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权”的交接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提问的“主人”

2022-11-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语文课堂课堂

张 萍

(胶州市昌新小学 山东青岛 266300)

现阶段,教育领域更加倡导启发式教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在同一时期,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两者都是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完成教学。因此,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是改变当前教育现状、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切口,也是教师的使命所系。

一、前研究

1.课堂提问的定义

综合各种观点,对课堂提问的概念认识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提问是指教师将自己在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或书面作业后回答问题,以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质疑,通过课堂讨论解决疑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还有的观点认为,提问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

从以上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家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倡发挥学生提问在课堂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地想象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学习状态保持得更好。作为一个在一线教学8年的语文教师,下面将结合论证分析,从语文课堂提问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提问的“主人”。

2.有关学生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历来为各国教育家所重视。20世纪60年代早期,课堂提问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研究的重点演化为如何在篇章中穿插问题;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研究者的兴趣转移到了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提问。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师——生提问,生——师提问,生——生提问。

(1)课堂提问方法的演变过程

在我国,提问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而不感到丢面子。孔子正是通过放低姿态向学生请教问题,进而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了师生能力的双相促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育家们在原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2)国内有关学生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

目前,有很多院校对课堂提问进行了论述。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著的《教育学》中将提问看作是谈话法,在李成武等编著的《现代教育学》中将“谈话法”看作是“提问”,而在李秉德与李定仁主编的《教学论》中,也将谈话法称之为是问答法,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师生之间使用口语问答的方式来实行教学方式。

3.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图书和自己的求学以及教学经历,当前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要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即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学生才是他们自己学习进步的真正主人。但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权威式教学方法为主,师问生答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要形式,生——师提问、生——生提问的提问模式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

(2)问题较为刻板教条,缺乏针对性及实践性

新课改的奠基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知识观是,知识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随现实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并且知识是学生自己内部主动构建的,在未被学生真正理解前,它只是纸面上的文字。比如,当前书本课后都会设定任务环节。任务重点主要是知识点是什么、怎么学,在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清晰掌握后,课堂提问也围绕书本已有的观点展开,在学生对上述知识点有了掌握后,在老师环环相扣的引导下,最终按部就班掌握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提问侧重于对学生已知知识点的考察,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较少。

(3)教学习惯按部就班

学校的课程设置突出考试的激励效应,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大量的技巧和方法,以在阶段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更加关注知识获得的速度和学生的成绩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功能与实用价值,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意义。

(4)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学生思考时间较少

当前,小学课堂每堂课的平均时间在40分钟左右,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点浇灌给学生。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马上给出答复以节省课堂时间。虽然在课程进度上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且可以得到书本上的规范答案,但是思维的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不是3-5秒钟就可以解决的。

(5)个别同学性格内向,羞于表现自己

在课堂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因为优等生有成绩优势,在答题时更加自信,而后进生往往表达欲望不足,如果回答错误,遭到老师批评,之后将更加不愿意回答问题,这就导致课堂提问环节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二、学生有效进行课堂提问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1.理论意义

(1)素质教育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现代教学成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改的迫切要求

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是一个预设和生成的过程,课堂提问只有交给学生,才能让课堂成为一个集思广益的地方,让每个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便于因材施教。

(3)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施展的快乐天堂,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2.现实意义

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提问的“主人”,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把这项教学研究纳入自己的教学行动研究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1)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具有辩证思维的学生不但能够关注学习的结果,他们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方法或经过。在积极思考、探求的过程中,大脑自行将零乱的知识变得整齐有序,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变得完善、严密,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2)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学生一旦提出了问题,随之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想法和强烈动力。但无论是精确地提出问题,还是恰当地解决问题,都需要学生调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在探寻真理、逻辑自洽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的跃升。

(3)有利于班级关系和谐融洽

学生提问能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换和情感交流,增强成员间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班级整体的战斗力和融洽度,使每一个个体对集体充满认同感、荣耀感、归属感,让孩子成为班级的小老师、小主人。

(4)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尊重是相互的。在自主提问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进而与教师达成平等交流。平等的关系破除师生间的隔阂,填补年龄差造成的沟壑,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的融洽,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如何把语文课堂提问教给学生

好的学习环境不只是给学生一个安静的房间,更要注重有效沟通,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

动静结合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含学生的提问。但当前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是,真正运用教师提问艺术的教师少之又少。在这一背景下,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可谓一剂“灵丹妙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学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课程,在理解上不像其他科目那样困难。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该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语文这门课的认同感和感知度。下面是本次研究提供的具体措施。

1.策略方法

(1)课前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让语文书成为学生的兴趣书。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载体的迭代,许多学生都养成了阅读课外读物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语文课本被他们当成了“仇人”。因此,用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喜欢阅读的书是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设置专门的阅读课,通过生动的故事分享,引导学生将语文课本的内容与相关课外读物相联合,带领学生一起把语文课本当成课外书来阅读。

②让预习成为作业完成的前置器。对于教师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预好习是学好习的基础。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大量的题海练习战术是没有必要的。真正的语文学习是让学生自己构建起对课文的理解,将其内化为自我感知,自我接受的过程。所以,让预习成为语文课后作业的主体部分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在预习中锻炼辩证思维,从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课堂策略: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表演者

①分组讨论做铺垫。在对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按照学科接受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是4-5人一组。考虑到民主选举出来的带头人会更有信服力,由学生自荐组长人选,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在布置适度作业的基础上,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预习新课时间,通过交流合作提出疑问,充分调动每一个个体的课堂参与度。实践证明,分组教学有助于发挥“社会助长”的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公平赛马活气氛。坚持合作与竞争相结合,通过积分赛马机制,给各组竞标问答机会,并给予适当赋分奖励。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按照问答分离的原则,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性而非数量性,关注创新性问题,教师适时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负责点评并做好记录,对于有创新性、能带动课堂气氛等高质量问题进行加分,并对问题回答出色的组进行加分,下课前通过综合评议对表现最好的组进行累计加分。

③发散思维养素质。语文教师在注重将学生的知识升华为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情的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不能完全扮演课堂的旁观者,要及时适时地进行指点,必要时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将问题升华到新的高度,与其他学科、社会时事相连,拓展学生的思想维度,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运用。

④民主评议扬民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容理解的班级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民主促公平,公平促参与,参与提成绩的最终效果。教师下课后将课堂表现记录本留给课代表,让同学自愿审查,发扬班级民主,有异议的可申请复议。

⑤内外奖励促积极。马斯洛的人本需求理论提到,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心,是一种归属感和爱的需要的体现。适时的奖励反馈,能给学生带来自我效能感,给学生带来正向激励。具体表现为:对于表现突出的组,每天用特殊的符号记录,在一段时间,如一个月后,用积累的符号兑换现实的奖励品。同时,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由外部奖励向内部奖励转化,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班干部任职奖励。

2.注意事项

(1)因学定教:学与教并重

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现实需要,在划分小组的时候,按照能力互补原则,将水平不同的学生划分到一组,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实践的推进过程中发现,女生和后进生获益明显,进步尤其突出。

(2)以思促情:情感与思维并重

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架设适当的思维支点,合情合理地推进认知迭代。通过小组讨论、公平赛马,不断训练学生辩证的、逻辑的、系统的思维,促进学生个体能力进步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3)对话生成:结果与过程并重

赋予对话生命的内涵,培养对话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口的才及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之间小组讨论、自问自答,培养学生“开口能讲”的本领,鼓励学生多说见解独到的话、多说鞭辟入里的话,做到人云亦云我不云。

(4)以情引学:兴趣与学习并重

好奇心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死板的知识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有助于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5)严阵以待:预习与复习并重

任何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必须要在有准备的状态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突然袭击、直接学习新课都是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

四、学生有效进行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依据

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不仅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心理层面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对学生课堂提问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是从篇章阅读理解的角度对学生课堂提问进行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等人所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格拉塞看来,提问是理解的试金石。如果学生能够判断或识别他们知识领域的某些空白、矛盾、不一致、异常和不明确,他们就会提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充分的文献资料显示,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格拉塞和迈马汉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有关纠正知识缺陷的提问模式。

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尽管学生的提问很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却不善提问。根据迪龙的调查,大约平均每个学生每小时提问0.2个问题;贝克尔观察了25个课堂合50堂课,发现学生提问的总数是143个,平均每堂课不超过3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在课堂提问中存在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担忧

学生具有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动机,一方面怕提出的是“蠢”问题,会招来哄堂大笑,另一方面又怕提出的问题太好,被同学讽刺爱出风头。因此,把提出问题的任务交给全部学生,可以防止这种心理的产生。

(2)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不善于表达想法

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其自身很难识别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导致偶尔提出的问题,价值感欠缺。因此,把提问的任务交给学生,便于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激发探讨的热情。

(2)依附于母体,学缘结构单一。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特点,建校初期学科专业设置大多参照母体学校而设立,而师资主要都来自于母体学校或某个区域的高校毕业生,因此,教师容易集中来自于某几所高校或某几个区域,学源结构较为单一,学科的发展容易受限。

(3)学生不成熟的自我保护心理

有时学生会出于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想法,怕自己的发现被别人学去,而采取“闭门造车”的方法。因此,把提问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的进步是在彼此的交流中实现的。

2.现实层面

(1)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课改下,倡导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课堂上学生通过内部构建、交流合作,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2)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独立自主敢想敢为的人才

(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创造力人才的竞争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便于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这种氛围下的课堂,使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养成辩证思维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结语

新课改一直倡导教学理念的转变,而教学理念的转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师生共享话语权。

传统的师严道尊的思想造成了师生地位的严重不平等,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可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的地位被改变,教师也要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教学相长。

总体来说,紧随新课改的潮流开展研究,符合现代的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本人作为一位在一线工作8年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把该项研究纳入一线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通过教育行动研究使该项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为我国的新课改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亮丽的一笔。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语文课堂课堂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美在课堂花开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陈年凡客创始人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