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 新鲜可期

2022-11-22□冯

艺术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设计师时代设计

□冯 劢

有位设计师说:“设计已死”。他认为所有该设计的物品都已经设计出来,当今的设计师很难设计出全新的产品。笔者倒想说:“设计,新鲜可期!”这个世界不再需要多一把椅子,而需要多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只会玩形式感,讨好眼球,耍小聪明的设计才会走向末路。形式鬼畜终有尽头,但文化、科技、经济的巨型车轮会不断向前奔腾,这才是设计体系的动力源,是无尽创造力的聚宝盆。

一、设计是个萌萌的“新”词

(一)新,在于随时在变

“设计”作为职业范畴的词性理解源于西方,因其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潜力也在近些年逐渐成为我国社会讨论的热点。“设计”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于近年新赋使命。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设计”,如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彼时“设计”更多是表述战争语境下的战术谋略与实施手段。近代中文对“设计”的理解则拓展为广义的“解困、解题、方法、实施”。在著名的国际设计起源运动“包豪斯”时代,“设计”曾经是对艺术唤醒、工业质问、手工艺保护与商业出路等各股力量对抗与协作的媒介。所以,“探索用智慧扶危解困,满足需求,引生新态的方法”是比较简明的理解。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立场、角度、层次等不同,或着眼的动机、过程、结果、观念、方法、技术、工具、影响等不同,其结论完全不同。参阅不同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顶级设计师对“设计”本身的理解以异彩纷呈的方式“各自表述”。至今,对“设计”概念的讨论仍未停止,纵使字典中、网络中已对“设计”的定义有明确的阐述,但它在现实中依然是在不断变得鲜活的“新生命”。这就是设计的魅力所在。

(二)新,在于认知模糊

当某个事物已经“尘埃落定”,便不再年轻,不再生长。不必说行外人,连同行内的设计师,甚至设计大师,对设计的界定都有不同。设计是艺术吗?设计是技术吗?设计是创意驱动者还是创意执行者?是唤醒者还是颠覆者?设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设计是泾渭分明的还是触类旁通的?设计是个人表达还是群体共识?设计是独立意志还是商业附庸?设计,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也正因如此,设计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生命动态需要的弹性。

设计学科的边界在变得模糊。曾经,为了区分设计工具,明确产业对口,设计学科的分类命名更多按职能属性、学习法、技术流来区分,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许多人将此细分表达恪守为“律条”,把自己、把设计框定在一个个相互排斥的“领地”之中。而在今天,这些律条在慢慢融化。我们这个时代,设计指向的价值研究以及对高远目标的探索正在日益成为设计行为的核心驱动力。相比之下,以技术手段进行割据,狭义项目分工的藩篱正在逐渐被瓦解。

设计处于艺术、工程与科学的交汇地,既不属于以上任何一门学科,又不会完全脱离。设计需要随时保持好奇心,有换位思考的能力,直指价值核心,明确态度;设计需要兼顾感性与理性,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力。设计是强大的包容性学科,契合人类走向未来的多维度创新与建构的需求。

(三)新,在于生长迅速

在中国,“设计”正在快速成长,无论听说过设计、接触过设计的人数,还是设计价值在社会体系中被认可的增长幅度;无论设计所涉及的产业领域跨度,还是设计触及生活的维度。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设计不断在新的维度呈现智慧光芒。从原始社会起,设计在人类群体中就有了雏形,那是在生存条件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对填饱肚子的欲望和自体生理资源匮乏窘境的脑力代偿。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经历了发现工具、利用工具、创造工具、感知规则、创造规则的蜕变。曾经,设计是对山石敲击塑形后高效捕猎的“脑部活动”带动“行为实践”的潜意识创造过程;曾经,设计是工业革命初期,人们试图拖慢“粗糙的机器加工”来等一等“手工艺灵魂”的“阻尼”;曾经,设计是工业生产飞速进步的时代“量中提质”的谏言师。而今天,设计更是参与生产开发活动与生命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思辨过程,成为科技发展与道德制衡的共创媒介;在未来,设计智慧则可以融入小到纳米认识,大到星系网络的体系运行思考中。

二、“变化”是设计的属性

(一)形变与质变

形式是外在表达,性质是内在价值;形式是枝叶、果实,性质是根系、源头。有的设计师仅在意或仅能感知形式的变化,用“表壳”去蛊惑人心,功利地讨好人类最强大的视觉感官,这带来的副作用是“浅层快感”——无法摆脱快速迭代且剂量倍增的需求。但为何此类“表层”设计又会在设计圈屡试不爽呢?因为“形变”是在成功可证的基础上完成的小变革,投入成本低,成功的概率高(但价值提升幅度有限)。如何甄别呢?当项目开创者把调研精力全部放在“竞品”分析上而极少在终极用户的使用语境及体验分析上时,就说明了这一点——只在意对“成功模型”的小修小改而没有意识去探问、去触碰价值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开发者有强烈的意愿要在某些方面区别于“竞品”,但依然无法做到“质变”,因为他为产品变化设立的起点已经在“物种形成”的末梢上,没有实质的创新基因。

另一类设计师,也是少量的设计师,愿意用时间和精力先去探知性质内核的价值指向,洞悉事物所达成和演化的“缘起动力”,由“根系创造”,由基因节点获取强大价值内核后推演、生发至表述层,用多维度的表达工具使内核动力外化。只有从源头推导“因果”,才有“新物种”颠覆性生成的可能。这样的设计方式初始时费心费力,但久而久之,设计师对事物的洞悉能力,对宏观、微观的因果系统观察、感知、判断形成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大智慧”,体会万物关系的协调规律。当把这种能力融入设计中,即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把握核心价值的“因”,推导、创造出适合需求又极富创造力的“果”。

(二)专业定义在变

设计专业的设定与演变源于三个基点: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与学生选择,形成从“入口”到“出口”的教育生态网。社会运作过程中科学、经济、文化方面的演化会直接影响学校对专业的设置与管理,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又会持续供养于社会演进。

人类近代文明前进的脚步在逐渐加快——由工业1.0 的蒸汽时代,工业2.0 的电气化时代,工业3.0的信息化时代进入了工业4.0 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这里的“智能化”包含了科技层面由物质向精神,由实体向虚拟,由端点突破向网系革新的多元化升级。甚至科技与人文这两个大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发生“超级融合”的趋势。宏观层面发生变革时,自然会对微观层面产生影响。科技支点带动社会组织模式升级的同时,也会带动学术层、学科层的融合创新。

材料学、数学、社会学、金融学等传统大学科因为“人工智能”时代所产生的融合创新驱动力异常庞大,也会带给设计院校关于设计学科融通演进的思考与设置。欧洲保持创新教学研究的院系逐渐提出将传统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转述、增设为“创新设计”“社会设计”等。实际上,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也在于教学体系设置中对价值指向及达成手法的升阶思维,即设计师未来的职责不仅仅是追逐有感染力的造型并付诸生产这么简单,更要在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构成,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体验需求时,有足够的洞察力、判断力及解题智慧,设计出具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产品及服务系统。

(三)职业边界在变

父辈中很多人在同一领域、同一单位,甚至同一部门,可以一干就是一辈子。现在的很多家长依然缅怀有铁饭碗的日子,希望孩子的工作同样可以安逸、稳定。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铁饭碗”带给人们的“稳定”貌似让人心安,但此类系统也充斥着禁锢与惰性。资源的限制,社会模式固化,工作于“狭小”的不断的重复循环中,人们会逐渐“失能”。无论个人还是组织,“稳定”只会是局部的、暂时的,时代变革的车轮不会停止,它或快或慢地前行,碾压一切阻挡它的事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经济活力、科技活力、文化活力,带来了社会各层面的模式创新,不仅激活了社会纵向“上升通道”,也带来了专业间、行业间沟通、转型、创新的可能。

选择设计行业的年轻人本身其实就是向往“非凡”生活,期待每天不同的风景、机遇与挑战的“新新人类”。在新时代,工作模式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曾经,福特汽车提出大工业流水线工作法,将不同的工作流程截成短节点,安排岗位重复完成“短任务”,在高度重复工作中提升效率。那时的劳动者以“点”的形式存在,是一颗颗螺丝钉。但进入新时代,高度重复的工作逐渐被自动化机器人所取代,甚至更精深、更复杂的工作也将由人工智能接手。人类的工作优势又将如何体现呢?在元宇宙的纪元里,在互联网及终端体验技术的加持下,固定的办公模式将被虚拟化、弹性化的工作模式取代。再少有一成不变的职位,甚至更少的固定工位。

如果我们更大胆地畅想未来工作场景——一切会因项目主题、推进节点、协作者状态来决定在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进行工作。未来的工作项目或许不再由固定的“班子”来完成。世界上各领域的强者分散居住,但他们可以在需要时达成“瞬时合作”。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中提出的“U 盘式生存”,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随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人类逐渐成为妥妥的“斜杠青年”,重复性、技术流的工作逐渐由机器完成,人类将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想象、融通、柔性体系。

(四)行业边界在变

时代变革中,许多行业巨人倒下,又有新巨人迈步走来。当历史大潮涌动时,有些巨型企业的倒下反倒不是因为本行业的竞争对手,而是新的社会变革带来的“生态位”的碾压。时代级的“洗牌”,意味着行业的高维迭代。中国线上营销风起云涌的时代,食品行业的巨兽方便面企业,竟被时代的次生行业“快递业”打败。本来,为了满足线上消费所生成的快递服务,却在无形之中为“省时、省力吃新鲜、健康餐”的新生活方式带来可能性,挤占了同样省时、省力却“不太新鲜也不太健康”的方便面食品。这不是企业之间的“技”与“术”的战斗,而是高维范式“道”与“法”的震荡。

在未来,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文化变革会深刻影响从国家决策到产业升级,进而影响百姓的生活方式。设计师则应成为这个时代的催化剂、黏合剂与置换剂,促进科技向民生的价值传递,促进各领域的协同共创。

当下火热的行业,并不等于永久的桃花源,有多少新兴产业的风口就意味着有多少旧产业模式的衰落。新时代社会涌动机制的变化与行业边界的打开,激发了设计思维、设计师角色的再定义。设计师需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那些只关心产品造型的“外壳”设计师,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淘汰。设计师应成为体系认知的设计师,能够促成产业联动的设计师,知道如何与各领域专家合作的设计师。要懂商业体系、市场规律、生产模式、企业管理,设计师才能运筹帷幄,把创意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好的设计师是时代的逐浪人,是社会价值的捕手,是生活方式的魔术师。

三、设计是智慧的物化过程

(一)何为设计智慧?

小到对生活点滴的感悟对待,大到对世界运行规律的预判。设计是接收、感知、体察、洞悉、验证、思辨、想象、诠释、创造、协作、实现的整个过程。设计,不止于一项职业,不止于挣钱的营生,不止于排忧解难。设计是生而为人对世界的态度。众人皆有设计之念,每日皆触及设计之智,设计存于人活于世的吞吐之中。

如此看,一切皆为设计吗?又有什么不是设计呢?笔者认为绝对的剥离很难,而且,也没必要绝对剥离。或许,我们可以甄别各种状态的设计——一些设计消除(或缓解、改善)麻烦,另一些设计带来更大(多)麻烦;一些设计利他,另一些设计利己;一些设计去除杂质保留本质,另一些设计画蛇添足;一些设计探寻真相,另一些设计混淆视听;一些设计直指价值,另一些设计怂恿消费。设计不仅是动心、起念,不仅是开疆拓土,不仅是人定胜天,同样涵盖环境友好,涵盖可持续发展,涵盖利他思维,涵盖共赢模式探索,涵盖以“放下”的方式去解题。从古至今,从平民到国家管理者,从幼儿到长者,从男到女,从东方到西方,设计智慧与人类的大脑共同发育,其体现却因不同的人,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背景下的动念、态度、修养、道德、技术等因素而千差万别。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专利,设计师也不是所谓“设计职业细分”的奴隶。

(二)感知与思辨

人来到世间,成为一个个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敏感单元”,为了生存,为了成长,为了繁衍,为了以更幸福的状态前行,祖祖辈辈的演进历程形成了今天人类的感知体系。经历不同环境、事件的刺激与摩擦,经历时间的细流与巨浪的冲击,我们的生物基础的官能(视、听、嗅、味、触)带给我们初始信号,自然环境激活“生物反馈”,而人作为“高级生物”“社会生物”,则在长期、复杂的社会进化中产生了对更复杂、更隐性、更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面对更多维度的感知,人们产生面对复杂环境的解析能力,复杂的感性结合复杂的理性形成态度。

这种面向复杂的演化,逐渐由生物最初黑白分明的生杀、善恶、是非走向更丰富、更细腻、更多指向、更多解法的“相对观点”状态,也就有了“思辨”的可持续性和螺旋升级的可能性。我们在越来越接近“真相”的同时,又发现我们与“真相”间有更多节点要去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既要“躬身入局”,又要“隔岸观火”,退后到足够远,以极客观的“上帝视角”冷静分析,洞悉问题的核心所在。

(三)解析与实现

在迷途中,人们需要辨识方向,有时我们心存目标,一路披荆斩棘直奔而去,有时我们只能随着境遇改变而决定方向和去留。如同荒野前行的各类工具——火把、指南针、砍刀……我们在未知或未明的事件中也需要工具与方法来理清头绪,辨识方向。“条条大路通罗马”,为抵达一个目标,可以有无数条路可走,为探明、打通这些路,又有不同的工具可以有效施展。这里,没有完美的路径,没有完美的工具,甚至没有完美的“彼岸”。人生,要经历无数个小目标以抵达“彼岸”,而这彼岸一旦成为“过往”,便又成为“序章”的开始。

设计,如同人生的过程,永远在探索、辨别、尝试、践行、调整……在试错中前行,没有直行通道,没有终极答案。而这些践行探索勾勒出的“曲线”正是其美好所在——一切,皆有可能。每一次没有完美的答案,是因为谜题的题面永远在缓缓变化,如同这世界的日新月异,如同这宇宙的斗转星移。每一次的“低维解”都会因为“高维前提”变化而需要持续迭代。

一些遇到瓶颈的设计师对甲方、对自己甚至对设计本身都“心灰意冷”,要么痛恨甲方朝令夕改的奇葩要求,外行统领内行;要么对自己熟门熟路的舒适区套路已厌倦却找不到新的突破口;要么抱着过往设计大师们的画稿,叹息前者把该做的都做完了,自己来错了时代。这些,其实都是对设计初起时的狭隘观念禁锢所致,陷入了技术思维的格局瓶颈中。

这是一个值得设计大放光彩的好时代!人类的科学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都有了较坚实的积累,丰富且多元的人类社会资源平台终于可以供养专门的脑力创造者。最初,以职业细分的方式开始描述“设计”得以践行的区域,到如今,“设计”可以融会贯通,跨过专业,跨过职业,跨过行业——在企业端,成为推动产品活力,促进品牌战略前行的智囊;进入生活,体恤民情冷暖,成为新生活方式的摆渡人。

在这蕴含着无数可能的时代里,设计,新鲜可期!

猜你喜欢

设计师时代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BUBA台灯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创意设计师
有种设计叫而专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天才设计师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