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深度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2-11-22王风祥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课本生物细胞

王风祥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山东胶州 266300)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在现代教学中融入新的观念和技术。随着互联网和网络共享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慢慢地映入人们的眼帘,让人们意识到它的便捷和高效。专业学者和研究人员,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去,并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他们通过不断地创新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吸取教训,使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得到更好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们对于新的教学设备的适应能力,不断地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融合的策略和运用[1]。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当今课程教学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课程中很多内容学生无法直接感受到,如本地没有的动植物、分子原子等微型生物的构成等,如果只靠课本上的图片与教师描述类讲解,学生很难去了解这些知识的深刻含义,从而形成刻板的知识印象,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而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课堂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依托视频、图像、建模方面的技术,教师将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献给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

信息技术给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带来了巨大的突破。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能够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性。另外,基于信息技术容量大、更新快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不断了解生物技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主动探寻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其生物学习的效率与质量[3]。

二、高中生物教学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1.知识点杂乱、深、奥学生难以预习

高中的生物知识繁杂,而且概念性、抽象性极强,学生们很难通过课本知识和少有的课外材料去提前预习上课内容。课本上的内容太过简洁、直白、抽象,概念也不容易理解,很难满足学生们预习时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望[4]。

比如,学生们在预习“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节内容时,很难做到完全理解细胞的含义和构成它的分子是什么,更别说形象地向老师表示出来了。学生由于很难通过课本上对于细胞简短的描写去理解细胞的构成,间接导致上课时情绪低迷,难以产生学习生物的渴望,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2.内容太过抽象,老师无法形象描述

高中生物知识太过专业和抽象,这就导致老师们也无法很清楚地向同学们表述所讲知识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得似懂非懂,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的微观世界当中去,满足不了他们对于高中生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小节,老师无法拿出实物给学生做参考,导致一节课上完,有的同学还不知道细胞是什么,课堂效率很难提升。

3.实验设施不够完善

生物本身是一项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生物实验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生物知识。然而,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很难有完全配套的生物实验设施,即使学生能够进行生物实验,也会面临着与现学知识不相符、实验结果不理想等情况。另外,一些无法通过学生生物实验室构建的实验内容也限制了生物实验的发展,给生物教学带来严重的阻碍[5]。

比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小节的学习中,课本中涉及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在实践教学中很难实现重现操作,学生如果只通过课本上的图文解说,很难理解实验内容,对于“同位素标记法”的直观认知也不够充足,学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这些文字知识。

4.学生课后学习得不到保障

要知道高中生物知识覆盖面是十分广泛的,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生物知识对高中生物学习大有益处。现阶段,高中生物的课后学习主要体现在作业上。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了其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巩固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

三、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分析和运用

1.融入学生们的自主预习过程策略

预习对于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也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为了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获得预习效果而煞费苦心。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如果想要预习,只能依靠课本上深奥的教材知识和少有的课外材料,因此预习效果非常不好。学生们也因为看不懂深奥的课本知识而导致对预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们预习成果低微,兴趣不高的问题,使得学生们预习课本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生动化。

就拿“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课为例,同学们如果单单靠课本的知识根本无法详细地了解和认识细胞的结构。但是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入,再加上专业学者和生物学科的知名专家早已在网上发布了有关细胞的各种详细的知识,应有尽有,从细胞的产生到细胞的分裂,完整地剖析了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学生们在预习时,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工具,查找自己想要了解和感兴趣的生物知识,甚至可以找到显微镜下的完整的细胞结构的视频和图片以供参考,让学生对细胞的结构进行系统了解,调动了学生们对于生物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

老师们也可以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完成预习之后,让学生们做类似ppt、短视频等可以网上传播的素材来分享他们通过信息技术预习得到的高中生物知识,和更多的网友一起探究和讨论,逐渐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融入学生们的课堂讨论策略

新课改普及之后,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了高效课堂上和学生们互相交流和探讨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可以使课堂得到更高效、更活跃的效果。老师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衍生的多媒体产物来向同学们展示更加生动的课本生物知识,在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后,能增加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兴趣。比如在“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课中,老师们可以先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谈谈自己所认为的细胞的生命历程是怎么样的,再给同学们一会儿互相探讨和研究的时间,然后再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上找到的科学家制作的显微镜下的细胞的生命历程视频,带领学生对于细胞生命历程进行观看和探讨,让同学们在探讨中寻找答案,在答案中总结规律。

最后,再由老师根据相关视频结合课本知识,总结细胞的生命规律,以此来提升学生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于客观规律的总结能力,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通过信息化多媒体等工具,促使学生们更加自觉和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和探讨中去,给予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自主发言权,引导他们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总结问题、应用问题,使高中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高效。学生们感觉自己参与在其中,老师们也发挥了他们的引导作用,使高中生物课堂和信息技术达到高度融合。

3.融入学生们的课后巩固策略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们要想真正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需要在课后做一个全面地巩固,从而帮助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于高中生物的知识巩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进行系统复习。

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复习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网上的资料进行筛选,充分利用资源,总结出适合学生们巩固知识的题目,用于学生们的课后温习作业,让学生们在线上完成,最后在QQ群或者微信群进行线上统一讨论和讲解,不占用上课时间;再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针对性地总结易错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巩固,提高沟通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在做阶段性复习的时候,老师们可以进行线上小考,让学生利用课余零散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小测,然后再根据小测情况进行集中讲解和总结;或者采用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们私下自己分组研究和探讨,最后一起制作一份ppt或小课堂视频来向同学们展示学习成果,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在做大作业的过程中再次巩固学过的知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氛围,最后提高高中生物总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4.信息技术活跃高中生物课堂的策略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老师对于高中生物课堂都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墨守成规,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逐渐形成“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和上课模式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诟病,但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导致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不高。而且高中生物需要老师比较形象地向学生描述课本知识,更不能死板地灌输教材内容。所以,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得到很好地发挥和融合,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于课程有关的视频或新闻搬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构建实际教学情境,借此来调动课堂氛围。

比如,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找好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也可以找一些保护环境相关的视频,把利用生物知识对现实情况的思考引入教学活动中来,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呼吁低碳生活,实现把知识带进生活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融入,调动了学生们在上课时的积极性,提升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生物实验的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与初中课堂的教学需求截然不同,在高中生物的日常教学中,需要做到很多的生物类实验。但由于有些学校的硬件设备不允许以及某些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或者老师一味追求课程进度,往往忽略了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简述一下实验步骤和原理,学生们没有自己做实验的机会。这加大了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难度,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无法更好地进行学习。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刚好弥补了这点不足,老师们可以根据网络上的一些虚拟实验室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既不需要硬件设备,也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保护学生们的安全,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比如,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这一节课当中,老师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过程加以猜测,并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画出自己认为的实验过程图解,然后学生和老师一起通过虚拟实验室来完成整个实验,从中找到自己的错误猜测并加以改正。这种上课模式不仅可以弥补硬件设备等客观条件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还提升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加强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查漏补缺,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6.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资源的策略

迄今为止,一次课堂的流畅度、准确度以及速度成为人们眼中评估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的综合指标。为了达到生物课堂的精确教学,老师们充分融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优势,利用网络的多元化和涵盖面广的特点,将其与高中生物特色充分融合,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

老师在向同学们讲述高中生物里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技术,通过网上例子、图片、经典视频、仿真动画等资料对课堂进行一个情景化构建,从而满足学生们对于生物知识的求职渴望和浓厚兴趣,开发学生对于生物的思维建模,实现生物课堂的生动化、多元化,将生物里的抽象概念实物化,便于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对生物进行系统的知识建模。

结语

老师们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上课模式和教学理念,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水平。但不管怎样,信息化技术对于课堂来说仅仅起到一个辅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课本知识的作用,老师们不能在上课时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的便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课本生物细胞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DANDY CELLS潮细胞
潮细胞
潮细胞
第12话 完美生物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