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22-11-24黄捷

科学咨询 2022年19期
关键词:阶段大学学校

黄捷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我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最先尝试是大学预科教育。进入80年代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形式变得多样化,如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录取方式的改变、大学选修课的设置等。这些互动看似是高中与大学的手拉手活动,但却依旧停滞于各个教育阶段为自己服务的状态中,缺乏互相服务的意识,因此完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

一、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一)学校发展的需要

新高考政策的提出不仅要求大学主动“向下看”,同时也要求高中“向上看”。随着大学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式大学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中。与传统的大学不同,这些大学实现了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设施方面的创新,并且广泛容纳高素质人才,家长对这类大学的认可度与满意度不断提升,获得了大众的青睐。这种危机感使得加快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成为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国家政策的要求

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1]。在教育部2021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作为2021年工作重点,借鉴试点省份的改革经验,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2]。这就要求高中与大学成为互联互通的合作伙伴,探索教育体系新的融合。

(三)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普及化与教育大众化为各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促进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提高各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过程中,相邻教育阶段的连接与断裂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例如,日本的“高大协同”活动以及各国招生录取方式的改变等。

二、我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割裂的表现以及归因分析

(一)我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割裂的表现

首先,从教学层面看,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上的差异,使得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划分成两个阵营。高中教育是教授基础性学科知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升学考试,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创新性,由于高中阶段在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高中的教学组织形式依旧以班级授课制为主,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部分试点城市推广了走班制。相反大学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的过程,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精深性和实践性等特征[3],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性的知识以及实际运用能力,并且大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如讲授法、自学、网络学习等。

其次,从学校管理上看,高中教育的管理较为严格,高中处于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校期间不准随意出校门,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中,几乎没有自我活动的机会;相反,大学校园可以随意进出,并且学生按照专业类别进行分班,管理者为辅导员,部分学校在专业上的管理则采用导师制,管理的责任与分工明确。环境的突然改变,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不适应等现象,影响正常的生活。

(二)我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割裂的原因

1.国家层面

与高中和大学联系最密切的制度就是高考招生考试制度,很多人都将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局限在考试招生制度上,但其实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覆盖面很广,这种固化的思维导致了人们忽视教育衔接的其他方面。由于缺少专门的教育机构或部门去管理教育衔接问题,并且高中与大学的管理机构不同,进一步导致了教育体系出现断裂。

2.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功利化思想对社会群体的冲击,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家庭与毕业院校,而家长与学生在选取学校时则过于看重学校的名牌效应,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学生的独立性、自我管理等方面关注不够,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3.学校层面

首先,从学校教学层面看,高中与大学属于不同的教育层次,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高中教育旨在为学生教授基础学科知识,而大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授,更多是对精细化知识的探索。从管理层面看,由于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师素养存在差异,部分教师缺乏衔接意识,对于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关注度较低。其次,学校缺少沟通与交流机制。部分学校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只关注自身的荣誉与成绩,缺少改革创新能力,拘泥于自身的发展。最后,高中与大学缺少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另一个教育阶段的意识。高中教育体现在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选择专业与学校时出现迷惘、不知所措的现象,专业方向的选择失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大学教育则体现在没有为学生创建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新生适应性教育不到位。

三、国外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经验

(一)教育衔接政策的支持

国外对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视程度很高,因此相继出台了很多促进教育衔接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点是在教学与管理上加强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政策的内容各具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P-16”教育,针对高中与大学教育阶段的政策是“K-12”教育,“K-12”教育通过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阶段的合作与协调,为高中生提供大学入学准备,大大提高了大学学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能够拥有更好的机会。又如美国佐治亚州设立的“中学后的预备和扩展项目”,为低收入、少数民族提供帮助,由专业教师负责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成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4]。教育衔接政策为教育阶段的融合提供了改革的方向,使高中与大学不再拘泥于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以使自身能够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源以及为其提供相适应的学校资源。

(二)招生录取制度的完善

招生考试制度是高中与大学衔接最为直接的表现。亚太地区国家的招生考试制度以拥有较大的大学招生自主权、遴选形式多样化以及采用特别选拔制度等为主要特点,实现了大学与高中在人才选拔上的良好对接[5]。而欧美国家的录取标准呈现多样化趋势,将非智力因素、课堂表现、人生经历、写作能力等纳入到评价标准中,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考察对象。以上的招生考试制度都为高中与大学教育创造了最佳衔接通道,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各大学能选择适合的学生进入校园,使得各大学的教育资源平衡化。

(三)丰富衔接课程的设置

衔接课程作为国外高中与大学衔接的重要表现形式,保障了知识教学的完整性、统一性与连续性。各国的衔接课程类型丰富多样,例如美国的大学选修课与双学分课程、日本的第一学年课程与升学指导课等。这些课程不仅保障了学生教学内容的衔接,同时也为高中生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了帮助,例如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选择、课程选择、生活指导等,帮助高中生成功步入新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保障学生从高中顺利过渡到大学。衔接课程的设置不仅合理地运用了高校的丰富资源,同时也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大学的知识,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节奏。

(四)教育衔接活动的开展

为了加强高中与大学的合作交流,很多国家都推出了特色化的衔接与互动模式,以此打破高中与大学相互疏远的局面。衔接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双向性、互动性的趋势。例如,美国为了帮助高中生顺利过渡到大学,提出了“新生体验计划”,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大学学习与生活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日本则提出了“高大协同”活动,为高中生提供参观大学校园、旁听大学课程等机会,同时邀请大学教师到高中进行宣讲。这些丰富的交流活动都将高中与大学走进彼此的教学领域中,实现了高中“向上看”与大学“向下看”。

四、国外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教育衔接制度,促进衔接教育发展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应完善教育衔接制度,最大限度促进衔接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创设多样化的录取渠道,提高招生录取的质量。其次,提高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认识,促进政策出台的科学性,保障政策实施的实效性。教育政策的出台能够明确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目标的定位以及各教育阶段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最后,政府部门应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大学自治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机会,给予大学招生与教学自主权,以使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特色完善办学模式。

(二)构建教育衔接体系,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高中与大学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应该保持教学层面上的连续性。高中作为输送人才的培养者,大学作为人才的选拔者,都应该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学校要完善学科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避免教学内容的断裂与重复;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增强高中与大学的过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还要考量学生未来的发展。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高大协同”活动,例如招生宣传、参观校园、大学开展讲座、开展座谈会等形式密切高中与大学双方的联系。学校也可以通过互派教师的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互为补充机制,高中教师为高中生适当延长知识链,大学教师也可以在暑假时为新生提供网络课程,一是预热入校所学的课程,二是通过信息交流群熟络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大学课堂。

(三)合理规划社会资源,寻求社会主体协作

高中与大学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更应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衔接网络。首先,社会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与建设者,应主动为高中与大学提供技术支持。教育部门应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建立衔接组织机构,协助高中与大学共同发展,创建开放式沟通渠道。其次,家庭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创新家庭教育模式,帮助学生适应教育阶段转变带来的郁闷、失落等情绪表现。家长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与能力,使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选择能力、应变能力与独立能力。

(四)加快学生角色转变,合理规划未来发展

学生作为两个教育阶段过渡的参与者,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尽快适应到大学生活中。大学的知识按照大类专业教授,与高中的学科不同,因此要提高自身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与消化知识的能力,加强自学能力,缩短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周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不仅是学习、生活上的转变,同时也是心态上的改变。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以适应教育阶段变化带来的恐惧、慌乱与不适。第一,对自我内在资源管理。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后,应该明确自己的心理与生理状况,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将新知识融入知识体系的能力。第二,对外部资源的管理。学生不仅要科学分配时间资源,并且要做到合理利用物质资源。与同学、室友、教师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发展奠定丰富的人际资源基础。学生应提前了解职业生涯知识,合理制订未来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

五、结束语

杜威的观点认为“如果不同的教育阶段不能有效地衔接,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6]”高中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而大学只关注生源质量的表现同样也忽略了很多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未能看到学生具备长远发展的能力,造成了两个阶段的断裂与隔离。因此,我国要汲取国际发展经验,加快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探索,构建本土化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新路径。

猜你喜欢

阶段大学学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