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幕译者工作模式研究与角色定位

2022-11-23刘大燕张雪梅

关键词:时间轴字幕译文

刘大燕, 张雪梅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字幕翻译(subtitling)是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的主要模式之一。自电影诞生起,电影公司一直想方设法把影片中演员对白的意思传达给观众,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字幕翻译最早源于欧洲,默片时代以“插卡字幕”(intertitle)的形式出现,是现代字幕的前身,因类似报刊小标题(subtitle)而得名[1]3。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字幕(subtitle)这一称呼便沿用下来。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称其为字幕(title),指影片画面正下方的文字,依画面顺序显示,说明演员对白的大意,与演员动作同步[2]。这种为影片配文字的工作叫作字幕翻译。卢伊肯(Luyken)等认为字幕翻译也包括歌剧唱词的字幕翻译(subtitling),二者皆保留原始对白或唱词,同时把书面译文添加到屏幕上[3]。字幕翻译类型较多,以语言、技术、受众和专业性划分,有语内和语际字幕翻译、内嵌式和外挂型字幕、为普通或特殊观众制作的字幕、专业和业余字幕翻译等[4]。近来专为失聪观众制作字幕(SDH)的研究逐渐升温。

针对字幕翻译,国内研究最多的是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5-6],研究字幕翻译人员的并不多,多见诸报端的是对某部影片字幕的抨击之声。法国翻译学者葛岱克(Gouadec)把从事视听翻译的人分成三类:从事字幕翻译的人(subtitler)、配音人员(dubbing author)和本土化人员(localiser)[7]。本研究探讨字幕译者的三种职能分工,各分工模式有何不同,存在的利弊,需要哪些技能等问题,并指出该行业在分工协作与功能整合方面的新趋势。

一、字幕翻译流程

字幕翻译根据工作条件等因素,步骤不尽相同,可分为常规的、简化的和有通用模板(template)的三种流程[1]。依瓦森(Ivarsson)列出字幕翻译的常规流程,分为翻译、时间轴、审校和成品阶段。首先是准备好设备,如个人电脑、磁带录像机、时码读出器、文字处理软件等;其次是翻译影视节目的对白,翻译的同时做时间轴,标注字幕进出时间,并把字幕录入电脑;再次是审校,既要检查书面译文,还要在设备上边播放字幕边检查修改;最后是提交成品(拷贝了字幕的电脑软盘),与转播设备(如电影字幕机)连接,母带上的时间码便会自动播放字幕。

字幕翻译的简化流程如下:观看影片后,根据录音带或脚本为字幕计时;对照屏幕画面翻译字幕,再写入软盘;录制或传送时,手动做时间轴或由电视公司编时间码。若有通用模板,影片制作方已经预设了字幕的版式(如时间轴等),只需依预设版式来翻译对白,甚至不需要观看影片。简化流程适合翻译量少、设备简单的情况,而通用模板多用于DVD的字幕翻译。

关于字幕翻译的分工,尚未有定论。卡普萨斯基斯(Kapsaskis)认为,字幕翻译分为技术类与翻译两大任务,前者指做时间轴,不对语言进行任何干预,后者指翻译视听材料,属于文字处理工作[8]。尤金妮(Eugeni)认为字幕翻译仅限于文字处理部分,从接收文件(对白、视频等)、熟悉内容(故事架构、语域、角色、情节等),到语际或语内翻译,最后检查并提交字幕[9]。字幕翻译分工也受工作条件影响,如是否有脚本和影片,要不要做时间轴,有没有带原版字幕的通用模板,做文字处理还是技术工作?笔者把做字幕翻译的人分为字幕制作人模式、字幕译者模式和功能整合模式。

二、字幕制作人模式

(一)工作模式

在传统字幕翻译分工中,迪亚兹-辛塔斯与拉米尔(Díaz Cintas & Remael)提出三分法,指出整个过程涉及的专业人员包括时间轴制作人(spotter或subtitler)、译者(translator)和改编者(adaptor)[10]34。三分法中,有“译者”专门负责翻译,而“时间轴制作人”做技术工作。做时间轴叫作“打时轴”或“计时”(spotting或time-cueing),根据时间码,在考虑对话长度和媒体限制的基础上,把原始对白分割成配字幕的单元,并标出每条字幕进出的时间。打时间轴时,由时间轴制作人向字幕制作设备下指令,指示何时插入或清除某条字幕,标记每句话的起始[10]。

在有些分工模式中,虽没有明确提及字幕译者,但会把译者与技术人员区分开。依瓦森与卡罗尔(Ivarsson & Carroll)指出,做时间轴是机械的操作过程,由技术人员(repérage)完成[11]178。甘比尔与戈特利布(Gambier & Gottlieb)也提出二分法,由负责文字处理的译者与负责技术的技术员(technician)分别承担翻译、编辑和时间轴工作,共同完成字幕翻译[12]。

这类负责技术的人虽然也叫作subtitler,但因其不做翻译,称为字幕译者似乎不太合适。若按实际工作,称之为时间轴制作人,完全等同于spotter也不妥,因为前者情况更复杂,还有其他任务,如随着DVD的普及,要为译者做辅助工作,如制作通用模板、提供有注释的原版字幕[10]。因此,为以示区别,称为字幕制作人似乎更合适。

(二)技能要求

字幕制作人需要哪些技能?皮姆(Pym)在讨论译员培训时,提出译者应具备“最基本的翻译能力”,指不受题材、文化等所限的普适能力,用以区分译者与其他专业人员,如字幕制作人、术语专家、审校人、本土化人员等[8]。这说明译者的普适能力与字幕制作人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字幕制作人作为技术员,懂技术是必要条件,同时要懂如何做时间轴,要对配字幕的工作驾轻就熟。除技术外,还要有电影知识与文学知识,如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能处理镜头切换之类的诸多问题。既然不做翻译,对其语言能力要求不高,不一定要懂原版影片的语言,不要求有外语能力[10]。

(三)模式弊端

字幕制作人只做时间轴,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字幕的分割不仅涉及机械的技术工作,还要考虑其他要素。一个是阅读速度问题,字幕翻译有声画与书面译文同步的特殊要求,必须考虑观众的阅读速度要与字幕的展示时间匹配;另一个是语言问题,影片对白的语言自有其精妙之处,也会出现一些基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语言现象,如幽默等,只有懂语言才知道如何分割字幕能产生妙语连珠的效果,而字幕制作人语言能力有限,难免分割不当,差强人意。

三、字幕译者模式

(一)工作模式

字幕翻译的另一种分工模式为字幕译者模式,即既做时间轴,也做翻译,因包含翻译工作,称为字幕译者是合适的。尼科利奇(Nikoli)在字幕译者(subtitler)、审校人(proof reader)和整合人员(simulator)三种分工中,指出字幕译者负责审校之前的翻译和计时工作[13]。奇奥加卡普里奥(Georgakopoulou)认为字幕译者为影片计时,按时间轴把译文插入对应时间段,之后在电脑上播放预演,同时修改措辞和计时[8]。

(二)技能要求

字幕译者负责翻译与时间轴,要求具备这两方面的技能。翻译技能既包括传统书面翻译技能,也有字幕翻译的特殊要求。笔者结合斯库杰维克(Skuggevik)的观点[14],总结出字幕翻译所需五种能力,即技术、语言、文化、共情和综合能力。

第一是技术能力,处理实际操作问题,如软件使用、断行、屏幕上定位、时空限制等。第二是语言能力,具有做翻译的语言技能、对源语与目标语的敏感度。第三是文化能力,了解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第四是共情能力,理解伴随对白的肢体动作的心理或情感因素。第五是综合能力,翻译特定字幕时,考虑具体限制条件和可能性。做字幕翻译时需要综合运用以上能力,从整体上选择翻译策略。

与普通译者相比,对字幕译者的语言和知识要求更高。依瓦森与卡罗尔强调,字幕译者不仅需要精通口语,还需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要熟知五花八门的场景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使用的各式各样的习语,从深奥的学术研讨会到街头粗话,再到乡野方言,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是普通译者远远所不能及的[11]。

字幕译者在翻译质量上要求较高,在译文准确性上树立了高标准,主要与字幕翻译这一特殊模式相关。普通译者翻译书籍遇到难题,有多种解决办法,如采用较长的解释性译文或脚注。而对于字幕译者,因受时空限制,加上这些条件无法变动,以上常规方案皆不可取,可选方案有限,对各方面技能要求更高。

因翻译模式特殊,观众对译文的错漏容忍度较低。字幕翻译中,字幕与影片画面和对白同步,观众能听到原始对白,能看见译文,二者之间任何细微差异、错漏之处,懂源语的人立即就能发现。一些特殊语言现象,如与语音有关的笑话或双关语,译者往往感到相当棘手。普通译者有时会选择直接省掉,而字幕译者一旦这么做,漏翻之处显而易见。因此,字幕译者常因翻译不准确或不忠实于原对白而饱受诟病。

此外,字幕译者要有交际能力。斯库杰维克指出,字幕翻译并不像文学翻译那样在乎翻译的完整性,字幕翻译中视觉与听觉渠道并存且互补,只完成部分翻译,更注重交际行为本身的转换,如在交际行为中,要考虑语境、读者、文化预设、言外之意等相关因素[14]213。以语域问题为例,译者往往把原对白中非正式的口语体变成字幕中更正式的语言,这样语言虽标准,却并不合适,无论词汇还是句法层面,都应该符合原对白的语域特征,这需要高超的交际能力,才能不拘泥于咬文嚼字的风格[15]。共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不仅要明白话语的意思,也要理解伴随动作的心理或情感动因,这种能力是“最难分析”,也是“最普遍的”[14]198。

综上所述,字幕译者应兼具普通翻译与字幕翻译的技能。普通译者能否做字幕翻译?答案是不一定,前提是要掌握上述技能,需要培训,才能从事这种高难度工作。

(三)模式的利弊

字幕译者模式有利有弊。好处是既利用了时间轴制作人对技术的掌握,也得益于译者的语言造诣,尤其是语言能力,能做翻译、编辑字幕,还对做时间轴大有助益。译者可以根据源语的文体特征、目标观众的特性等,对字幕进行编辑工作,如适当删减比较冗长的字幕。字幕制作人模式之弊正好是字幕译者模式之利,后者可以根据阅读速度、语言特征来分割字幕和打时轴,分割会更合理,效果更好。

字幕译者模式也有局限性。一是无论在文字处理还是技术方面,译者均没有最终决定权。对译文影响最大的是改编者,译者做翻译,改编者负责改编译文,达到文字、技术和审美方面的要求。迪亚兹-辛塔斯与拉米尔认为,改编者是“处理媒体限制问题的专家”,在把译文插入字幕行的过程中深谙精简之道,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找到更短小的近义词,甚至改变句子结构[10]34。实际上,译者与改编者共同完成文字处理工作,后者涵盖其他学者提到的不同人员,如负责改写的后期译者[7]、修订人员[16]、负责部分文字处理的电视台审校人[13]等。二是在技术方面,字幕译者没有决定权,主要由字幕翻译公司的整合人员把关,能看到影片最终字幕版的是电视台审校人和整合人员。三是字幕译者虽没有最终决定权,却要为翻译质量负责。若审校人和整合人员按各自标准修改译文,不一定会同字幕译者讨论,甚至不会告知,这表示字幕译者对这些改动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并不赞同,而作为译文提供者,影视节目末尾一般会署上字幕译者的名字,表示字幕译者要为这些改动负责,未免不太公平。

四、功能整合模式

(一)整合的必要性

无论是字幕制作人模式还是字幕译者模式,各有不足。总体来讲,功能细分弊大于利,而且随着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字幕翻译行业如今更提倡功能整合。

首先,字幕翻译工作是一个连贯整体,各步骤环环相扣、相互交织,泾渭分明的分工反而影响产品质量。各种分工方式无论是字幕制作人、译者和改编者,还是字幕译者、审校人和整合人员都有缺点。身为译者,却不能参与译文的后续修改,而译文的修改一直持续到最后阶段,造成任务割裂、权责不明、意见不统一,最后产品质量并不乐观。

其次,除译者外,其他参与人员的语言能力始终是软肋。若不懂原版语言,做时间轴时,便领悟不到对白的连珠妙语,字幕分割难免不当;到字幕翻译最后阶段,容易曲解、背离源文本的意思。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懂原版节目的语言,而字幕译者有此优势,适宜承担翻译之外的更多任务。

最后,工作流程的改变会影响字幕翻译分工。随着视听翻译的发展,从技术、市场到行业都发生了变化,如从化学与光学技术发展到激光技术和数字成像、影视节目字幕版在市场上营销推广等,行业工作流程随之改变,大约10年前的通行做法如今已然过时[17]201。所以,无论是字幕翻译还是配音,都不会固守原有分工模式,而是不断调整,功能整合是大势所趋,赋予从业人员新的职能。迪亚兹-辛塔斯与拉米尔指出,字幕译者的功能合并越来越得到行业认可,在影视字幕翻译界逐渐变成行业规范[10]。

(二)字幕翻译多面手

在权衡字幕翻译分工的种种利弊之后,许多学者提倡将诸多功能合并,但对整合的方式和程度未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有三种方案:第一种主张翻译与技术工作结合,第二种主张把翻译工作延伸到改编、编辑和审校部分,第三种主张把技术工作与文本加工合二为一。

第一种整合模式集文字转换与技术工作于一身,最常见的是字幕译者模式,兼做时间轴与翻译,正如卢伊肯等提议:“理想的情况是,应该集翻译与制作字幕的功能于一身,这样还能降低因意思传递不准确而出错的风险。”[3]57字幕译者还要承担其他技术任务,如声画同步。这种模式代表了业界的新趋势,即把传统上分担的职位,如配音的译者与配音导演、字幕翻译的译者与同步声音和字幕的技术员合二为一,成为字幕译者,不仅了解所有工序,也能胜任各项工作[17]201。翻译与技术的结合也反映在字幕翻译培训上。不少学者提倡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既能做翻译与时间轴,还能边翻译边进行声画同步[18-19]。

第二种整合模式把翻译工作扩展到其他文本加工形式,包括改编、编辑、审校。在字幕翻译中,字幕译者实际上可以完成改编工作,并不需要先提供译文初稿,再由改编者打磨,以满足字幕的种种限制条件。把翻译和改编整合,完成最终字幕,省时又省力[10]。关于审校任务,葛岱克提出要么由译者自己把控翻译质量,完成所有必要的改动与修订,要么由专人负责,严格把关质量[7]。依瓦森与卡罗尔支持把审校工作交给字幕译者,但也接受由专门的修订人(reviser)来进行质量控制[11]。

第三种方案是把技术工作与文本加工合二为一,实际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由字幕译者完成时间轴、翻译、编辑或改编。迪亚兹-辛塔斯与拉米尔在《视听翻译之字幕翻译》一书中指出,“本书认可也提倡把字幕译者作为负责以下三项任务的专业人员:时间轴、翻译、改编(语内和语际)字幕。”[10]35字幕译者因此需要具备上述三项技能,即做时间轴的技术知识、语言转换的语言文化基础和信息的缩略能力。

五、结语

关于字幕译者究竟译不译哪一种模式更合适的问题,尚无定论。在字幕翻译行业,既有功能的合并,集多项职能于一身,也有分工的现实,多人分担任务,如希腊和西班牙的字幕翻译行业由字幕译者负责所有步骤,或者由字幕制作人与译者分别做时间轴和翻译,两种方式并存[20]。

字幕翻译的分工与整合并非一成不变,DVD产业的兴起成为流程变革的里程碑,在此之前,字幕翻译更倾向于功能整合,之后则出现新的分工方式。DVD一般有多语种字幕版,由字幕翻译公司提供通用模板,制作了时间轴,为各语种版本提供完成分割的模板字幕(master titles),实际完成各版本都需要的初期工作,之后只需译者译入各语种即可[10]。所以不论译入什么语言,字幕的计时都是一模一样,字幕制作因此更标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字幕翻译各步骤的合与分是个动态过程,会根据技术发展、新视听产品的出现、工作流程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从一般影视作品到DVD的字幕翻译,到为失聪观众制作字幕、新闻转播实时字幕等,更多字幕翻译类型涌现,参与人员、工作流程皆有差别,值得更多研究。

猜你喜欢

时间轴字幕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弟子规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弟子规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基于时间轴的媒体数据编辑专利技术综述
时间轴说明16种英语时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