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与机制研究

2022-11-24石俊

科学咨询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德育工作

石俊

(河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三全育人”理念是伴随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而兴起的符合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关注“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的落实。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高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完善“三全育人”模式及其运作机制,不仅符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高校德育的要求,更有利于全社会以形成德育合力,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三全育人”模式的基础理论

(一)整体性

“三全育人”模式要求高校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要动员全体教职工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以大学生“五育并举”为目标,全员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德育合力。要求全体教职工发挥育人功能,并不是要求各部门、各位教职工改变原本的工作职责,而是在完成基本工作职责的前提下,在思想和行动上承担起育人职责,在大学生中做到知行一致、言传身教。“三全育人”模式将促使高校向内形成在管理、教学、服务等环节全面发挥育人功能的新德育格局;向外延展德育工作范畴,与大学生的家庭、实习单位、兼职部门建立密切联系,整合各类德育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二)全面性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在世界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中国教育理念的重要引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论根基。今天中国所倡导的“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就是内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和谐发展。高校“三全育人”模式,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德育机制,探索育人新模式,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做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无缝衔接,落实全方位德育工作,最终确保大学生全面发展,即身心康健,人格完善,知识丰富,热爱劳动,具备审美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1]。

(三)全程性

按照人的思想认知发展规律,一个人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品德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认知方面的波动、反复甚至倒退,这就意味着高校德育目标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实现,需要将德育工作常抓不懈、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高校“三全育人”模式,要求高校长期持续开展德育工作,将德育渗透在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全过程;要求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内容,以实现德育实效的最大化;要求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认知动态,根据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状况及时调整德育策略,不断巩固德育成效。

二、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一)“三全育人”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全员育人”的育人队伍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虽然广泛宣传“三全育人”理念,但在现实工作中,普遍尚未建立健全的全员德育体制机制。由于育人队伍责任机制不明确,高校主要发挥育人功能的仍然是传统德育工作中的主力人员,高校其他教职工对于自身的德育任务感到困惑,最终发挥不了全员的德育功能[2]。

2.“全过程育人”的衔接机制不到位

一是育人工作头重脚轻。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鉴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高校普遍在大三第二学期至大四全学年较为放松德育工作,这与大一大二两学年的严抓德育工作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德育工作局面。二是育人工作难贯穿始终。高校德育工作本应全天候开展,贯穿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刻。但目前高校德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体现较多,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休闲娱乐中体现很少,德育工作的衔接性较差。

3.“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一是学校与家庭、实习单位缺乏德育合力机制。目前高校的全方位德育工作主要围绕学校各项工作展开,与大学生的家庭和用人单位只有一些浅层次的工作联系,尚未构建德育工作方面的深入连接。二是互联网育人机制尚属盲区。新时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的,但目前高校在互联网上对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和德育教育极为有限,甚至一些高校这方面的工作尚属空白。

(二)“三全育人”模式有待不断开拓创新

1.“三全育人”理念的传播模式各有不同

高校党委在推进“三全育人”理念落地的过程中,采取“三全育人”理念的传播模式有所差异。一部分高校出台了“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形成任务清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全育人”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更多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传播模式是存在问题的,高校仅通过会议宣讲教育部相关文件和解读“三全育人”理念,缺乏更为深度的宣传、解读策略,致使广大教职工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科学内涵仅仅“略知一二”,对如何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感到困惑。

2.缺少推广性强的“三全育人”新模式

2018年以来,中国教 育部遴选了近25所高校和92个高校院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高校已经开辟出具有各自特色的“三全育人”新模式。由于这些新模式着力点各有所长,或地域特色强、或文化积淀深、或资金配套足,所以推广时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偏远地区的高校而言可借鉴性较弱。

三、高校完善和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及运行机制

(一)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的育人模式

1.一个核心:践行“人人育人”

第一,高校教辅岗位育人职责明确。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教辅人员应广泛地包括除专任教师以外的所有其他在高校工作的人员。其中学校党委要起到核心引领作用,明确高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辅助部门、后勤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根据部门工作实际明确育人职责,建立工作台账,由学校党委统筹协调各部门育人工作,以形成育人合力。外聘本地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者、选聘本校优秀教职工、返聘一批有经验的离退休干部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高校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碰撞专业知识能力与思政教育元素之间的“火花”,照亮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导师的育人工作,促使专业课教师拓宽育人外延,助力高校德育合力的形成。此外,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互动交流时,要有意识地发挥育人职能,热情诚恳地帮助大学生解答人生难题,用言传身教感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勇挑育人重担。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讲好思政课,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所需的社会主义人才。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兼任高校辅导员工作,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走向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田,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学生的观念里生根发芽。再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担任指导教师,确保大学生社团活动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2.两个基本点:课程综合改革和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第一,推动高校课程的综合改革。首先,要加强思政课育人功能。通过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进行有效革新,促进思政课更好地释放育人功能。其次,要保证专业课有效落实课程思政。专业课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从专业课合理的思想政治因素着手,充分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同步发展。再次,发挥选修课的育人功能。高校在采用互联网选修课教学资源时,一定要首先审核课程的思政功能是否强大,要优先挑选思政功能强大的选修课资源供大学生选择。此外,高校设立的劳动学课程也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首先,加强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指导教师要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要耐心解答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帮助他们顺利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次,强化社团活动的政治引导。社团活动是新时代大学生重要的课余活动,高校自觉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政治引导,必然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各项能力,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再次,重视图书馆和宿舍生活的文化引领。高校应不断深化图书馆和宿舍的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此外,高校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各部门应协调工作,对学校内网和学校论坛加强监管,对大学生网络娱乐资源的选择行为加强引导,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权在网络阵地发挥作用。

(二)优化高校“三全育人”运行机制

1.队伍机制:齐抓共管

“三全育人”工作队伍是高校实施育人方针、开展育人工作、培养“五育并举”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力量,是统筹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因此,高校应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其他各本门成员协调工作的队伍机制。具体来讲应建立和完善如下机制:一是校党委班子成员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领导机制;二是教辅部门人员对“三全育人”工作的协调机制;三是专业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职责机制;四是思政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责任机制;五是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责任机制。高校通过建立和完善“三全育人”工作队伍机制,为实现全员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2.制度机制:全面完善

“三全育人”模式在高校实现正常运作,必须有一套严密而完整的制度来作为保障。这些保障机制包括:(1)整合制度,即通过整合高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德育渠道、德育队伍,形成大德育机制,以便更好地形成“三全育人”格局;(2)监督机制,以“五育并举”为核心树立监控目标,建立“三全育人”工作监控机构,规定职责范畴,掌握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时动态和发展趋势,以维持“三全育人”模式的正常运作;(3)考核机制,在“立德树人”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来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原则,考核内容明确具体,考核原则客观公正,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和技术手段,以科学评价“三全育人”工作的德育效果;(4)奖惩机制,制定奖惩细则,根据考核结果对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成效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成效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治,过程公开透明,以起到激励和警戒的作用。

3.环境机制:美好和谐

“三全育人”模式是一种人员参与度高、育人层次丰富、育人时间长久的育人模式,这对育人环境有很高要求,需要完善机制保证高质量的育人环境。具体来说:(1)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完备校园设施,为高校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美好的校园环境,为“三全育人”工作打造必需的硬性条件;(2)打造绿色干净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气神,有利于启迪人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3)形成良好的校园特色文化,不仅凸显高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特色,而且鼓舞大学生奋发有为,蓬勃向上,营造为实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奋斗的文化氛围;(4)优化互联网环境,让校园网内容清新、活泼、健康,让校园网活动多样、有趣、有内涵,引导大学生养成网络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模式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全程性特点的德育新模式,运行过程中需要高校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需要持续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最终实现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目标。因此,探索“三全育人”模式的基本理论,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完善“三全育人”模式运行机制,将更好地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实践,将切实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德育工作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德育工作简述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大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