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

2022-11-22董纾含

艺术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

□董纾含

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诞生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视角:未来教育应着力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这些变化都在重塑着未来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具备哪些关键性素养,才能使后辈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健康地生活与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在课程改革中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修订课程方案、研究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体现了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新思路。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关注“教育应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高师院校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只有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实践智慧、适应社会、终身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与实践中,着力进行培养方案、课程、实践就业指导的灵活设计,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使该专业人才能够在多变的世界中获得价值,具有创造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文章通过对核心素养内涵特征的阐释,进一步分析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提升音乐表演人才社会胜任力的策略,以期促进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发展,增强其社会胜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核心素养的理论阐释及其基本特征

“素养”(accomplishment)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李寻传》中:“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此后,宋代陆游的《上殿札子》中提出:“气不素养,临事惶遽。”这些历史文献都说明了应重视人的素养的培养。“人”是具备“素养”的主体,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主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音乐课程来说,核心素养就是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更要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社会胜任力,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其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养成各种素养,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的需求。而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中那些最关键、最必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我们称之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来进行培养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摸索、实践和积累能力,侧重于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和探究,同时给予其正确的评价导向。总之,在不同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便是核心素养。音乐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有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力。教师深入探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在音乐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音乐学科种类较多,但是每个专业都应有不同的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来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针对音乐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从其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

二、高校现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音乐专业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应具有服务当地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要围绕“服务地方、适应社会”开展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核心素养涉及一个人的文化学习领域、个体自我发展领域和社会参与互动领域。新时代,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艺术素养、能力与态度,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既能满足个体的需求,又能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呢?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由于核心素养涉及的知识较广,因此,学校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应注重设定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方向,还有助于深化音乐课程的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目前高校现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所述。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有偏差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培养上发挥着主要作用。现如今,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许多音乐文化传播机构逐渐恢复活动并活跃起来,出现了音乐传媒企业、音乐工作室、音乐创意空间等产业类平台,以及音乐茶社、音乐书吧、网络音乐平台等一系列娱乐类的音乐文化形式,这些都为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新契机。无论音乐艺术培训班的开设,还是音乐创意空间的开创,都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和就业的机会。然而,目前高校担任音乐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虽然技能与理论功底较深,但是对音乐专业的内涵与应用发展体验不足,社会音乐实践经验贫乏,在教学中一味地照搬音乐理论体系,模仿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内涵模式错位。

(二)职前师资培养,对中小学课程标准缺乏认识

为社会培养师资力量是地方高师院校应承担的任务。新任教师的职前培养及其未来专业发展与教师在岗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都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渠道,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高校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与音乐表演或音乐教育相关的职业,所以,学校应开设教学法课程,鼓励学生多开展教学实践,并开设选修课,让学生选修其他表演技能。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教学活动等。然而现阶段,高校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教学理念落后,储备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无法面对复杂的现代教学问题。据调查,一些在校大学生对中小学课程标准和国家的政策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是否了解课程标准与将来能否上好音乐课之间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三)就业实习与所学专业之间存在偏差

2018 年,教育部颁布了《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音乐类专业)》,其中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音乐表演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够从事音乐表演、国民音乐教育和社团音乐组织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实习是检验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那他们实习的“舞台”在哪里呢?对于一些专业性艺术院团和艺术培训机构来说,尚无能力接受太多的人员;对于一些社会演艺团队来说,只是进行庆典、婚丧嫁娶等的商业性演出,一方面他们考虑经济利益,不愿意接受太多人员,另一方面大学生也不愿意参与其中。此外,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样从事音乐教育活动,但是所学专业与单位的专业要求不契合,存在偏差。

三、有效提升音乐表演人才的社会胜任力的策略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音乐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能够通过音乐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从培养专业音乐表演到国民音乐审美素质基础教学,音乐表演人才还在国家音乐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传授表演技能与音乐知识的重要责任。他们在素质教育上是培养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国家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因此,在高校的职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就业指导到学业水平评价,都应体现出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胜任力的音乐表演人才。

(一)扩大专业口径,学科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音响设备与软件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各大网络平台音乐、电子音乐、智慧音乐飞速崛起与发展,各种虚拟网络音乐平台已成为年轻人学习音乐和娱乐的主要“场所”,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学科融合、跨学科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已成为新时代学科建设的特点。高校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音乐学科的发展也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从自身的专业条件和特点出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专业口径,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对于音乐表演专业而言,其应根据社会需求,依托利用校内的其他学科优势,开发创新多样化的“音乐表演+”的专业模式。“音乐表演+”是指“原有专业+多种专业技能的学习+多种舞台表演实训课+多种能力的培养”,如“音乐表演+信息技术”“音乐表演+教育学”“音乐表演+美术设计”等。这些学科的融合有利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新时代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学科融合发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多元化,不仅增强了音乐表演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贯通中西文化

新时代,国家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是“立德树人、服务人民、融汇中西、弘扬高尚”,这些应成为音乐学科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目标方向。地方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音乐人才的任务,有责任和义务来研究和实施如何培养音乐传承人,如何确保传统音乐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传承。所以,中国的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教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学科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音乐学科的特点,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传授西方音乐理论,更要传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不同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做到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教育内容贯通。

近年来,西方教育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返魅”了,即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自觉地在东方文化中寻找课程与教学智慧,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贯通与整合。我们也要有这种观念,在课程的传授与教学研究领域实施东西方文化的贯通与整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贯通中西。但由于历史原因,现行大多数音乐院校都只是进行艺术音乐的教学,除了部分戏曲、民族器乐,许多传统音乐都只是音乐院校的研究对象,却没有成为传承的对象。对于众多民族民间乐种,尤其是很多非遗项目,中国的音乐院校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传承。“传承文化,莫善于乐。”在人才培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教育思想中,“成于乐”就是指人格的完善是在音乐当中养成。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将会在教学、演奏、聆听、舞台体验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不可替代的音乐风格,培养民族自信心,构建国民的潜在文化“软实力”。

(三)高师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有效对接

针对高师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标准对接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的职前培养很重要,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实习教师的规范化教研训练是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之间的重要环节。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体验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德育渗透、教育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四个方面。而且实习结束要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能否胜任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有些新任教师由于没有进行职前教学环节,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印象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教学方式,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教材的理解、教学常规环节、音乐学科的教学基本规范等都不十分了解。对此,教师管理部门需要采取一定的制度措施,对新任教师进行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考核。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必须要求毕业生在教学见习走进教室之前,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进行试讲研磨,以提高毕业生的教学岗位胜任力,适应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标准教学的需要。

(四)开拓“舞台”概念,做好就业指导

音乐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办音乐文化艺术培训,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城市文化振兴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高校的音乐表演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这就要求音乐表演人才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应用性特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需要的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高师院校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为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高校应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具备核心素养的音乐艺术人才。音乐表演专业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高校要根据社会对音乐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观念,贯通中西文化,扩大专业口径,学科融合发展,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把音乐教育与舞台表演延伸到社区范围,参与社会,协同社区,形成多元并举的合力。音乐表演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新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和创新,努力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音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