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融合的实践

2022-11-22陈淑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德育

陈淑敏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0)

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心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德育教育作了补充,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要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而心理健康教育恰好强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从学生出发,感知、共情学生的感受和经历。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关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如何增强学生内在心理的柔韧性等有所忽略。传统德育的内容侧重于思想层面,以思想意识的发展为教育主线,往往忽略了心理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使德育内容更细致、更有预见性和科学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给德育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外延,进而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行为矫正。

一、心理教育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

心理学的基本组成知、情、意,即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道德教育是侧重在人的社会性功能,在日常的德育过程中,简单的说教和机械式的提醒对于高中生的道德教育作用是有限的。人的心理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过程与情绪情感过程的协调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当教育者能看到学生情绪背后的认知过程时,我们才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激发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当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活动的融入来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1]。

比如,在个案咨询中,从来访者的主诉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于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负面情绪,焦虑、恐惧、患得患失,有强烈的自我否定、自卑感,因此外在的表现往往是不交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到同伴交往,易激惹,跟老师和家长的冲突明显。在行为上,我们认为这个学生缺乏自制力,行为习惯差,没有礼貌和自我约束。然而,当我们从情绪背后看到他对自我的认知过程的时候,我们也会改变我们对TA的刻板印象,TA的问题可能来源于长期以来对自己错误的认知,对问题的绝对化观念。除了个案咨询,我们如何在德育活动中去辅助激励他呢?高中的学习环境是相对单一又高压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挫折,可能会对他产生习得性无助效应,我们期待在教育中能打破他的负面压力环,让他能看到自己到的优势和长处。那么我们如何借助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双重力量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并肯定自我呢?

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是默默无闻的,甚至是低落,但他站在舞台上时是熠熠发光的。比如,参加“三话”比赛的学生、参加诵读大赛的学生,每一次排练,我们都能看到他们从“心”出发的成长,从胆怯到自然,从顺从到自我表达,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团队意识.一次全身心投入和专注的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见了自己身上改变和伸展的力量,知道自己是有能量的,可以不断地被打破和重塑的,不用拘泥于一些失败中不断自我否定[2]。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内在发展潜能和心灵美德等方面的综合学科,它不是简单的治疗问题,而是寻找人的积极能量。这样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力量,使人更有动力。

二、积极心理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团队活动中的应用与体现

1.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的实施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

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①每周独立的心理课;②不同学段的分主题的心理专题讲座如高三压力管理、高一入学适应、职业生涯探索等;③心理辅导室的个案辅导,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④利用校园“心声”小报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心理知识普及;⑤运用学校宣传平台线上线下结合跟学生及家长分享学生的假期生活指导,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

2.心理教育在学校团队活动的融合

心理教育的体验与领悟在结构性团体中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心理老师带领的团辅活动中人数和活动频次都是有限的。德育教育效果外显的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而对于高中学段的学生,我们更加期待道德内化成为根植于他们内心的修养。而内化的心理学意义是同化和顺应,因此,道德的内化往往依赖内在的心理结构。对于心理结构元素培养往往依赖于心理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活动中加入心理学的元素,在积极心理的视域下去探讨德育管理会有更多惊喜。

在我校的德育及团队活动中,我们将心理活动有机地融合其中,比如设计“心理漫画”主题活动,将学生的绘画兴趣与心理表达结合起来,通过绘画的方式外显其对于生活学习的体验和感悟,从学生的作品中透露出了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评价,有些充满青春力量,朝气积极,给自己带来积极地自我暗示;而另一些作品则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和不满。课间,心理老师会寻找时机与学生探讨漫画中表达的内心想法,并与之沟通和讨论,引导其适当地释压并寻找身边支持的资源和积极力量。在“18岁成人仪式”活动中,当所有同学带着成人帽走过成人门的时候,仪式感的洗礼让所有的高三学子将“感恩、责任、梦想”镌刻在内心,并将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活动的尾部,由心理老师带领组织了团辅活动,主题为:写给“十年后的自己”,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为自己赋能、加油!让所有的高三学子在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之际学会自我调节,给自己积极地自我暗示,接受来自同伴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让其感受到身边温暖而坚定的支持,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到的在积极的情绪中迎接挑战,相信若干年后这也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积极会议[3]。

三、积极心理学在学生管理、学生发展中的应用

1.积极心理学与学生干部培养

高中校园中一直活跃着一群工作积极的学生,学生会、班干部是校园管理、班级管理的参与者,他们是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到的纽带。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需要公平公正地发现班级和校园卫生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向老师汇报,与同学沟通,学生干部的身份赋予他们荣誉感,但也有沉甸甸的责任感[4]。

在学校的活动开展中,学生会同学会出现在各个工作岗位,如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师生联络、会场布置有时候还包括活动组织等等。我校的社团活动与学生会也是一体化管理。社团内学生会成员负责考勤工作及指导老师的联系沟通工作。在一系列的活动组织管理过程中会让这些学生会成员发现一些自己未曾意识到的特质,比如善于人际沟通,在上下沟通中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再如,在小团队的活动组织过程中,第一次接触活动的策划,将自己的创意大胆的融入活动中,如活动展板到的设计、道具准备、旁白的设计等等.....一个小小到的节目会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提升自我价值感,使学生更加自信[5]。这种自信也会促进他在学业中展现积极的一面。因此积极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积极行为的产生,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提升,自信、乐观、乐于助人、诚实、坚强......

2.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与学生对话

高中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与环境、周围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比较多,强烈的独立意识期待自己更加被尊重,能与成人更平等地交换意见,希望被倾听被鼓励。自我意识的分化会让一些学生感受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到的落差,没有较好地整合好两者之间到的关系时,学生会感受到矛盾和冲突,甚至自我怀疑,变得自卑、退缩。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自我评价会更加走心,会从外表深入到内心,同时也会对他人的评价产生介意和敏感,对自尊心的需求也会更加明显,希望得到他人到的尊重和肯定。

在我们到的日常工作中,一些同学会在问问题之余跟自己信任的老师聊聊自己的心理困扰和矛盾。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我们在解惑之时能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情感上共情学生的感受,耐心地帮助学生找到问题中存在的积极因素,肯定他的主观努力,引导他开放视角寻找背后的支持力量和资源。当他在学业上感受到极大的挫折时,我们要在分析他的学情之后,帮他寻找例外的成功经验,让他跳出自己的“低气压”,感受成功经验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是说,教师要先处理学生的情绪,再积极地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改进的方式。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存在及支持,知道自己并不孤独,促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出现到的问题[6]。

3.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我校高中生生涯规划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沉浸积及体验,产生积极情绪,进而培养积极品质,在面对挑战和挫折时能通过积极心态有效应对。那么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中学生心理任务可能聚焦在认识自我、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的认知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并能够积极地探索和行动。

我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生涯教育也是十分重视的,将其课程化、活动化,并根据生涯规划内容设计相关的课程,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建立生涯探索的意识。课程设计主要从自我认知到职业探索再到职业匹配,将其与心理教育相融合。高一年级的主题是自我探索部分的发现兴趣、寻找自己的能力和我的价值观,同时兼顾人际沟通、自尊自信等课题,让高一学生聚焦在内在品质的探索,发展其积极的探索欲望。例如,高一学生对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还不成熟,在课堂的反馈中往往都流于表面,在高一阶段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兴趣金字塔十分必要的,为其接下来的生涯探索进行了铺垫。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官兴趣发展自觉兴趣,而非仅仅将兴趣停留在短暂的碎片化的感官刺激。通过自己努力去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感受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带来的愉悦感和内在动力。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一个平台,将自己的兴趣与你认为有价值的事物相联系,比如参加一些比赛,相信获奖后的积极心理体验更能巩固和强化我们所一直坚持并喜欢的事情。这个兴趣爱好就会像你最好的朋友一样支持你和鼓励你。高二的课程在生涯探索中更多地侧重外在职业世界的了解,了解职业出现的历史背景、发展前景、所需的能力要求、薪资待遇等等。让学生感受与外界的链接,对专业和大学的选择有方向性的心理准备。在高二的课程中会加入对专业的认识,每一位同学课下收集一到两个专业的介绍,通过视频或课堂分享的方式在班级中交流,从专业的内容到该专业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与之对应的相关的大学环境等方面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专业。经过一学期分享,学生们能认识很多不同的专业。高三的生涯课中则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和压力,理性并积极地做自我分析,寻找身边的支持系统[7]。

此外,我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会利用假期设计“职业探索”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做好职业探索,多角度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工作环境到工作内容以及晋升机制等等让学生有清晰而真实的了解。锁定职业之后可以进一步探索该职业的专业要求,研究专业的方向、专业内容、学习的课程等进而锁定几所与自己相匹配的高校。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就越来越明朗,在面对志愿填报、专业选择时不会因为迷茫而焦虑,不会因为猝不及防而紧张,那么,面对高考就多了一份淡定和坚定,因为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是他前进的方向[8]。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积极的心态,当面对我们的学生时,要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状态,从而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复原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让学生能从容地面对学习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没有用”的心理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