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与案例教学

2022-11-23高红波屈梦茹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思政

高红波 屈梦茹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思想政治导向鲜明正确的行业标杆,对于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每一届获奖作品的更新,可以让高校新闻传播学子对刚刚过去的热点事件,用专业眼光学习和领悟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广播音响报道和电视画面声音并茂的媒介特色,比之较为抽象的文字图片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为新闻传播全媒体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广播电视新闻学;案例教学;独特优势;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与手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挖掘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铸魂育人。①“广播电视新闻学”作为新闻与传播类核心课程,在全媒体人才培养和新闻价值观念塑造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多年来,笔者运用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进行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和非标准答案考查考试等,深切体会到了“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推广课程思政,客观上要求把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②为此,新闻传媒院校应依托专业优势,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将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③应该看到,新闻传播类专业承担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重大职责,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艰巨使命。④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当下,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传媒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闻传媒类院校作为培养优秀传媒人才的基地,应坚持贯彻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培育“政治坚定”的传媒人才的能力,依托自身优势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十分密切,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案例,融合打造“思政+专业”的教学模式,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实现高校思政育人理念的内化与深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社会舆论引导、公众价值塑造方面担当重任。⑤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专业理念和强烈的新闻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十余年“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中国新闻奖最新广播电视获奖作品作为案例的“源头活水”,既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视听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于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

本文试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思想政治导向鲜明正确的行业标杆,对于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每年一届获奖作品的更新,可以让高校新闻传播学子对刚刚过去的热点事件,用专业眼光学习和领悟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广播音响报道和电视画面声音并茂的媒介特色,比之较为抽象的文字图片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为新闻传播全媒体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案例教学的“源头活水”。中国新闻奖的设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是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评选,每年评选一次,从1991年首届评选至今已经32届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尤其是一等奖作品,往往被业内视为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笔者选取的课程教材是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该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列举了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案例,形成了开放性的课程教学框架和体例。受到这些中国新闻奖作品典型案例的启发,在保留课程框架体例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案例选择的目光瞄准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的年度更新更符合“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对于“新”的要求和“新”的特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在课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布置学生课下从中国新闻奖网站选择下载最新一届的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在下次课堂上做案例评析,讲解学习心得。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源头活水”。这些思想政治导向鲜明正确的中国新闻界的标杆作品,对于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每年一届获奖作品的更新,可以让高校新闻传播学子对刚刚过去的热点事件,用专业眼光学习和领悟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价值判断。

其次,广播音响报道和电视画面声音并茂的媒介特色,比之较为抽象的文字图片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为新闻传播全媒体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介质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广播电视新闻作品与报纸的文字报道最大的不同,是对于录音机和摄像机等技术设备的依赖,以及对于视听传播元素的捕捉和凸显。广播音响报道的声音感染力,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声形并茂的独特之处及其对于观众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优势。“听广播,看电视”是笔者对于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们的基本要求。正如《文心雕龙》所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尤其是一等奖作品,可以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大学生临摹的“字帖”。在课堂上,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等奖中的广播新闻特色鲜明突出的作品,成为师生聆听学习最多的精品佳作。比如,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播消息作品《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作品突出广播音响报道的特色,运用类似“广播剧”角色饰演的声音呈现方式表现出众多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和评论,除新闻事件现场录制的音响外,还使用了敲击键盘等拟声化的手段,报道生动活泼,广播特色鲜明。再如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广播系列《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记忆》,该系列作为“声音纪录片”的精品力作,选取了方言、戏曲等非常适合用声音表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内容,聆听之中可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魅力。在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学们在不同新闻选题的信息传播介质和报道特色突显方面的辨别能力。

最后,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和大型政论片,本身就是权威经典的思想政治学习材料。比如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直播》,210分钟的超长直播,由“中国此时此刻、致敬改革先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改革开放再出发”等段落构成,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的风云历程和伟大成就,书写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豪情。节目站位高,策划精,呈现充分,用采访表现改革历程,用评论表达思想深度,创新时政直播手段,综合运用各种电视手法和多种设备,电视镜头语言与大会进程高度嵌入融合,是电视时政活动大型直播的一个新高度。⑥再如第30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电视新闻专题片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景式展现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的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这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新中国影像志,是一部兼具国家高度与学术品格、坚守艺术品位与人文关怀、用纪实影像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现象级大片。2020年4月22日,该片和同名书籍被列入“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⑦也就是说“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尤其是中国新闻奖获大奖的广播电视类获奖作品本身就是权威的思想政治学习材料,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新闻奖作品在“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应用价值。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

目前笔者关于“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充分运用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进行案例教學、翻转课堂和非标准答案考查考试等几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在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以来,丰富的新闻获奖作品成为生动鲜明的教学案例,以各届中国新闻获奖作品为素材,配合教材框架和内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使大学生充分理解获奖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涵,引导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期望实现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紧密细致的有机结合。由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本身就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很适合被用于“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例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作品,电视新闻专题六集纪录片《同心战“疫”》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艰苦卓绝战争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国人民从磨难中奋起的巨大勇气,是对这场史诗级抗疫战争的国家影像留存。该片通过对大量事实和细节的系统化梳理,真实、全面、生动、温暖、有力地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这场人民战争中的定海神针作用,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这次战“疫”的胜利之本,展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并向世界展示伟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⑧这类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巨大的案例资源,在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中时有精品力作,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独特的案例教学资源。

二是翻转课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官方网站中国记协网专门开设有“中国新闻奖”专栏网站和网页,这为“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的翻转课堂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不断更新内容的教学案例库。所谓“翻转课堂”,主要是指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人和主持人角色的课堂教学改革。⑨笔者在“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课堂案例教学之外,还充分利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网站,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的讲授,给同学们布置自主学习最新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和获奖作品选析,学生课堂表现作为课程过程性管理评价的依据,占课程期末综合成绩的30%。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基本上都有轮流在课后自主学习和课堂上讲课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通过学生课堂演讲和相互讨论,更加明晰了作品的媒介特色和主题思想内涵,这种浸润式的翻转课堂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较为明显。经过十年的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此过程中以学期为单位学生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和结合教材进行课堂案例选析的多种能力,基本实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

三是非标准答案考查考试。笔者所在的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河南大学共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2019年共建期的主要目标有两个: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第二是全媒体人才培养。因此,原本在传统媒体时代一直是考试课和必修课的“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从2018年起的新培养方案修订中,从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必修的考试课程,变成了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选修考查课程。这种媒体深度融合后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的考试松了绑,笔者尝试了非标准答案考查考试的方法,每学期末,布置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写一篇大约2000字的最新一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类获奖作品的评析文章,要求“文章原创,题目自拟,有点有面”,作为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评分的依据。实践证明,这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的一个“反刍式”的学生思想认识的“自我报告”和对广播电视学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案例分析的学习效果检验。对于2022年春季学期的101份学生答卷评阅,笔者时有欣喜。比如河南大学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向立东同学就敏锐地认识到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他认为:“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作品主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报道,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趋势,环保、舆论监督等公众关切的主题也尽在其中。这些主题顺应高校思政工作方向,属于名副其实的鲜活‘大思政课’,成为新时代思政育新人的重要平台,让更多高校学子通过获奖短视频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再如2020级新闻学专业的刘雨森同学的评析文章《战“疫”报道 讲好中国故事》,综合分析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中,有关疫情报道的获奖作品共计十六件,其中特别奖一件,一等奖六件,二等奖两件,三等奖七件。文章以其中部分作品为例,从战“疫”相关报道中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结合广播电视作品的特点,展现广播电视新闻的独特价值。评析文章的结尾写道:“新闻媒体担当着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确价值观念、树立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如何把抗击疫情的先进事迹讲好,把中国故事讲好,还需要广大新闻媒体深入中国社会,精选新闻题材,挖掘新闻的价值和背后的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特点,打磨生动的细节,讲述真实的故事,保持人民情怀,兼顾作品的温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创造出优秀作品。”这两份试卷充分显现出非标准答案考查考试,在“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主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查考试的方式方法,也因为课程思政建设收效明显,获得2020-2021年度河南大学非标准答案试题及学生优秀答案案例评选一等奖。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它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彰显和功能的发挥。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融入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挖掘其育人价值,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而如何基于课程视角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⑩“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具体展开,应尽力做到建立“专业+思政”的课程联动机制,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系统地、全方位地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充分运用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获奖作品的典型案例,采用课程理论教学与这些案例相结合,通过任务式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探析获奖作品蕴含的主题思想政治内涵。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下节课程内容相关的新闻案例,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做出思政方面的思考,下次课程做相关案例分析的课堂演讲展示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案例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上课时,教师通过展现具体新闻案例再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新闻案例中的新闻价值要素和思想政治要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或以小组作业展示演讲报告的形式翻转课堂。课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案例”的作业考察,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与推进。

总之,“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课程设计、强化价值引导,充分运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优势,为国家培养有责任担当、有社会道德、有爱国情怀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时代全媒体传播后备人才。

注释:

①高惠芳、张晓辉:《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②张品良、唐雷:《中国特色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3期。

③王文思:《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传媒》2020年第13期。

④鄭卓、陈莹:《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传媒》2021年第9期。

⑤张蕊:《“三全育人”视域下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新闻世界》2022年第3期。

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编排参评作品推荐表》,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19-06/23/c_138137047.htm,2019年6月23日。

⑦《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0-10/28/c_139472570.htm,2020年10月28日。

⑧《同心“战”疫》,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1-10/29/c_1310278369.htm,2021年10月29日。

⑨张志强、吕晨晨:《新媒体背景下本科“管理学”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4期。

⑩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3期。

(作者高红波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屈梦茹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