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福熙的艺术教育思想

2022-11-22杨之韵王宙川

艺术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救国美育艺术家

□杨之韵 王宙川

20 世纪上半叶,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封锁的国门打开,很多满怀热情的艺术先驱纷纷出国学习,广泛涉猎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他们归国后为艺术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西方大量的文化艺术成果进入中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大量新的艺术思潮。同时,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印刷和新闻媒体的兴起,加速推动了艺术文化的传播。随着民众思想的解放,人们迫切地寻找救国兴邦的方法。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艺术教育者热情高涨,创办了大量的艺术相关学校和期刊,希望通过“美育救国”影响和唤起民众的觉醒,为民族独立和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孙福熙先生作为这个时代浪潮中的重要一员,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对推动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孙福熙先生在1925 年留学回国后,就致力于美术出版和教育工作。他在多所学校中有过任教经历,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同时,他为多部书籍作品设计了封面,给我们留下不少封面设计的经典之作。此外,孙福熙先生还创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影响较大的美术刊物《艺风》月刊,主持举办了四次大型的全国艺术美展,为当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和艺术走向全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孙福熙简介

孙福熙(1898—1962 年),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美术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齐贤镇,于1912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19 年,孙福熙来到北京,并通过哥哥孙伏园与鲁迅相识,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赏识,为鲁迅先生出版的散文集《野草》、译著《小约翰》等著作设计书籍封面,后在鲁迅推荐下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1925 年,孙福熙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了散文集《山野掇拾》。孙福熙才华横溢,不仅在散文创作和绘画艺术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优美的作品,还为艺术的教育和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福熙自幼就有艺术细胞,对绘画饶有兴趣。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孙福熙于1920 年被蔡元培推荐到法国勤工俭学。他先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油画,后考入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与雕塑。他于1925 年回国,于1928 年在“杭州国立艺术院”执教。1930 年,他再度去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学系学习文学和艺术理论,翻译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1931 年归国后,他续任“杭州国立艺术院”教授。

在新文化运动及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批学习美术的留学青年纷纷回国,各种美术社团也纷纷创办,孙福熙创办的“艺风社”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艺风》月刊于1933 年1 月创刊。在1934 年至1937 年的月刊发售期间,“艺风社”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举办了四届全国性美展,对当时的中国美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艺风》作为上海最有影响力的美术刊物,促使20 世纪30 年代成为中国现代主义美术的第一个高峰和第一个启蒙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福熙回到故乡绍兴,分别在绍兴稽山中学、绍兴孑民美育院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分别在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

二、孙福熙的艺术教育思想探析

孙福熙认为艺术不应只局限于少数群体,他希望艺术世界的大门能向大众敞开,并号召有识之士共同推动中国美术的革新和发展,促进了近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推广与普及;通过《艺风》月刊介绍国外优秀的艺术流派与美术作品,使中国的本土艺术家学习和吸收了优秀的西方艺术,并融入他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注重艺术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唤醒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奉献力量。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艺术大众化的美育思想”“中西结合观的教育理念”和“艺术救国论的政治抱负”。

(一)艺术大众化的美育思想

这一时期,中国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处于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书画等艺术品以往是贵族士大夫阶层才能享有的奢侈品,而艺术鉴赏是具有排他性和特权性的,艺术的交流也是封闭在狭小的群体范围。孙福熙先生希望能推动艺术大众化,使艺术成为人们的共同财富,打破传统美术教育体系的束缚,推动艺术的改革与进步。1934 年,陆丹林在《艺风展览读后感》一文中这样写道:“艺术是属于大众的,所谓大众的,就是雅俗共赏,不是特定阶级所独有的欣赏物。”所以,艺术不应当是被隐藏的秘密,而应该是公众集体的财富。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学习艺术,中国艺术才能从单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才能唤醒大众打破旧思想的枷锁。

为了实现艺术大众化的美育思想,孙福熙及“艺风社”成员举办了四届大型全国艺术美展,其会展宗旨都是追求一种“兼容并蓄、自由开放、求新求变”的美育精神。这四次艺术美展相当成功且影响深远,推动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美术社团展览活动高峰期的到来。通过孙福熙先生的不懈努力,艺风艺术美展打破门户之见,几乎汇聚了全国艺术家的作品,给大众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认识不同派系艺术作品的机会。许多现今耳熟能详的名家如徐悲鸿、常书鸿、方君璧等人都曾参与到“艺风社”这个社团建设中。艺术展不光展出了很多名人的佳作,还有大量新人画家的作品。这极大地激励了全国艺术家的积极性,扶持了大批艺术新人。同时,会展中展览了各个层次的作品,给予参观的群众更系统观摩和比较艺术作品的机会。这些艺术展挑战了旧有的文化制度,为近代中国美术界增加了生命力,唤醒了民众美育的意识,使艺术大众化的美育思想深入人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艺术从此不再是少数权贵阶层的特权。

孙福熙还通过《艺风》月刊积极提拔新人,降低艺术的门槛,使艺术能够实现大众化,达到雅俗共赏。孙福熙在《艺风第三卷开始》一文中谈道:“扶住初学文字的作家,只要文字通顺,就是内容很平常,意思很浅近者,如有文字不妥者,则代为润饰。这是想鼓励作者继续写作的勇气,同时鼓励其他读者。”孙福熙这样的艺术大众化思想为许多艺术新秀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并且《艺风》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是大众接触艺术的另一个便捷方式。在孙福熙先生的艺术大众化教育思想的引导下,“现代艺术”得到广泛的传播。他告诉人们,现在的艺术要与时俱进、针砭时弊;中国不仅需要有名的艺术家,更需要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一同努力,通过艺术的方法来改造和建设中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孙福熙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西结合观的教育理念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些西方的艺术文化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同时,有大批的艺术青年留学归国,他们带回了当时西方的流行艺术风格及理念,并与中国的本土艺术相结合。而孙福熙先生也为这个时期的中西艺术文化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中西结合、兼收并蓄”的艺术教育思想。

要想将中西方的艺术相融合,首先需要了解西方的艺术发展情况。孙福熙先生通过《艺风》月刊向大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并且针对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开辟了专号。《艺风》在第3 卷第8 期发表了精心整理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座谈会纪要,并且在第3 卷第10 期特辟一期超现实主义专号。超现实主义是从现实出发,而又对现实进行突破,将现实与人的潜意识、梦境及欲望相融合,展示人心灵世界的艺术。此专刊中刊载了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以及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章。孙福熙在此专刊中也发表了《酵母型的艺术之捣乱——艺术之革命的意味》一文,对国内一些留日的超现实艺术家表示肯定。此外,孙福熙还在其他专刊中发表了许多文章和美术作品,着重向国内宣传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给国内艺术家的学习参考提供了资料。《艺风》月刊在孙福熙的主持下引进西方艺术思潮,为中国本土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当时的美术创作及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

此外,孙福熙也在用自己的设计实践促使中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在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孙福熙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名家。《山野掇拾》是孙福熙先生的处女作,记录了他在法国留学时在里昂乡间写生的所见所闻。孙福熙的书籍设计也是起源于《山野掇拾》散文集的封面,传统中国画的居中构图,西方水彩的绘画方法,浓淡深浅的绿色,使画面充满了诗意。

孙福熙向人们推广了中国和西方艺术融合的书籍装帧的风格,对后世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影响。作为中国封面设计的先驱,孙福熙先生为我们展现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方向,拓宽了大众视野,推动了书籍装帧的发展进步。

(三)艺术救国论的政治抱负

20 世纪30 年代,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先辈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艺术家的职责倘若不在建设、改造人们的生活上着手,在精神领域去唤醒大众,那么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孙福熙先生在深思后提出了“艺术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以自己的艺术教育实践去唤醒艺术家及大众的救国思想。

孙福熙作为《艺风》月刊的主编,一直提倡《艺风》月刊的作品与文章要尽力侧重于探讨民族精神和民族危亡问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艺风》期刊上刊登了一系列抗日救国作品,如《放下情人奋起救国》《抗日》《艺术家应该自救,才能救国,才能救人!》等。这些作品促进了艺术家的觉醒,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孙福熙先生在1937 年上海沦陷后,创作了大量抗日宣传画,激励民众抗敌救国。同时,孙福熙也在稽山中学任图画课教师,概括地介绍了抗日宣传画的作用、意义及画法。孙福熙认为,假使中国的画家也能够将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的行为,充分、明显地在画幅上表露出来,使鉴赏这些绘画的中国同胞因此激发起反帝的情绪,揭起反帝的旗帜,联合反帝的战线,冲破帝国主义的营垒,那么这些画家就是反帝的、救国的急先锋。即使作为中学的图画课教师,孙福熙先生也用自己的力量去宣传艺术救国的教育思想。

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面对外敌野蛮侵略、国土的沦落丧失,孙福熙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国民众觉醒,团结一致,积极抗战,才是国家的生路。所以,孙福熙希望用艺术创作的方式来宣扬民族精神,鼓励人们奋起救国。

20 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中国的艺术领域也迎来了重大的改变。孙福熙先生作为重要的艺术教育家、作家、画家、编辑家,在中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他主张艺术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认为艺术不应当是某些特权阶级的产物,要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艺术。中国艺术应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潮流的一部分。面对外敌入侵、国土沦丧,孙福熙主张用艺术教育实践来唤醒国人,号召大家各出其力奋起救国,在挽救祖国的危亡中贡献力量。

孙福熙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国艺术的发展之路,不断追求进步与光明的足迹。他创办的《艺风》月刊,举办的艺风美展,团结了一大批艺术界知名人士,给予新人艺术家展现自己的机会。他推出各类现代艺术潮流专刊,向中国介绍西方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变革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他心系国家民族,鼓励全国民众一致起来积极抗战。总之,孙福熙先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救国美育艺术家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美育教师
常人等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