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索和路径

2022-11-23陈亚运潘友华刘竺云王中华

安徽化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制药用人单位毕业生

陈亚运,潘友华,刘竺云,曹 晖,袁 鹰,王中华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江苏省固体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泰州 225300)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着力点,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进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医药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一直展现出旺盛的发展韧劲。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制药行业正在加速全球化,医药企业也必将为对接国际标准而加快产业升级。作为制药行业的关键环节,制药生产决定着药品的产量和质量。先进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对制药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和企业实际的制药类人才,是所有制药类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次调研选取了江苏泰州的50 家制药企业,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了各制药企业对我院制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涵盖:需求的总数、知识背景、能力要求、存在的不足、改革的建议、合作意向等。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笔者在调研用人单位对我校制药类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和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分析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当前问题的可行措施,为制药类人才培养提质培优提供参考。

1 调查得到的结果分析

1.1 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普遍基础知识薄弱

能力的发展和体现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专业技能的训练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实际调研中,70.59%的用人单位表示,专业知识是他们在招聘时考虑较多的因素之一。制药类专业所学知识较多,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具有较高的衔接性和延续性,使得课程门数居高不下。而高职教育学制短,理论学习时间少,不少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只能采用保留课程、削减课时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为保证课程进度,教学过程容易走马观花,难以兼顾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另一方面,高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存在不足,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欠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浮光掠影。此外,学生的学习能量和自我效能感不强,也难以保证在课后进行知识的温习和巩固。在调查过程中,58.82%的用人单位都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甚至有学生只知课程名称,却不知课程内容。

1.2 需要多样的操作技能,而普遍技能练习单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在调查中,76.47%的受访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有实践经验,而52.94%的用人单位对制药类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满意。制药类专业人才的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来源于课程的实训项目,但是受制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课时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学生只是掌握了某一单项的技能操作,对整门课程的所有项目不尽了解,加之理论知识掌握薄弱,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

1.3 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而普遍拓展课程较少

在有关“用人单位可为制药类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调研中,用人单位选择最多的是药物制剂生产、QA/QC 和药品营销,占47.06%,但仍有35.29%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设备运行维护、注册及专利法规,反映出用人单位在基于传统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可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相关性工作岗位。而要胜任这些工作,不仅仅需要本专业的基本课程,还需要拓展课程的学习,目前,不少高职制药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受制于有限的课时和师资力量,只设置了限选科目作为拓展课程,内容主要为其他相关专业的部分课程,极大地限制了制药类人才的岗位综合能力[1]。

1.4 需要灵活的处置能力,而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而不少改进和创新的方案就来自于一线的生产人员。在调查中,有70.59%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备综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灵活的处置能力在制药企业的工作岗位中极其重要。反观当前毕业生,对岗位职责认识不清,在问题发生时不能很好地处置,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对潜在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进行预判。

2 制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

2.1 突出德育为本,崇尚爱岗敬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爱岗敬业、担当有为、精益求精等等这些优秀的职业道德,也是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品质。要回答好学生“为什么要工作”和“为什么要热爱工作”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要求进步,努力担当重任,将工作岗位作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平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这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而德育的落实,应当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分散到实践的每个项目中,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2]。此外,德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用人单位都应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职业观。

2.2 优化培养方案,细化专业方向

制药类专业课程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专业的方向较多,而每个方向又包含多个课程。事实上,学生在就业中,实际用到的课程内容不到1/2,使得教育资源大大浪费。因此,可尝试打破专业名称的限制,仅保留必须的公共专业基础课作为必修内容,而将大量的专业方向课程纳入限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此外,要注意平衡各专业方向的学分值,可设置限选课程的关联规则,帮助学生完成与就业目标相匹配的课程设定。这样调整,不仅只是将课程类别作了修改,而是削减了大量无关课程,其腾出的大量课时,可加入到本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中,为提升理论教学质量,扎实学生专业知识提供可能[3]。

2.3 深化工学结合,落实实习监督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鲜明特色。要获得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锻炼。调查中发现,超过75%的用人单位都愿意就工学结合开展合作培养。事实上,自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各高职院校就陆续开展了“学徒制”的试点工作[4]。通过送教入企,使学生能够在企业中同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工学结合,工学相长,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聘请企业师傅参与课程教学,使理论教学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此外,实习过程也是学生强化技能的重要环节,82.3%的受访单位反映:应通过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实习选择的指导,确保学生明确自己的意向岗位;另一方面,对实习的过程要进行检查和监督,强化技能考核,确保学生在实习单位能认真学到技能[5]。

3 结束语

改革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不竭动力,只有对标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断去尝试和完善制药类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在社会进步中把准人才培养的准确航向,真正做到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制药用人单位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自制药”热卖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1968-2018专注做药五十年 共筑健康中国梦——热烈庆祝鲁南制药建厂50周年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