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温度

2022-11-22贾智慧

艺术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观者温度情感

□贾智慧

探究艺术的温度要从艺术是什么提问,艺术泛指六艺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后汉书·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学科目;对于“术”的解释为技艺、方法,术多为可传可教的技。技的学习可遵循规律,而“艺”这个艺术的核心却并不能通过有逻辑的学习掌握。通常温度表示物体冷暖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艺术是根据想象创造有情感属性的主观精神世界,因为艺更侧重于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而创造创新是法外之法的感知力,是有温度的文化传播。

一、艺术通过感觉与联想建立有温度的文化共识

人们普遍认为艺术与审美同源,艺术的核心是关于美的问题,故常以美代替艺术,艺术与美有密切的联系却并不等同。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众多门类。欣赏美是相对私人的感受,而情感共鸣在作品呈现于观者时,又是艺术家希望得到普遍认知的条件,以情感的表达来与观者沟通是艺术希望达到的目的。这种共鸣是经验中感觉和联想在社会中的反映,艺术家借由艺术的手段实现与观者自由对话,来传递文化共识,这种传播本身是以有温度的情感作为前提的传播。

二、认知的三个层面与审美标准的建立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有感性认识、智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美由感知生发,在发展中以艺术为载体呈现出各种样貌,是个人认知的主观情感对社会中某一面的表现。通过这种表现,人们受到感动、启发,通过思考,在脑海中加工。

谈到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总是离不开儒释道。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指出:“宗炳的《画山水序》主要阐述用画的形式把哲理的内容(道)表达出来。”“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画山水或观山水都和游览真山水一样,而且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宗炳对儒、道、仙、佛各家的道,俱有研究,这些‘道’对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的‘道’指的是老、庄之道。”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拟定的审美标准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不是追求像,而是通过宗炳的“畅神说”“神思”“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来揭示“情”的重要地位。王微在《叙画》中指出山水画与地图的区别,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直接揭示了中国人的审美中,画家对自然山水娱情作用的认识。

山水画是品圣人之道,而圣人亦是以温暖拥抱世界的人。《论语》第一篇第十章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我们知道,孔子获得信息是因他的态度“温、良、恭、俭、让”,所以别人很愿意跟他敞开心扉把他想知道的一切告诉他。正如《论语》明明是讲道理,但是以建议的方式温和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地娓娓道来,同样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追述根源本身来自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孔子温和的性格就决定着文化同源艺术也必定受“温”的影响,是以真善美为前提。有温度的文化传播可以更好地感化人心。

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中谈道:“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中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美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通过不同形式与受众产生的共情。这种共情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进行表达,体察到观者的情感情绪,用尊重、接纳、唤醒、平等的态度将观者的内在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艺术往往又是隐喻的带有趣味性地揭示生活的某一面。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倘若生活没有了温度,没有了趣味,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艺术家找到了人与社会的关联。艺术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是人们追寻的光,人们通过感受艺术的温度被赋予力量。

三、中西方艺术中的温度

隐喻的趣味从另一方面谈是由于“温”的内敛导致,是有分寸的、节制的,又有爱的态度表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含蓄地表现了范宽对世界的认知和体悟。一幅2 米多高的巨碑式山水以散点式构图,仰视、平视、俯视三个不同视角隐喻地表达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世界的关系。画面最底部怪石嶙峋,挡住了后面的路;中段缓坡树木,溪水慢慢流过,一条路上二人和正驮着货物的四头驴子正往前走;上面三分之二很大的面积是一座接近满幅的大山。山脚下的路上,两个生活艰辛的人正牵着四头背驮重物的驴。因东西太沉,驴子低着头铆着劲,步履沉重地走着,一前一后两个人亦是如此,仿佛凡俗世界里的人们努力生活,低头向前走,他们并不关心什么风景,大山和他周围的景物都与他们无关。在他们眼中,现实生活里只有这方现实,只有这眼前的路,同在一片天地却无暇看天、看地、看自身以外宽广的世界,不能突破自身的维度,生活里只有眼前的苟且。中景的流水之上,循着水到山边隐约可见一人,人物虽小,但方向清晰,他从深山里走来,同一视域空间里循着他可前进的方向的右边有房屋楼阁,路并不明朗,似人类试图追求理想精神世界的更高处,前路漫漫不畏艰辛。画面的第三部分,整幅画视觉的中心是正中顶天立地的主峰。中轴巨碑式构图中主峰占据画面三分之二,它沉稳厚重,给人以泰山压顶的庄重与敬畏之感。高高耸立的大山几乎与天相接,再长一寸就要划破苍穹,在给人崇高感的同时,又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试想,我们站在山巅抬头仰望,苍茫宇宙间,天空与山融为一体,模糊不清,俯瞰大地,眼前的开阔会使我们心旷神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范宽就这样带着我们在爬山登顶中寻找活着的意义,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历经多少痛苦磨难,此刻都能通过突破自我局限,获得幸福。《溪山行旅图》跨越时空,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感受到范宽的博爱之心。他尊山水之道,持一支画笔讲仁者爱人,讲生命的真谛。观《溪山行旅图》,我们发现艺术源于范宽有温度的感受,其借由理性的绘画语言表现将情感隐匿其中,以山水画的形式唤起观者的共鸣,使观者在欣赏中得到慰藉。

温暖与寒冷相对,正如喜剧与悲剧相对。喜剧给人以欢愉,可触发美感,以轻松欢快的方式愉悦观者。悲剧往往触发崇高感,将原本平静美好揉碎毁灭在人们面前。观者面对作品,感受情绪的动荡,在深思的同时,激发心中崇高感。艺术的温度在传递时也不是单一的温暖,冰冷同样是艺术所传递的温度。艺术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社会功能,在封建社会,艺术是统治者的工具:商代冰冷的饕餮纹代表《司母戊方鼎》震慑人心,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一方面可以使人得到美感享受,另一方面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同样发挥作用。张华的文学典籍《女史箴》意在给农耕文明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目不识丁的女性讲道理。顾恺之依此创作的绘画作品《女史箴图》成了很好的说教工具。张华是聪明的,给西晋惠帝司马衷时期独揽大权、专横嫉妒,又荒淫无度的皇后贾氏讲故事,故事讲出来了,道理也明了了,可谓用心良苦。顾恺之是聪明的,不识字的妇女看不懂张华的“苦口婆心”,就用艺术的形式带人们感受,用艺术这种有温度的方式把道理讲明白。李唐的《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亡国后,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耻食周粟,宁愿饿死,也不愿屈服于周的故事。他原为宋徽宗时画院的画家,靖康之变后颠沛流离的他以画笔诉说对屈辱妥协者的不满。艺术在不同时期承载历史,诉说当下,发挥社会功能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国文人绘画中“比德说”亦是艺术成为个人情感表达的有力证明。文人们托物言志在绘画中用表现对梅兰竹菊的喜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这种表现是隐喻的,是艺术在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这种隐喻的精神追求体现在绘画艺术、文学艺术、诗歌曲艺等诸多方面,其渗透进人们生活中,又借由艺术表现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某一瞬间使人感动,而这感动就是有温度的传播活动。

当然,西方绘画艺术带给我们的温度同样不胜枚举。荷兰小画派中生活艰辛的维米尔的画面常常有一扇敞开的窗子,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入室内,自然的光和煦而温暖,照散了岁月的艰辛,温柔了生活,也抚慰了人心;夏尔丹的《铜水壶》凝固了时间,凝固了温暖;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则以冰冷的温度揭示战争的残酷,唤醒人们珍爱和平。中西方无论用理论试图阐释艺术,还是用作品呈现美,代代传承的是用最有温度的方式告诉人们道德标准、是非曲直。现实之上,人们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冷冰冰的理论,而又希望以温暖的方式传颂,艺术就成了很好的媒介。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的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康德认为,真正的德行只能根植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它就是对人性和价值的感觉。唯有当一个人自己的品行服从于如此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的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为德行的那种高贵的形态。

四、艺术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注重人的内心世界,艺术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阐释艺术是一种感性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的呈现,在感觉、知觉、想象、直觉基础上根据情感的可塑性,用创作符合美的规律的作品,激发观者的共情心理。席勒曾说:“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中的基本法律”。

艺术家在自由愉悦的状态下,通过感受,使现象从事物本身中抽离出美的要素,在脑中留存。艺术家真正遵循的道路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回馈于生活”的朴实的艺术观。无论创造者的输出,还是欣赏者的输入,艺术都紧密地与个人读过的书、性格、特殊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有关,艺术作品的呈现是有温度的文化共识。而是否被传播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呈现是否被观者感知,是否对观者有启发,传递的信息是否大于这个认知层面里的思维范围。

真正有温度的艺术是一种凝神专注的匠人精神,是艺术家沉静而细致地打磨心中那道光,从容、淡定地诉说时代的精神,是在有情感、有温度地彰显人格力量和人性的美。艺术具有聊以自娱、抚慰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发展个体创造力,开启个体心智,充实个体人生的力量。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现。这种表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艺术家用有温度的情感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糅合在一起表现人文关怀,以质朴或浪漫的手法,有温度、有力量地彰显美德和抒发真挚情感。这种艺术的呈现产生的影响是审美教育,是个体与外界交往互动中内化形成的,是具有优美感、崇高感、整体性、持久性、隐蔽性、愉悦性等特征的心理反应。换言之是艺术家把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风尚等内容以艺术为媒介,用无意识的非特定性功能,以情动人,让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艺术是对客观世界带有情感的模仿,通过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使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无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是个人感知的差异,艺术的温度所引发的情感共鸣都是值得思考的。

猜你喜欢

观者温度情感
端午节观龙舟赛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城市温度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台上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