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真实语用情境 统整主题实践活动

2022-11-22孙娜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习作同学语文

孙娜娜

(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实验学校 安徽蚌埠 233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注重课程内容结构化,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生成素养?以下是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一、感受民俗之美 走近传统文化

案例:

在学习完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之后,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和习作要求,我决定在班级开展一个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语文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前夕,我带领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还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任命小组长,并要求小组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形式不限。于是,组长和组员商议并选定了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六个小组汇总上来的主题分别是:第一组“春联”、第二组“风筝”、第三组“包饺子”、第四组“剪纸”、第五组“茶具”、第六组“瓷器、碗、花瓶”。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要求他们在实践中搜集和积累资料。

一周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请每小组推荐代表,围绕本组的主题内容进行介绍,并让其他组员补充。汇报中,各小组均不甘示弱:有的学生拿出了实物展示,有的同学举起了搜集来的图片,还有的同学分享了在课下查阅的大量资料。例如,第四小组张子玥带来的是姥姥的剪纸,猪、马、牛、羊,个个栩栩如生;第二小组的俞惠轩就给大家展示了形状各异的风筝,让同学们大饱了眼福;第六小组的苗安琪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瓷器的相关知识。

活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我趁热打铁地说:“既然同学们对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这么感兴趣,不妨把今天的交流用笔写下来,怎么样?本次写作之后,我们将进行评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就写与本组主题相关的内容,最后,总分累计最高的小组获胜!”我和同学们约定,下周的作文课我们来评析习作草稿。

一周后,学生呈现出来的习作草稿令人欣喜。下面,是我从当中摘录的部分。

《美丽的风筝》—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风地美丽形式,而且赋予其美好的寓意。譬如,“蝙蝠”,就与“遍福”“遍富”谐音。这样“福燕”风筝就有“福在眼前”等美好寓意。其他吉祥图案还有“龙”“凤”“仙鹤”等,都象征人们对健康如意生活的向往。(赵文瑞)

《包饺子》—看着他们包的那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我觉得挺好玩,不由自主得拿起一张饺子皮,手里的筷子夹着肉馅,把那张皮放在我手心使劲一捏。不料,肉馅像小虫子一样从饺子皮侧面钻了出来。我一看,赶紧把肉馅堵住,可饺子皮仍旧张着大嘴弄了半天,皮就是合不拢嘴。我一生气,把饺子扔进了垃圾桶。(王博艺)

《古瓶》—花瓶的另一面,是墨青色的四个秀美的字:美色清华。因为时间长久,瓶口有些破损,不过被瓶盖遮掩,倒不影响美观。圆形的盖子上有一个如奶头的小抓手,盖子上也有图案,是个缠着玉带的紫色如意。整个花瓶古色古香,很有收藏价值。(朱本翱)

《品茶》—你瞪大眼睛,仔细观察,杯子里的茶叶像海底的绿色植物,细细长长;又像一条条蛇弯弯曲曲,任意爬行。茶中冒出的热气,就像清晨山间的云雾,朦胧、神秘,让你陶醉其中。(况蓉蓉)

评析:

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决定了该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语文。既然我们站在时代的讲台,就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使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在本次“寻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我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拓宽了学生视野,寓教于乐,同时将课内外相结合,重视课内引导和课外搜集。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同伴之间的协作能力获得了提高,写出来的习作更是大大超出了以往水平。同学们在了解民间传统习俗的同时,深深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遇见唐诗宋词——引导学生“对话”古诗人物

在学完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之后,我见同学们对古人的田园生活如此心驰神往,于是提议说:“同学们,诗人的描写,让我们了解了千年之前的生活。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让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你们愿意尝试给古诗‘配音’吗?”

我继续启发学生:“《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杨万里坐船路过安仁县时,遇见了那两个小孩,是不是很有趣?”学生纷纷点头称“是”。有位同学说:“他们撑伞的样子很可爱!”我追问:“你觉得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他俩也许会说,让我们用伞来当帆,让船行得快一些吧!”学生又说:“当诗人的船和孩子们的船相遇时,杨万里说不定也会和孩子对话。”我很惊喜:“是啊,太有可能了!那还等什么,拿起笔,给《舟过安仁》配音吧。”于是这节习作课就有了以下人物对话——

孙杨贝宁写到:

诗人: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呢?

孩子:我们在划船。

诗人:可我并没有看见你们划桨啊!

孩子:我们用伞做帆,我们在用风来让船前进呢!

诗人笑了:你们可真聪明。

苗安祺写到:

诗人:喂,对面的小朋友,这天又没有下雨,你们为何要撑伞呢?

孩子:我们撑伞不是为了挡雨,也不是为了遮阳,我们是在用伞当帆,让船行得快一些。

诗人:好主意。瞧!你们的船果然在走呢!

于博雯的想象:

诗人:小朋友,你们为何在船上撑伞啊?

小孩A:你好,我是苏轼,我是哥哥。

小孩B:你好,我是苏辙,我是弟弟。

一齐:我们兄弟俩打伞是想让船自己走。

于博雯说完后,大家都笑了,她自己也很开心。我就问她:怎么会想到用上苏轼和苏辙这两个人的名字?她回答:因为杨万里和苏家两兄弟都是宋代人,所以,我想他们有可能会偶遇。我表扬于博雯:你能留心作者的朝代,并将知识点进行联系,真了不起。究竟杨万里和苏东坡是不是同时期的人,不如,我们去查阅资料后再说。学生纷纷同意。

下课后,我带着于博雯来到办公室,用电脑进行了搜索。发现,杨万里的生卒年份是公元1127—1206年,而苏轼是公元1037—1101年。果不其然,他们压根不会碰面。看到这个结果,我和于博雯都笑了。我们返回教室把结果说给同学们听,大家也都乐了。

在写人物对话的基础上,我又建议学生结合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对作品《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将课文中的第三首词改写成短文,要求突出乡村的宁静安详和小孩子的无忧无虑。

有的同学侧重于描写老夫妇悠然自得的饮酒画面,学生尤一诺这样想象:小溪旁,透过茅草屋的窗户,我看到一对年迈的老夫妇,此刻,他们正在窗下饮酒聊天。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猜到两人已经略带醉意。两人操着柔美的南方口音在互相取笑。老翁说:“我说老伴儿,你喝醉了。”老妇说:“没有,我清醒得很。只是因为太高兴了,你看,如今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我们衣食无忧,孩子们又那么懂事孝顺。”“来,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干杯!”说完,老夫妇举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将眼睛望向窗外,静静享受着这份村居的惬意和舒适。

还有的同学重笔描画小儿子的嬉戏状态,例如,学生崔林玉辰在小练笔中这样描写:小儿子呢,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趴在小溪边玩耍,只见他一会儿去逗逗溪水中的游鱼,一会儿用胖嘟嘟的小手去剥莲蓬,不时还把清香甜嫩的莲子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吃还一边数着:“一颗、两颗、三颗……”那摇着小脚丫的样子真令人喜爱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生写作内容上提出要求: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学生表达的敏感期,不受限于教材,其实语文的读写结合形式是可以更加丰富的。我通过本次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帮助他们揭开了习作头上那层叫“神秘”的面纱。

三、家校共读写—以孩子的名义团结在一起

习作是学习,是生活的需要,是倾诉、表达的需要。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内容,让学生写一封回信。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用到“信”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了。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们重拾“书信”,回归传统呢?四年级的孩子大多在十岁左右,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纪,学校又计划在下学期为他们办一个集体“十岁成人礼”活动。一些家长长期忙于生活,缺乏主动和孩子沟通的意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我想,不妨利用这个契机,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在信中和孩子说一说心里话,然后再请孩子们针对家人的信也写一封回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书信地掌握情况,也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后期,我们还可以在成人礼的活动上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听到彼此的心声。基于以上情况,经过一段时间斟酌,我决定以下面这种方式呈现。我先给每位家长写了这样一封亲笔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

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也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可是“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现在的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关爱得多吗?今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是未来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珍惜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善待我们作为“父母的有效期”,回忆一下,从孩子牙牙学语到今天,为孩子所做的事,您认为哪一件对孩子影响最大?哪一件最让您难忘?请拿起您的笔给孩子写一封信吧,让那些瞬间变成永恒,这将是孩子与您最美好的记忆。期待您的佳作,感恩您的分享,文章不少于400字,多不限。孩子将根据您的文章回信,完成第七单元习作。

语文孙老师

2021年12月

接着,把下面三位名人的信发给家长,请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这三篇文章:

《老爸让我考零分》刘轩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为你,我说过多少颠三倒四的话》张丽钧

家长们的创作热情很高,纷纷 交来了“作业”。待所有的家长把信完成,我便着手安排学生回信。在写回信之前,我带着学生了解书信格式,读亲子绘本,还让家长把学生小时候的视频以及和家人的合影传过来,用幻灯片播放给学生看,请他们谈感受。提前做这些“功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重温来自家人的爱,以便在提笔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孩子们和父母的书信互动中,也确实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在笔尖流淌。下面是选取的几封信的片段。

吾儿诚智:

见信一切安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你已经十岁了。每次看着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你刚出生时的样子,仿佛就在昨天。……过去的点点滴滴会成为爸爸脑海中美好的回忆。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要着眼未来。因此,爸爸有几句话要告诉你,请勿必牢记于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一胖毁所有,要让自己的体重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远离垃圾食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必须珍惜时间,再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否则你会后悔自己虚度光阴。切记切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你要趁着大好时光,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和充满竞争力。

但行善事,莫问前程。行善者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爸爸希望你永远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祝:

一切美好!

你的爸爸

12月18日夜

亲爱的爸爸:

您好!

我已经收到您的信了,从信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谢谢您教会我那么多,谢谢您抚养我长大,谢谢您对我的关爱!您在信中告诉我,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还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还让我长大做一个好人,多帮别人。这些道理我一定会记住的!我决定为我自己制定一份锻炼计划,假期就开始执行。长大我会努力做一个好人,从善如流,不去伤害别人。

儿子:朱诚智

12月23日

亲爱的女儿:

爸爸首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古埃及的寓言中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登上金字塔,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能够登上金字塔的塔顶,靠的是飞翔,因为它有强健有力的翅膀;而蜗牛同样能登上金字塔的塔顶,它靠的是什么?是勤奋!它朝着心中的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往上爬……大凡有成就者,都具有跟蜗牛一样勤奋的精神。爸爸想对你说: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请不要放弃,而要勇敢地去面对,坚持就会胜利。相比天资和机遇,勤奋是我们唯一能掌握的,也许你不是雄鹰,不是天才,但你可以做一只勤奋的蜗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不懈,我们终有一天也能登上人生的“金字塔”。

祝:

快乐成长!

爸爸:张晓亮

2021年12月18日

亲爱的爸爸:

您的来信我已经阅读过了。当我读第一段时,我都感到不可思议,一只小小的蜗牛怎么能爬到那么高,那么坑坑洼洼的金字塔顶呢?当我接着往下读时,您的话就让我明白了:蜗牛能爬到金字塔顶,不是它有超能力,而是它有着勤奋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步步走向成功。

虽然这些是文字,但这好像是您在对我说这些话。您告诉我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要放弃,要勇敢地面对,我记住了。从今以后,我就要做那只勤奋的“蜗牛”,总有一天我也会登上属于我的“金字塔”,并让您亲眼所见!

祝:

身体健康!

女儿:张凌菲

2021年12月22日

通过这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我有所反思:今后的作文教学,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真实有效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更加随心所欲地进行写的练习。

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在语言运用方面强调,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能够积累语感和个体语言经验,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的过程,不断地获得良好的语感。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立足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习作同学语文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习作展示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