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野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

2022-11-22布再乃普阿卜杜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环节高中生化学

布再乃普·阿卜杜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第七中学 新疆泽普 844800)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视程度愈加提高,所颁布的政策、律令也越来越契合高中生们的学习成长需求。“双减”政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政策之一,它不仅对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对高中化学的课后巩固设计带来十分可观的积极影响。本文将围绕“双减”政策进行展开,简要探究这一政策的含义,分析当前高中化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教师如何结合“双减”政策的指导,实现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开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一、“双减”政策的双层含义

“双减”政策作为时下备受教师群体热议的教育政策,它与新课改政策、素质教育政策相近但不相同,“相近”主要表现在三项教育政策皆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助力学生学习素质的发展,而“不同”则表现在“双减”政策有着更为具体的双层含义。其表层含义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立足高中生的角度,适度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方法,要在保障课后巩固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课后作业的总量、缩减高中生用于课后习作的时间,减轻学生们源自课后复习的压力;而深层含义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求、学生们的学习成长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要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切实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欢乐感,要让高中生们既可以高效学习知识,还可以真切感知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根本上减轻高中生的化学课业学习压力与学习负担[1]。

二、高中化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活动由“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两部分构成,二者从本质上看,皆属于一个矛盾的辩证过程,教育活动(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的环节中存在问题,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事实。高中化学教师想要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与高效落实,势必要第一时间发现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后巩固环节当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再以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改善与解决。以下是则针对高中化学教育活动当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1.课堂教学环节中常见的问题

课堂教室是高中生们获取化学知识的第一场所,课堂中存在的诸多要素皆会对高中生的知识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课堂教学气氛枯燥,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造成的,教师们在授课时过于依赖“板书文字”的教学方法,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仅被动,且难以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其次,化学知识存在较大的学习难度,这一问题则源自于化学本身存在的抽象性,高中学段的学生虽然逻辑思维趋于成熟,但知识本身存在较高的理解难度,加以高中生们的学习时间较为有限,难以将所有的精力放到钻研化学知识点上,久而久之,则降低了高中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再者,化学教学素材局限,授课内容较为片面,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视角过于局限,讲解、传授的知识内容多为教材当中呈现的部分,忽略了教材以外的优秀材料的运用,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容易导致高中生课业功底呈现出片面化的发展态势,甚至还会限制高中生学习眼界、学习思维的发散。

2.课后巩固环节中常见的问题

课后巩固本就是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忽略课后巩固方法的创新、忽视课后巩固的作用,同样会影响高中生的个人学习与发展。在课后巩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同样有着较为多样的表现形式。首先,课后巩固方式单一,多数高中化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惯用于“习题演练”的方式进行设计,这一巩固方法的运用,不仅会加剧化学知识学习的枯燥性,还会为高中生们带来更为巨大的课后学习负担,并在根本上降低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课后巩固有效性较低,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布置巩固任务时,多围绕现阶段讲解的内容进行设计,对于知识本身存在的关联内容或教材相关知识联动性较差,以至于高中生的课后巩固活动仅仅只是针对于教材课本的知识点,难以对其相关的内涵产生更为深刻的见解。此外,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后巩固任务时,忽略了作业设计的多样性,所布置的任务项目单纯是让高中生们机械性地、反复地进行二次学习,抑制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会阻碍高中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进而减慢高中生化学综合学习素养的成长[2]。

三、“双减”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开展途径

1.依托实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强课后复习乐趣

“实验”既是获取化学理论的渠道,又是高中生们必须要具备的学习素养。依托实验主要是指,高中化学教师基于“双减”政策的指导,选用做实验的方式进行授课,让高中生们切实融入到化学实验活动当中,以实地演练、实际操作的形式,践行化学项目,并在这一环节当中,逐步提高高中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教师在教学“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一课程时,可以采取实验化的方式进行教导。该课程的重点是让高中生们了解“铁”相关的化合物,知晓“铁离子”的检验方法,掌握相关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因此,在授课时,教师需要先对课程重点进行全面解析,奠定学生们最基本的知识功底,而后,再讲解、演示化学实验所需的技巧、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中生可以对“化学实验”形成较为清晰且具体的认知。“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高中生们,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不仅需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还需要扮演监督者的身份,以此来保障化学实验活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设计该课程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同样可以围绕“实验”进行展开,如,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找寻与“铁”相关事物,并围绕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独立设计化学实验。又如,教师可以在下课前带领学生们一起落实某一化学实验,而后让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忆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化学变化,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实验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教师立足“双减”政策角度,以“实验化”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有效活跃化学课堂的学习气氛;以“实验化”的方式设计作业,则可以切实凸显课后复习的乐趣,进而引发高中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兴趣。

2.创设小组,锻炼学生学习技巧,优化课后复习方法

“师授生从”是最常见也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育格局当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主动传授学生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溉”的理论内涵。这一教学模式的沿用不仅会加剧课堂学习氛围的枯燥感,还会抑制高中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发展。为了及时改善这一教育局面,教师则可以基于“双减”政策的指导,通过创设合作学习小组的途径进行授课,让高中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并在这一环节当中逐步增强高中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3]。

例如,教师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这一课程时,可以以4人为限,让高中生们自行结成互动学习小组。该课程的重点是让高中生们了解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的转化关系,知晓地IA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环节拆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教师应占据主导位置,“主动”教导学生课程涉及的所有化学知识点,让班级学生对课程相关的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后一阶段,教师则需要将学习的主导权归还给高中生们,让他们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应为各个小组分别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以此来保障该项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比如,第一小组的探究题目是“围绕某一与‘钠’相关化学实验,探析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第二小组的探究题目是“围绕课程主旨,设计‘钠’相关化学元素的性质对比表格。”第三小组的探究题目则是“......”在设计该课程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同样需要围绕课堂预设的小组进行布置,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复习。如,教材角度,教师可以对教材课本的课后练习题目进行适当的延展,合理提高课后练习题的难度,让高中生们以小组合力的方式进行探索;实验角度,教师可以预先告知高中生们具体的试验方法,而后让高中生们利用生活实践,小组配合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具体的实验项目内容。教师立足“双减”视角,选用“合作化”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有效锻炼高中生的合作学习技能;选取“合作化”的形式设计课后作业,则能够切实优化课后复习的方法,并深化高中生对化学课程知识的感悟。

3.观看微课,打破传统学习格局,革新课后复习模式

观看微课就是指高中化学教师将现代化的微课技术带入到化学教育活动当中,发挥其独有的可视化、动态化优势来弥补教育活动当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技术具体表现为,高中化学教师将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录制到10分钟上下的视频当中,让高中生们利用生活的碎片化时间下载观看,并以相对独立的形式进行学习与复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基本营养物质”这一课程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巩固内容进行整合,并将之录制到微课视频当中。该课程的重点是让高中生们了解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掌握油脂的水解反应。因此,在录制微课视频时,教师可以将视频整体拆解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教材分析,该部分教师应立足教材课本,对教材包含的化学知识作出巨细无遗的解析,并结合教学需求,适度穿插相关的图片、视频,以此来帮助高中生理解课程知识、课程重难点;第二板块为实验探究,该环节教师可以录制课程相关的实验操作,也可以导入该课程主题的实验记录视频,让高中生们通过观看“实验”的方式,深入感知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第三板块为生活联动,该部分教师需要将教学的视角延展至客观生活当中,或展示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营养物质”,或围绕生活要素展开化学分析,这一板块的教导,旨在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象,并凸显化学知识与客观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第四板块则为课后巩固,该部分教师可以进行二次分析,其一为课后习题讲演,该环节教师应带领学生解析课后题目,教导高中生们解答该课程例题的具体方法,其二则为案例实践,该环节教师应围绕课程主旨,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让高中生们结合前三板块的讲解,围绕第四板块前半部分的教导,独立进行解答。教师立足“双减”角度,选取“微课化”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有效打破传统固化的课堂教学格局,并规避课堂教学时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选取“为微课化”的方式设计课后作业,则可以使教学与巩固变得更为紧密,更易于高中生将课程重点理解、参透。

4.拓展探索,扩大知识学习范围,丰富课后复习储备

什么是“拓展探索?”简单来说,就是高中化学教师对现有的教学资料进行拓展与延伸,借助与教材内容存在一定关联性的课外事物作为教学的载体,让高中生们通过课外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练习。这一教育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扩大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范围,还有利于丰富高中生自身的化学知识储备[4]。

例如,教师在开展课外拓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选用不同的素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如,化学视频角度,教师可以选取化学相关的纪录片、化学实验视频等资源作为探索学习的素材。该类资源不仅呈现了诸多教材当中并未提及的化学知识,还对其内容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解析。高中生们观看这一节目,既有利于拓展化学学习的视野,还有利于塑造自身更为客观的科学意识与化学态度。又如,化学实验角度,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带领高中生们进行化学实验项目,让高中生们切实融入到实验探究活动当中。在落实这一角度的探索课程时,教师可以适当摆脱教材课本的局限,将多种生动、风趣的实验内容带入到探索学习活动当中,让高中生们在做实验时,既可以学到全新的知识,还可以对化学反应产生更具深度的感悟。在设计拓展学习活动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应围绕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如,视频角度的作业,教师可以预设问题,让高中生们带着问题进行观看,并在视频当中找寻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或答案。实验角度,教师可以预先告知学生们某一实验的结果,让高中生们自行操作,并思考如何操作才能够得出这一“结果”;亦或者,告知学生们实验所需的素材,让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践行实验项目。教师立足“双减”视角,以“拓展化”的方法进行授课,可以切实满足高中生日益增长的化学知识需求;以“拓展化”的方式设计作业,则可以有效增长高中生的化学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师结合“双减”政策的指导,对课堂教学方法、课后作业设计方法进行适度的创新,既有助于优化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复习体验,还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化学成绩,进而保障了高中化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与高效进行。

猜你喜欢

环节高中生化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谚语趣画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奇妙的化学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