性也就体现于此。中医是一种技术,需要多年的实践和耳濡目染,不是学好理论就能医治好病人的医学。以贵州中医药大学来说,基本上中医的教学是五年制,但有四年的时间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也违背了中医传承的基本方式。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沿袭传统教学模式

中医本身就有着与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一味地按照西方的医学方式进行教学,只会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中医,西方医学也不精通。学中医,就应该严格地按照中国医学的教学方式—— 传承。中医内涵复杂,它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与医疗知识结合起来,在这样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教条化的教育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医师的培养需求,俗话说“中医肚子,杂货铺子”。因此,中医教学应弱化规模化的教学方式,回归师承教育。

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医学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仍然还是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优秀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比例不足40%,见(图3)。如何充分利用优秀学生典型进行朋辈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队伍结构并不完善,仍需进一步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氛围。

1.强调导师作用

中医教学,从一开始就以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为培养目标。在西方化的教学模式下,中医教学进度从传统的完全由师傅控制,转变为一种可以量化和可控的教学方式。然而,学好中医离不开导师。在中医本科教育中,导师制能更好地完成传统中医的教学要求。导师的工作任务就是因材施教,正好与创痛中医的传承方式相契合。这种方式让导师与学生应都可以双向选择,以“医乃仁者”的思想执行“非其人则不授”的规矩,导师有权力选择学生并制定个性化教学,学生同样可以择师而从,中医教学是师徒双方自愿结合可以为此后的良好教学氛围打好基础。

2.重视中医学经典原著

目前,在许多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所占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医课程,大量西医课程时间的增加,让中医系的学生在学校的几年里接受到西方医学那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理论。导致在西方实证性思维下培养出的中医师失去了自主性也失去了中医能动性特点,使得传统医学的创造性思维被抹去。

中医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两千多年的中医发展造就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典籍,丰富了中医理论。中医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相连,如《黄帝内经》汇集了从战国时代直至秦汉时期数百年来的医学知识精华,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哲学思想为理论体系,推动了上千年的中医发展。重视中医学经典,不仅为了理论的学习,还应了解其构成原因。由于中医构成的复杂性,中、西医对同一词的理解就存在差异,如中医的“肾”包含了多种生理器官,与西医单指泌尿器官有一定差异。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期间重视经典原著的精读,对中医的名词来源、意义进行解读。在解读中激发学生对中医的了解和热情。中医作为我国文化之瑰宝,它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建构。因此,学习中医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加强实践教学

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整体性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获得。传统的教学时间十分机动,教学期间学徒被允许直接参与到师傅的诊断中。因此导师制的优势得以显现出来。学生可以参与到导师的诊断中,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导师诊治的特点以及从答疑互动中将导师的经验技巧直接地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和技术,且在能动的时间里更容易激发双方的积极性。

(二)制度配套建设展望

要让中医学子静下心来学习中医,不仅要加强教学,还要解决中医就业问题。虽然现在有很多中医院,但是其基本的看病和治疗方式还是以西化为主,这也使得中医学子们在其环境中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对中医没有信心,最终走向弃中学西的道路。

1.紧抓中医高校就业工作

为深化中医人才培养,首先,就要进行校—地—企三方的深度合作。学校应挖掘拓展型专业领域,如近年来大火的制药行业。随着经济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加强,民众对中药的观念也从治病变为养生,中草药保健养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药企对有中医背景的学生会更加青睐。这就需要学校与类似企业直接进行对接,让中医学子能够毕业即就业,提高中医学生的就业率。

其次,多数中国学子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是其专业水平不够。相比西医,学好中医更不能急于求成,它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因此在教学阶段,教师应不断给学生信心,学校多组织关于就业前景的讲座,提早让学生规划好就业方向。同时多鼓励学生继续深造,要求学生将中医学专、学精,以突出的医学能力解决就业难题。

2.推动中医药基层发展

中医发展不仅要在发达地区推进,基层的中医医疗也应该齐头并进。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十三五”时期,国家把中医药的发展放到了基层,全面提升了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十四五”行动计划,从基层人才使用途径、基层中医医师比例方面改善基层中医药人员发展环境,这不仅解决了基层群众看中医难的问题,更中让中医学子看到了更好地发展前景。

3.重构对中医的信任

如今,大多数人认为中医只是一种预防手段,或者是西医无法继续治疗情况下最后的治疗尝试,也就是所谓的“替代医学”。甚至一些媒体还常出现宣称能“治肿瘤、癌症”等疑难病症的“祖传秘方”的中药广告,以晦涩难懂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强行解释一些似是而非的病因,随意对患者使用中药。这样的结果是让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民众对中医不信任,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为维护相关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秩序,向民众提供正确安全的医药信息,以恢复中医在民众的信任度,近几年我国中医药在媒体上的宣传有了极大改善,中医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

四、结束语

如今中医的现状使得它不仅要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还要使整个管理体制的配套能跟得上时代发展,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医的传承应回归传统模式,并以积极的态度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以继承和弘扬中医。

猜你喜欢

西医医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两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