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必要性

2022-11-22张菡,赵云龙

中国稻米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人才政治

大学生作为接受了系统理论知识技能教育的高等人才,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充实到乡村振兴建设的基层队伍中,能够壮大乡村基层建设力量。无论是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学生,还是服务乡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身力量。当下,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其主要工作集中在农业发展、基层建设、医疗教育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村容村貌整改和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这些领域的工作以往缺乏有活力的人才、执行带头人,发展速度和质量有限,可以说,人才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优质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塑造其知识能力素养,同时也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备正确的认知价值观、政治意识和崇高品德。如此,才算是德才兼备,才能担起振兴乡村的重任。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乡村,大学生只有在锤炼自身本领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才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达到新高度。

由林桢栋、岳奎主编的《青春力行之国情观察:行走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思政课堂》一书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开展新模式,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和共同富裕等内容进行专题调研探究,将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具体工作实践任务结合起来,案例丰富,事实充分,采用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总结思政实践教育经验,对基于乡村振兴立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具体归述如下:

一、客观实际,论证思政教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这里包含了对人才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培养。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可以分为专业和德操两大部分,要培育专业能力过硬、思想政治意识充分的复合型人才,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建设,这两者缺一不可。从思想政治学习与专业理论学习关系来看,两者并不呈现此消彼长的抵牾,相反,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激情,专业素养的丰富反过来也会促使学生反思自身思想政治水平,自觉锤炼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意识,这两者都是素质教育理念下人才的核心素养。

本书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论述建立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主要以乡村为背景环境。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视域下,分别对大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中所需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对其培养重点、培养方式、培养难点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围绕这些特征,探讨了如何实施思政教育来促进核心素养的有序养成。产业振兴方面,涉及对传统农业的结构升级和规模扩大,以及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成熟发展,以建立相对完整并具有发展活力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因此,产业振兴需要的是对现代化农业生产、“三农”政策等具有深入了解的人才,以及对农村新型产业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的人才;民生保障方面,主要涉及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对这些领域福利政策及农民诉求有深入了解并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大学生人才,既能够贯彻落实上层政策,又能够很好地对接群众,让农民获得基本的民生保障;基层治理方面,大学生人才所需的素养比较繁杂,包括了上传下达、贯彻执行、调研走访、对接沟通以及所有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事务的协调处理,这需要在长期的乡村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成才。

二、洞察深刻,阐释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间的必然联系

面对占总人口超过半数农村人口,农村仍然是我国推进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主战场,缩小城乡综合发展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横亘在全国基层工作者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对于接受了完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多数人毕业后的期望是去往一、二线大城市就业,主动选择回乡、下乡就业创业的人才是少数。这里既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物质环境不如城市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不高,不能吃苦、贪图享乐,未能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和责任感缺失等主观因素。这整体可以归结为人才思想政治意识不强、缺乏家国责任感等问题。而对于文化素养不高的农民来说,同样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发展愈发重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重大战略,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必然要及时更新认知,跟上国家战略规划脚步,深刻理解重大战略政策和重要讲话精神,并转化为建设美丽乡村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大学生,高校应当鼓励其返乡就业创业,通过建设家乡来实现自身职业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思想认识、就业职业观、工作能力、品质心性等方面的集中培养,培育出一批思想政治素养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娴熟、职业认知正确的大学生人才。通过针对性地实施岗位思想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乡村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唤醒农村大学生的乡情,逐渐由被动回乡就业过渡到主动回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大学生价值认知、思想政治意识、职业倾向、品性修养和家国情怀等,会对当前乡村振兴事业形成更全面、成熟、立体的看法,进而不断增强乡村建设信心与能力。

三、问题意识,基于乡村振兴需求探索思政教育实践新模式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固化、教学内容过于依赖课本、课程评价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和现实应用经验不足等,影响了大学生人才的全面成长。基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立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切实助力。因此,必须通过创新当前思政教育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储备更多专业人才。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不再是单纯的课程规划调整,而应该在调研整体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在教学方法方面,不能再一味依赖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在推动认知发展中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将理论认识与实践学习充分融合起来,重视训练学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例如可以与乡村基层建立合作,引导大学生参加乡村基层实习,让其在实际基层工作中感悟思想政治觉悟、品德操守的重要性,并将其锻炼成适应工作的基本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思政教学主要以理论教材为主,灌输的是抽象的理论和精神文化,较少涉及当代社会经济政策,也与社会发展实际存在一定脱离。如此堆砌抽象理论的思政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长于理论论辩和考试,但却缺乏对现实政治工作的了解,相关经验匮乏。对此,高校在编制思政课程教材的时候,要有意识增加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内容,系统呈现乡村建设工作的全貌,揭示乡村建设的重点难点,让大学生提前适应乡村工作环境,做好心理准备。最后,在课堂开展形式方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显露出诸多弊端,如缺乏互动性、氛围沉闷、难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等,这对于本就偏理论理解的思政课堂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优质的思政课堂应当是丰富多元、创新高效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将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互动性、应用性和探究性等作为基本追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打造多元化思政课堂。

四、案例典型,揭示乡村实现创新发展的多元路径

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需要统筹产业振兴、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共同富裕等各方面的发展,光有经济或光有治理都称不上“振兴”,本书选取的发展案例地域和领域分布广泛,具有典型宣传价值,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层层剖析,展示出在乡村振兴新政策的统一引领下,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产业经济方面,本书选取了环保产业发展、乡村集市建设、电力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成就,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浙江温州、贵州雷山等城市为例,呈现了这些城市是如何进行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遭遇瓶颈、创新突破、斩获佳绩的发展过程,分析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总结了经验教训,对其他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基层治理方面,则主要以医疗卫生管理为例进行论述,特别是针对县区诊疗机制建设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过程的论述,呈现了乡村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本书还紧贴现实,从新冠疫苗接种的角度探讨了乡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巨大潜能,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继续发展的可能性。最后是共同富裕方面,农村产业建设多元化、网络电商等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机会,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相反能够依靠多产业、多渠道获得非农性收入,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与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开启了收入增长的快速时代。

猜你喜欢

思政人才政治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