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的奋斗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2-11-22刘望秀王歆玫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刘望秀,王歆玫,2

(1.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2.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被认为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校的标志性事件,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也纷至沓来,国内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赛事也达百余项。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如商业启蒙不充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本土性话语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功利化倾向等。这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奋斗实践的创新创业,需要正确的奋斗观指引。唯有以正确的奋斗观指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运行,真正成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伟大事业。

一、正确的奋斗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之义

新时代呼唤奋斗者,尤其是创新创业的奋斗者。《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将奋斗精神培育列入青年发展规划,提出要不断增强青年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需要青年一代充分发挥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接续奋斗。[1]对于青年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2]可见,对于创新创业这一奋斗实践,高校须从奋斗目标、奋斗内容和奋斗方式等方面提供价值引领和实践遵循。

(一)创新创业教育呼唤富有家国情怀的奋斗目标

创新乃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交织,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也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3]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课题。如此,创新创业不再仅仅是个人或是家庭的行为,而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从来都热情鼓励和坚定支持青年在人民前进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4]祖国有召唤、社会有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初衷应从国家急迫的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致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创新创业教育应顺应国家意志、厚植家国情怀。大学生要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创新创业具体实际的行动,要在国家需要的导向下,竭自己所学,尽自己的智慧才干,去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5]10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才有个人好,大学生应在人生最宝贵时光将个人理想和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6]在设定自己创新创业目标时,在追求个人奋斗价值的同时,大学生应使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高度契合,使个人奋斗的方向与国家、民族的奋斗方向一致,为民族奋斗和国家奋斗做出贡献。

(二)创新创业教育渴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7]5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依然要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们生活态度的选择决定着对生活目标、生活方向和生活道路的选择。创新创业本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实践活动,选择创新创业就等于选择积极奋斗,就意味着要面对奋斗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就意味着选择积极进取、关注社会进步、关心人类文明。

正如多数奋斗一样,创新创业的奋斗实践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反复的探索乃至挫折。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5届毕业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三年后仍坚持自主创业的比例是44.8%,即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大军。[8]141-147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调查发现,发达国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失败率高达70%。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风险调研中科技工作者也反映“十家创业公司,七个倒,一个活,还有两个会活得很艰难”。[9]可见,创业道路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创业者自然也是经受重重挫折者众而一帆风顺者寡。面对失败和挫折,如果一味怨天尤人、灰心丧气,只能是一蹶不振和彻底失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此时需要顽强的奋斗意志,身处顺境时不能得意忘形、傲慢自满,身处逆境时亦不能丧失斗志、迷失方向。“志者,心之所指”(北溪字义·志),志向是人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志向一旦确立,就会产生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追求,这是奋斗的动力。正所谓“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动力的大小取决于理想目标的大小。“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一个人没有强烈的达到某种理想的志向,智慧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应该引导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干事创业的实践奋斗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能力也无法单纯靠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获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710德智体美劳是当下我国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基于“劳”与创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加强化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不兴伪事,不务虚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能建立学习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内在联系,破解创新创业知行合一的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一宝贵的育人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的行走课堂,讲好中国创新创业的实践故事,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突破校园、走进基层关注社会,发现问题,磨砺意志。在增长大学生干事创业的实践能力方面,应指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式地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新时代大学生应明白空谈只能误国,实干方能兴邦,创新创业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干事创业的实际奋斗行动。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即使说教千百次的创新创业蓝图也只能如同一张内容详尽的地图,无法带着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想应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奋斗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砺,增长本领。”[11]大学生,尤其是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除了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应深入基层,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加强实践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对创新创业者而言,青春不是蹉跎于吐槽中,而是进取在奋斗行动中。大学生在读有字之书的同时应多读“无字”之书,聆听劳动的声音,感受实践的脉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奋斗存在的问题透视

当下,大学生整体上积极进取、向上向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网生代青年”“空巢青年”“斜杆青年”“佛系青年”“云养青年”等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丧文化”“二次元文化”“锦鲤现象”“网红文化”等亚文化备受大学生群体欢迎。这些都或多或少投射出青年的现实奋斗样态,或目标明确、有理想抱负、对生活有质量要求;或缺乏坚定方向、生活迷茫、缺乏精神寄;或自主独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踏实奉献;抑或孤独焦虑、自卑无力、怨恨叛逆、浮躁功利。反观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奋斗样态,总体上积极奋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一)大学生的商业启蒙不充分

对民众进行商业启蒙是促进创业活跃度的重要途径。民众不排斥从商,认可商业对个人、社会的重大价值,均是促进创业活跃度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国民的商业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12]近年年,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也引发了大学生对商业启蒙的持续关注,但是并不充分。不充分的商业启蒙导致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创新创业奋斗动力不足。高校创新创业奋斗动力不足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仍然是培育就业者而非创业者,很少有高校把培养“独立生意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多还是定位于为存续企业(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大中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高校缺乏强烈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大赛虽然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参与面小,一个团队、同一项目参与多个竞赛;又如竞赛辅导也仅仅是为了使作品获得好成绩而非真正指导项目的实施,即使是获奖项目也几乎不会将计划付诸行动,存在为了竞赛而竞赛的现象。在“士农工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家庭创新创业奋斗动力也不足,表现在一些家长仍然认为办企业、做生意是纯个人赚钱行为,即使成功地赚到钱,社会地位也不高。父母普遍不鼓励子女从商,甚至为数不少从商的父母也不希望子女从商。外界媒体把“以创业带动就业”片面解读为创业是为了解决就业难,使学生惯性地认为,创业是在难就业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造成许多具备创新创业良好潜能和条件的学生取得好工作的录用通知后根本就不考虑创业事宜,其内在的创新创业动力根本没有被调动起来。近几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均显示本科学生创业率不高,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经验也可以看到,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在大学生创业项目中,科技创新型创业比例不高,多是低端模仿重复型创业。

(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本土性话语有待加强

翻开有关创新创业的书本,我们会发现大多是运用西方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点开创新创业的文章,借鉴的大多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案例经验,讨论的是西方创业模式。一份基于对国内创业教育文献10年期的计量分析发现,超过75%的样本文献采用西方的理论、模型、方法来研究国内创业教育,采用本土理论方法的研究偏少,呈现出“西方理论主导,本土话语势弱”的特点,涉及外国创业教育的相关论文超过90%会提及美国,呈现出“美国突出,英日显著”特点。[13]

在这种研究范式的指引下,国内很多学者热衷于借鉴外来经验。我们认可借鉴外国成功、优秀的经验是推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对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过度借鉴,会弱化本土的关怀和关注。如果忽视我国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和现实问题,提出的教育对策大多是基于对外国经验的归纳与分析,评价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采用的标准也是西方的主流话语和评价标准,那么就容易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纸上谈兵、隔靴搔痒的状况。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在外国具有“一般普遍规律”的经验在中国往往“水土不服”。出现问题时又习惯性地从国内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资源不足和推广力度不够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问题中找原因。这样的研究对国内的创新创业评价过于片面,问题视角存在偏差,容易忽视我国创新创业取得的成绩,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此,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学界对外国一些路径、做法在国内不适性研究也需跟上,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地将外国的经验无差别地进行移植,而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土性话语研究,确保研究更有现实针对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功利化倾向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道路主要表现为“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动力更多来源于政府,高校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目标定位时出现了功利化倾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应定位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适应变革与引领未来的能力,培养个性化、创新性、实践性和有国家视野的新型人才。然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有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上级主管的任务指标,虽然重视,但存在过于关注外在的显性指标的倾向。如有些高校过于重视创新创业的省级、国家级获奖,不断增加奖励力度,导致创新创业大赛的目的异化。又如,过度的考核加分指标与专项拨款挂钩使部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空间实效性不高。再如,有些高校跟着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指挥棒,片面地从增加统计数据的角度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过度关注成功案例,片面宣传创业过程中的财富神话。此外,有些高校为了追求吸引眼球的创业典型,自负主观地选取“创业苗子”,再倾注全过程、全方位的辅导,导致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仅仅集中到少数被“选取”的学生及项目上,出现“圈养式校园创业项目”。

功利浅薄的创新创业教育势必会在师生身上打上功利的烙印。功利性倾向在教师群体的表现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商业教育,创业即开公司、做老版,唯钱是瞻,把财富看成评价创新创业成功的唯一标准。曾有教师向学生过分强调成功的财富评判标准[14],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定位使学生的创业也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在“90后”“上市公司”“商业奇迹”的刺激下,部分大学生追捧创造财富神话的“创业教父”,热衷于创造商业奇迹的“成功学”,信奉“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而渴望找准风口,幻想“一夜暴富”。创业重视财富积累无可厚非,然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创新创业教育“重术轻道”的倾向亟需扭转。在教授如何创业时,应更加关注为何创业,在传授实战经验时,应更加注重创业理念的树立。

三、创新创业奋斗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对高校学生深入进行奋斗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系统的思维和全局观念,在认识奋斗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三方面推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奋斗价值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的有机统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导。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它对高校创新创业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意义。关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价值追求、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规范三个方面进行了解答,这要求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奋斗实践中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角度考虑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合理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在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的框架下实现个人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行动指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15]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审视自身的时代角色、明晰社会责任担当,坚持合法、诚信、友善的处事原则,在推动商业文明发展的同时助推人类社会进步。在日常教育中要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榜样示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导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行为指南。

(二)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奋斗理念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1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应遵循此理念,使之成为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自觉行为。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商业教育,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开办企业,更不是鼓励学生休学甚至退学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劣标准也绝不仅仅在于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数量,也不仅仅是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的各级奖项。

教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认识,会影响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树立。有人说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先有受教之学生,后有从教之教师”,从教育历程来看,这不无道理。当前,广大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意义仍然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特定的部门和老师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开展的针对性的教育,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关系不大,与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关系,感觉自己使不上劲而不作为。高校需要调整教师的认知,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只是创业指导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老师的职责,也不是针对创业学生开的“小灶教育”。要使广大教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每位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都会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意识、人文精神、团队协和、抗挫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每位教师都是大有可为的。

(三)多措并举涵育创新创业奋斗文化

伴随20多年来高校创新创业的浪潮,学者对大学生创业的“低层次性”“弱持久性”提出的批评不绝于耳,社会大众对创业影响学生学业和大学学术氛围的担忧不时显现,这为高校应涵育怎样的奋斗文化提出了新课题。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能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取向”,特定的奋斗文化对师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观念及行为能“润物细无声”地产生作用。高校应精心涵育创新创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以回应创新创业教育对奋斗文化的需求。

涵育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时,要求创新创业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建设切勿追求空洞的奢华和急功近利的布置,在保证相关设施、设备和场所的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应着重关注其背后所传达的价值导向,应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涵育创新创业制度文化时,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力求使高校创新创业相关的制度优化、落实、落细;务必使制度具有鲜明的“创新使命”的导向,鼓励教师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激发学生自觉追求、勇于探索,在创新创业追求中不忘促进社会创新进步。在涵育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时,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精神富足是传递的重点内容。创立中高技术创新的优质企业,需要激发大学生敢为人先、勇于冒险的精神,要引导学生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避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上盲目跟风、低水平重复。在创新创业的潮流中,有成功,当然有失败,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创业成败,提高抗挫折能力,勇于承担风险与压力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使命。此外,还应丰富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避免出现物欲化倾向而过分注重对物质的追求与占有,提倡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超越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中心,远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漩涡。在涵育创新创业行为文化时,要提倡“知行合一”的自觉行为理念,高校应以“知行合一”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竞赛活动,调整“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项目和活动,引导师生“知行合一”地践行所教所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