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11-24张晨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职业

文/张晨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随着社会人口红利经济价值逐渐下滑,社会产业对于人才需求标准逐渐复合化,特别是当前社会产业都处于转型升级状态,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这样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张,高校毕业生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变为社会民生问题,尤其是在新常态经济体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展开分析,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并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社会层面

1.社会环境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一直处于扩张发展阶段,高校大学生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在2021年基本达到顶峰,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等于失业已经成为社会高关注话题,我国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处于积极治理局面,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通过创业来实现高质量就业,如联合多部门开展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但提供岗位需求对于庞大的毕业生来说,处于杯水车薪,就业渠道、社会岗位数量等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

在社会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都处于升级转型阶段,这样会导致大部分企业出现组织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会对对口高校毕业生造成严重影响,首先是就业岗位变少、就业渠道变窄,其次是岗位的缺失,会造成部分企业的大范围裁员,会带给就业毕业生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就业。

2.就业政策影响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但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如政府部门鼓励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家乡,借助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建设美丽家乡,但新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返乡就业都是持下下策理念,宁愿面对大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就业。再如,政府部门针对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会指定“工作两年、两年以上的大学生在研究生考试加分”“公务员同等条件优先录取”,但大部分大学生处于养尊处优状态,不愿去基层发展,认为大城市才是有梦想的地方,此外,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创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等都只能适应于小部分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自主创业,特别是当前新冠疫情下,经济下滑,大学生更不敢轻易创业就业。

3.用人单位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标准要求持续增高,特别是学历门槛、毕业学校门槛,这样导致大部分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被阻拦在外,当前211、985高校校招人满为患,但在部分民办高校、普通高校校招上,知名企业明显减少,这样使得许多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因为用人单位硬性标准被拒之门外。不仅对用人单位有影响,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4.新媒体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平台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媒体信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就业观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抖音、微博自媒体平台上,普遍都是毕业生创业成功、年薪百万视频,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低收入、低发展空间的岗位不屑一顾,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二)学校层面

1.高校教师影响

目前高校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辅导普遍存在深度不足,大部分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毕业后就开始教学工作,本身不具备市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具有丰富的就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但是就业实践与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式日益严峻,高校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冲出来,获取到自身需求的岗位。

2.高校招聘市场不完善

虽然社会具备完善的人才市场,但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本身特征,大部分就业都需要依托高校的就业市场,以高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使得毕业生就业选择更具有针对性,能够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岗位,并且高校就业市场处于常年开放状态,高校与诸多企业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使得学生与用人单位更加匹配,如针对石油专业来说,毕业季会有大量的石油企业进行校招,这些用人单位也会在校招前期空余出大量的岗位,实现职业岗位的有效匹配。但目前高校就业市场还很不健全,从其机构设置、职能发展、工作场所和经费以及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有专业导向信息方面等,都还处于初创阶段,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

3.人才培养体系不佳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于毕业生人才需求标准逐渐有了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动态来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针对性、差异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以此来提高高校毕业就业竞争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但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依旧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市场职业能力培养,使得高校毕业生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养内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思政教育等理论课程不能与专业课程做到同向同行,导致学生过度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市场职业能力成长,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型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市场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思维、社会实践等方面重视不足、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导致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都是理论家而不是实干家。

(三)学生层面

1.学生缺乏就业目标

目标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动力,是学生高校生活及学习的关键,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期间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导致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能形成有目的学习,使得自身在高校学习期间毫无建树,以至于在后期的求职过程中,拿不出亮眼的能力和履历,不利于高校学生高质量就业。

2.不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会对应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指导课、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便于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发掘自身的职业亮点,从而强化职业竞争力。但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处于不重视状态,存在就业盲目自信,认为专业能力等于就业能力现象,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面试中,不能更好地突出自身核心优势和职业发展规划,降低就业岗位竞争力。

3.对就业政策、市场形势关注不高

就业政策、市场形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关注就业政策和市场形势,以至于在就业岗位选择中,不能做到科学合理,满足追求专业高匹配性,忽视了专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程度,从而增加自身就业难度。高校毕业生只有熟知就业政策和市场形势,才能选取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从而更加快速地实现高质量就业,少走弯路,降低就业成本。

4.心理素质低、自身定位不足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遭受几次碰壁就会失去信心,从而降低了就业积极性,同时,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身客观、精准的定位,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评估自己,在就业岗位和方向的挑选中,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值,不能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位和薪资待遇,如大部分毕业生不考虑中小企业,只愿意到知名企业就业。宁可在知名企业碰壁,也不愿意去小企业屈就,这样的情况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一)社会层面

1.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顶层设计作用,借助社会市场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如发挥出人才引导作用,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从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知名企业转移到中小企业上,政府部门需要鼓励中小企业进行高等院校校招,并借助中小企业广阔的就业市场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加强市场就业引导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相关支持政策来进行市场人才引导,将社会市场与高校进行有效融合,开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借助校外实践、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来实现高校学生的实习转就业,通过税收优惠、政府红利等来鼓励用人企业参与到高校合作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岗位锻炼机会,也能够实现学生的部分就业需求,有助于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高校大学生承担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只是单纯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市场产业需要借助高校毕业生力量来进行升级发展,因此,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不仅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也能为相关产业提供创新发展路径。

如政府部门联合高校、社会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和创业免息贷款服务,为有创业思维和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借助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育体系,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为我国社会经济注入活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再如,目前基层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基层岗位是高校毕业生锻炼职业能力、磨炼意志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出宣传作用,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锻炼,借助思想引导和政府扶持来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借助基层庞大的岗位体量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性矛盾。

(二)学校层面

1.创新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

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就业的有效保障,高校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以此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学习到符合市场发展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避免出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市场脱节等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竞争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格局变化较快,高校的专业设置仍以学科体系为划分原则,教学模式也保持着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资源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高校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增强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主旨,首先高校需要针对专业对应的市场岗位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综合能力进行深度调研,并结合调研内容制定符合专业市场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以此来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其次,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借助校企合作也能学生由定岗实训转化为岗位就业,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最后,实现“双证书制度”,借助证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同样也能够通过证书考试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证书也能够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履历。

(三)学生层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大学生需要从实际出发,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跳出“社会精英”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就业目标,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来调整就业期望值,如地域因素、职位因素、薪酬因素等。其次,在就业岗位选择中,需要重视未来发展,切勿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最后,针对就业岗位进行提前规划,做到职业能力与岗位高度匹配,并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意识。

2.积极自主创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热度高居不下,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中具有显著的政策优势,如场地扶持、税收扶持、金融扶持等,高校毕业生需要转变就业观,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积极自主创业,如返乡创业、创业园区创业等,不仅能实现自身就业,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也能发挥出高校学生的人才价值,实现自身的职业抱负。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实现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社会、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大学生具备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是我国“十四五”规划蓝图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展开分析,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职业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