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2022-11-22刘柯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内涵民族

蔡 毅 刘柯成

(金陵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0019)

引言

文化自信是促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国门的关键。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献收集、整理以及对外提供的服务主体,需要看到自身责任,能够面对社会现状抓住传统节日文化这一抓手,积极振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让传统节日文化与新时代同频共振,让更多人受到利益。

一、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民众向心力、文化自信心、各族彼此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以端午节为例,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该节日。每年端午当天我国都会举行盛大的端午祭,而且中央电视台会负责现场直播,这种隆重的节日让拥有炎黄血液的人都心生感动,能够感受到自己与炎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秋则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央视会专门录制中秋晚会,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亲情。还有最为隆重的春节,从南到北都有迎财神的习俗,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家中,届时全国笼罩在欢庆节日氛围之内。“看春晚、放花炮、吃饺子”成了春节不可或缺的三样,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1]。

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人们越来越青睐西方文化,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得到了国人的普遍欢迎,而元旦、寒食节、清明节、七夕、登高节(敬老节)、上元节、冬至节却遇冷,甚至于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节日分别具有的有的一年之始、追思祖先、寄托爱情、孝敬老人、追念贤人、大吉之日等内涵。最为关键的是,传统节日具有的民族凝聚力、文化向心力等逐渐被破坏。反观韩国不断地抢注我国各类文化,通过该国的这种行为也能够看到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要更重视传统文化建设,需要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抓手,将各民族团结起来。

二、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及服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数据库管理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渊远流长,以春节为例,有四千余年历史,而且各族春节也不尽相同。壮族除了春节之外,正月三十还有一个“晚年”,藏族则是以藏历年为准。总的来说,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管是春节具体日期,还是春节庆祝方式都存在差异,需要图书馆以数据库形式进行管理,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春节。但目前来看,公共图书馆在传统节日方面缺乏数据库,尤其是有关于各个民族较为特别的节日,除了当地图书馆能够找到一些文献之外,其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很难找到相应的典籍[2]。

2.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截至目前,挖掘比较系统的当属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而寒食节、清明节、七夕、登高节(敬老节)、下元节、冬至节等节日以及各民族较为特殊的节日的内涵挖掘力度不足。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如何丰富本地区各民族有关的各类传统节日的内涵,已经成为振兴传统文化的关键抓手。但这样的工作需要民俗学家等来集中发力,挖掘工作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传统节日氛围变淡,人们的传统情结正在不断地消失[3]。

3.融媒体传统文化宣传策略水平低

传统节日文化能否被当地人接受,能否引起外来人口关注,最关键的取决于这些传统节日的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特殊传统节日总体宣传力度欠佳,例如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火把节等还是相对知名的,还有更多民族的传统节日不被人所知,例如朝鲜回婚节、壮族陀螺节、东乡族开斋节等。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社会文化服务主体、地方典籍收集主体,本该通过融媒体来宣传这些传统节日,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缺乏宣传意识,宣传策略单一。

4.缺乏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基地

除了媒体宣传,还需要建设当地传统节日宣传基地,当然该基地公共图书馆本身算作一个,除此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宣传基地。这其中旅游景点是非常好的选择,但目前来看,大部分旅游景点主要以景点特点、景点传说等为主,很少涉及当地独特的传统节日介绍,这也导致地方景点缺乏文化内涵。如何将地方传统节日与景观景点融合,如何丰富传统文化输出路径,是图书馆乃至于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公共图书馆振兴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

1.建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数据库

因为我国整体属于大杂居、小聚居形态,地方公共图书馆想要建立传统节日文化数据库,必须要认真统计本地区民族情况,包括民族分布、各民族人口以及经济等。然后需要通过互联网工具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广泛收集本地区各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地方县志、古典典籍、民间传说等。

目前,汉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蒙古族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祖鲁节等;壮族大部分节日与汉族相同,不过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七月十四”“陀螺节”“陇端节”等。如此这般,将本地区各族传统节日一一列出,要建立一个严谨的数据库。并在系统内建立提醒机制,当某一日某一族节日来临时,可以通过系统发声,恭祝相应的民族群众节日快乐或者节日安康,如此可以树立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形象。同时,公共文化馆根据地方各族重要文化来有效地布置内部以及线上图书馆空间,增强节日气氛,也会让不同民族的读者感觉受到尊重。甚至于可以在一些重要节日举行相应的活动,例如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元旦读书节、春节读好书、“五一”“十一”读书周等,都能够有效发挥出图书馆的文化阵地作用,让更多人感受到节日气氛,接收到正能量,提升本地群众的归属感和向心力[4]。

2.深度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节日文化内涵指的是节日的意义、形式、内容等。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节日,要实现人心所向,避免过着节日却不知节日何意的现象发生。例如,往年端午节很多人都彼此祝福节日快乐,而实际上端午节是个比较肃穆的日子,是祭祀祖先、缅怀英烈、感恩自然的日子,最好以“端午安康”为祝福语。类似的还有各民族较为特殊的传统节日,很多时候只在民族群众内部流行相应的节日,就容易造成外地人来到该地做出不符合节日传统的事情来。所以挖掘各民族比较特殊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保证民族间互相尊重实现民族文化交融的关键。例如,汉族人春节禁忌包括不说不吉利的话、忌讳年夜饭时将鱼吃光否则意味着没有剩余等,寒食节禁忌烟火等;藏族是笃信佛教的,故而禁忌较多,例如拴牲口的地方不允许大小便,点火时不允许用不洁之物等;彝族在节日当天忌讳宰杀畜禽时被外人看到……将各民族传统节日禁忌汇编起来也利于各族人民彼此了解,这在地方旅游不断兴起的今天显得至关重要[5]。尤其是对那些团结人心催人上进而且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传统节日要展开深度内涵挖掘,尽可能丰富节日内容、节日庆祝形式。例如,敬老节便是如此,其对于新时代年轻人尊老、爱老、敬老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为了让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掘出传统节日内涵,需要当地民俗专家等积极配合,能够寻找更多文献典籍,要找到传统根源,要分析传统的积极社会意义,然后加以利用。另外,传统节日能否“活起来”“火起来”,主要看能否调动人们那日渐衰弱的传统情怀。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实际上便是挖掘人们心中日渐淡漠的传统节日的情怀。只要文化工作者利用感性的视角,一定可以发现其中足以打动人心的那一个关键的字句、一组经典镜头,从而唤醒人们小时候对节日的那种期盼,并能够明了传统节日对自己、对家族、对社会、对国家的良好作用,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传统节日保护工作当中。

3.形成融媒体宣传方案

第一,编写与传统民族节日有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微信公众号具有很好的营销推广作用,地方公共图书馆需要积极地注册微信公众号,并推出一系列与当地各族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内容,内容可以包括传统节日由来、节日内涵、节日形式、节日内容等,要将每一个传统节日讲明白。为了保证提升内容档次,在经费允许下可以拍摄传统节日有关的精品短剧。为了保证该类文章能够被广大群众所关注,可以与知名微信平台关联,或者于地方知名论坛植入微信平台跳转连接等。

第二,开展当地民族传统节日系统讲座。之所以开展这一系列讲座是因为各族传统节日当中都伴随着一些禁忌、礼仪甚至于一些传统的仪式。开展这样的免费讲座对于提升各民族群众文化素养有着积极意义。这种讲座需要着重打造知识面全的专家学者。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讲座也能够让各族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能够很好地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第三,创建公共图书馆快手账号,以视频形式传递当地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当地流行而外地鲜有人知道的传统节日,图书馆可以通过快手号对外输出。这样对于公共图书馆所在地区的宣传而言也有着巨大的推动力,能够吸引外来旅游者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例如那达慕、刀杆节、陀螺节、开斋节等都是如此,必须要适当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要让当地旅游拥有浓厚的传统文化DNA。

第四,征集传统节日文化文章、工艺品以及特别纪念物。面对当地群众展开传统节日文化文章征集活动,引导群众回忆传统节日的温馨,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或者友谊,通过这种形式让人们产生传统节日情怀。这对于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减少低头族都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推出与本地各族群众有关的传统节日文化精品书籍。图书馆可以整合素材编写有关于本地区各族传统节日的书籍,将其作为本馆核心馆藏,并免费赠送于前来阅读的旅游者。

第六,联合电视台、广播电台推出系列传统节日文化节目。电视和广播作为传统权威媒体,仍然拥有大量的用户。所以公共图书馆可以联手二者推出系列传统节日文化节目。包括节日形式、节日内容等,能够有效提升本地区群众传统节日文化自信,同时对于外来旅游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

4.丰富输出形式提高传统节日文化影响力

所谓输出形式指的是除了一般宣传之外,公共图书馆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就当地民族传统节日形成的一些旅游项目、民俗挖掘工作、地方传统节日文化基地以及送传统文化到学校等活动。

第一,加入文旅项目。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地方公共图书馆需要积极地融入地方旅游项目之内,能够将自身打造为地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的输出窗口。在图书馆当中设立专门的传统节日体验项目,能够让外地来旅游的游客对本地风土人情形成良好的记忆。

第二,做好民俗工作。主要是馆内开展民俗体验活动,例如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验。对于多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而言,可以开展多民族春节文化体验活动,从而吸引大量市民前往参与。

第三,建立文化基地。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的协同努力下,于本地设立一些文化基地。面对本地区中小学生开放,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同时面对本地旅游单位提供培训,力争让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每个景点当中,让文化成为旅游的内核。

第四,送文化到学校。中小学生可以前往文化基地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于学校内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公共图书馆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开展“送传统文化到学校”活动,以校内传统节日文化讲座等形式,让中小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形式,提升中小学生乡土意识,建立中小学生传统文化自信[8]。

结语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具有精神凝聚力,能够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乡土意识。在互联网时代多元思想影响下,人们乡土意识越来越淡薄,这对于民族凝聚力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主体,需要迎难而上,凭借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地构建传统节日文化阵地,积极地影响社会群众,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输出,重新凝聚广大群众,为和谐社会建设,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内涵民族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照金精神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MINORITY REPORT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