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时期数字文化馆建设浅析

2022-11-23郑敏

百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特殊时期建设

郑敏

关键词:特殊时期;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云;建设

一、引言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和英雄壮举,在这场危机中各行各业都在经历一场生死考验,唯有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才能渡过难关。同样,全国文化馆也都经历了这场升级迭代,数字文化服务全面上线,可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国数字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都经历了一场大检阅,这也为各地文化馆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历时近十年,发展势头极为迅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高要求就定位在“现代”二字上,实现“现代化”的命题,创建“实体文化馆、流动文化馆、数字文化馆”三位一体的文化馆,成为传统型文化馆向现代型文化馆更新升级的基本路径,创建“数字化文化馆”无疑是最具现代意义的文化馆模式。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目的在于通过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那么当地文化馆是否具备数字文化馆的服务能力?是否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实现了数字化服务的全覆盖?经过疫情特殊时期的考验,文化馆都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和不足。多年来,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数字化建设在不断完善和推进,2005年建立官方网站,2006年设立信息网络室,2020年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整体搬迁至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全市文化艺术新标地。场馆基础设施日益健全,软件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微信公众号的申请也使数字化服务更加便捷,在疫情常态化的“逼迫”下,数字化服务开始发挥作用,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想尽一切办法将群众文化活动转化为数字资源,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有展览、微课堂、文艺演出等,种类繁多,但由于时间紧迫、专业技术缺乏、设备使用不完全等因素,仍无法保障数字化服务的时间性、持久性和稳定性。根据宝鸡各县区文化馆网络平台调查统计(表1),全市各县区共有文化馆14家,有微信公众号的13家,建立文化馆网站的12家,未建立网站的有2家,只有4家文化馆具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可对文化馆网站和微信公眾号进行日常维护、编辑管理,其余都是本馆的业务干部、办公室人员或者临聘人员暂时负责,普遍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导致网站缺乏日常维护和管理,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公众号编辑没有新意,服务内容缺乏创新,本土文化未能挖掘,网站及公众号的浏览量和点击率都比较低,网络平台与群众的互动性基本没有,所以在疫情期间(特殊时期)文化馆的工作举步维艰。

总之,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宝鸡还处于摸索期,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还未完全实现和展开。例如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在疫情期间的网络展览和网络短视频教学,虽然丰富了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内容,但由于在此之前没有数字文化资源的积累和专业技术,网络展实际就是将作品拍成照片的图片展,网络微课堂也就是简单的录播,从数字化服务上没有实现视频直播、资源点播、VR体验等互动功能,与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数字化建设的提升方式

随着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文化建设不仅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党和国家致力倡导的“四个自信”之一。在此背景下,各级对文化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当前各级文化馆在硬件设施上基本都具备了数字化服务的条件,但由于各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各自为营,在资源积累、信息整合、技术保障、创意开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类以文字、图片、光盘等保存的文化影像资料,需要逐步转化为数字资源,线下培训要转为线上培训服务,线下展览要转换为线上VR展厅,且随着数字化服务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有待完善,文化馆面临着数字化服务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在岗专业人员的数字化服务技能的提升、计算机网课技术、网络直播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都对各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及时“充电”,很多数字化服务工作都将无法顺利开展。

因此,数字文化馆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升级,还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技术,对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管理层应从思想上重视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从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出发,落实各项服务指标。作为数字文化馆的管理者,需要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和交流学习活动,邀请专业老师讲解相关网络知识和技能,充实其理论知识,与数字化建设比较完善的文化馆进行对接取经,通过现场指导和学习建设经验,开拓业务范围,对数字文化馆建设具有完整的多维度认识,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互结合,以便更好地完善数字化建设活动。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公共文化环境都被信息技术彻底颠覆和改变,如果还停留在传统文化服务模式下,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文化馆应对不及,这正是因为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缺乏正确的认识,没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互联网建设方面未能重视起来。

其次,建立数字文化馆的网络平台不只是形式工作,更需要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文化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网络平台都是文化馆的对外宣传窗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当地文化的动态。目前宝鸡地区的14家文化馆中仅有4家拥有专业专职的管理员,大多数网站,微信公众号里的信息陈旧,缺乏新意,网络平台没有持续性的资源更新,导致群众在文化馆的网络端口得不到想要的高品质文化服务,享受不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满足感,这直接影响到文化馆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数据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好的网站和公众号必须做到有专人管理,只有专人管理才能把展览、讲座、培训、表演、比赛等相关信息、视频、图片以最快速度传输到网站和微信平台,实现数字化服务的时效性。只有专人管理,才能够做好网站建设和平台数据维护,各业务部室才能根据不同的后台数据分析,了解群众的喜好和关注点,研发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互动服务内容。

再次,科学的利用“国家公共文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文化云”的技术优势,将“文化云”融入数字文化馆建设。调查中发现宝鸡各县区文化馆注册国家公共文化云系统的有9家,未注册的有5家,注册完成的文化馆也没有利用文化云平台进行数字化资源上传,基本不再关注,个人注册文化云手机APP的意识还没有,只是完成一项相关部门要求的任务,对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不清楚,还没有将公共文化云平台纳入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去。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打造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主阵地,旨在面向基层提高供给效率,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买单”与“群众选菜”相结合,突出移动互联网应用,面向基层群众提供菜单式、点单式、预约式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基层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可选择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017年11月29日,在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正式开通,国家公共文化云是以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和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为基础,统筹整合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閱览室建设计划工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总枢纽、主阵地。平台包括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微信号和移动客户端,其中手机客户端具有看直播、享生活、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等特色服务内容。在文化云环境下,数字文化馆不是单向的资源传送,而是信息资源交互的平台,公共文化云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实现了群众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改善了用户体验,优化服务架构,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文化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结语

文化馆实现数字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字文化馆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努力,国家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普及都为数字文化馆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一定要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发挥好文化馆的职能作用,肩负起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完善和加强数字文化馆建设,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积极发挥公共文化资源惠民、为民的作用,只有从资源到服务都得到群众的价值认可才不会被其他网络平台所替代,只有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公共文化云才会在网络世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数字文化馆特殊时期建设
特殊时期对于寻衅滋事行为的理解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谢飞电影风格与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身处“特殊时期”可以喝酸奶吗?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浅谈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