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情、意、行”的琵琶演奏

2022-11-22赵悠然

艺术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琵琶行演奏者琵琶

□赵悠然

琵琶艺术在千年的发展中,经过与多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若想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演奏者的理念、素质和技术都必须有所提升。在当代琵琶演奏中,多数演奏者都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演奏技术,但是在理念和素质方面有所欠缺。为了增强演奏效果,本文提出了知、情、意、行的演奏理念,希望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思考和完善,使演奏者获得对琵琶演奏更加深刻的认识,为高质量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琵琶演奏的现状

当下伴随着琵琶创作和教学的深入,琵琶演奏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琵琶演奏者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新高。然而,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却不容忽视。这个问题在高校音乐院系琵琶专业的学生和普通演奏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演奏者都能流畅地演奏一首作品,但是最终的演奏效果却给人干巴、寡淡之感,很难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更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在音乐表现力、艺术感染力方面有所缺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在于没有树立对琵琶演奏的正确认识,将琵琶演奏视为单纯的技巧展示。对此,本文提出的知、情、意、行的理念和范式,可以作为一项参照和标准,使演奏者形成对琵琶演奏的正确认识,提高演奏质量。

二、“知、情、意、行”的内涵与联系

“知”是指基于知识和技能的认识观念;“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包含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部分;“意”是指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和意志;“行”则是指行为和表现。这四个部分虽然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存在着辩证关系。四者相互渗透、影响、促进和转化。“知”是基础,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出现情感上的冲动、意志上的动摇和行动上的盲目。“情”是重要的推动力,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为坚定的信念,“意”与“行”也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就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知”,增强“情”,锻炼“意”。

“知、情、意、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是对琵琶演奏过程的概括。琵琶演奏是以琵琶作品为对象的二度创作。演奏者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冲动,并以合理的方式将情感表现出来,获得与作品和观众的共鸣。因此,从“知、情、意、行”的视角对琵琶演奏过程进行分析和解读,不仅是可行的,还是必要的。

三、基于知、情、意、行的琵琶演奏

(一)琵琶演奏之“知”

“知”是指认知,即人对一个现象、一种行为最基础的认识和判断。在琵琶演奏过程中,这个对象自然就是琵琶作品。现实中,很多演奏者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并未对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而是快速浏览一下乐谱后便开始演奏,这种状态下的演奏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于作品本身而言,作为创作者心血的凝结,其既包含着各类丰富的知识,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换言之,就是音符背后还有着大量隐藏的信息。演奏者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去主动、深入地挖掘,方能获得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反之,如果仅局限于乐谱本身,这种演奏注定是浅尝辄止的。因此,演奏者需要从文本分析入手,先从整体把握作品。

以《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例,这首作品在内容上较为复杂,如果缺少精细的文本分析,则很容易出现偏差。从题目可以看出,《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其在浔阳江送别友人时听到了琵琶声,追声溯源后得见琵琶女,在欣赏琴艺并交谈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琵琶行》也因精彩的琵琶演奏描写而流传千古。《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则是当代作曲家吴厚元的佳作。从表面上看,这首作品是对唐诗《琵琶行》的读后感。但是诗歌本身有着大量关于琵琶演奏的描写,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用当代琵琶曲去描述唐诗中的琵琶演奏。所以,这首作品其实是作者与白居易、琵琶女三人之间跨越千年的对话,将诗、乐、情完美融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这种分析,演奏者很容易发生角色上的混乱,继而出现表现上的偏差。在此基础上,演奏者还要对诗歌《琵琶行》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将其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彻底理解每句的含义,以及不同人物的情感。白居易从琵琶女的琴声中获得了知音的慰藉,而琵琶女的琴声则明显带有个人的哀怨和悲苦。演奏者有了这种认知,整个演奏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琵琶演奏之“情”

“情”是情绪、情感,也是包含琵琶在内的各类艺术的灵魂。演奏者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获得与作者、观众的情感共鸣。具体来说,琵琶演奏中的情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琵琶艺术的热爱之情。演奏者如果没有对琵琶艺术的热爱之情,就永远做不到有感情地演奏作品。很多琵琶专业的学生最初学习琵琶,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升学、考级等目的,演奏者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技术训练方面,对为什么学习琵琶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缺乏清晰认识,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琵琶演奏是一个情感传递的过程,演奏者缺乏对琵琶的热爱之情,那么这种情感传递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对此,演奏者应该对自己的“初心”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审视琵琶艺术本身,重新体验琵琶特有的美感,真正将琵琶演奏视为一个情动于衷的过程,为作品的情感表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表现琵琶作品的情感。如《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这部作品,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一篇读后感。而如何才能获得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体验呢?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展开审美想象。想象是指演奏者凭借自己的了解、体验和回忆形成的新的形象、情景和氛围。一方面,审美想象是一种自发的审美行为,所以是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另一方面,审美想象也是激发自身情感并将其传递给观众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很多作品所描绘的内容都是演奏者未曾亲历的,这就更需要演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准确和个性化的体验。以何占豪的创作协奏曲《临安遗恨》为例,作品表现的是岳飞在遭奸人陷害后愤恨、积郁、牵挂的心情。对此,演奏者就可以凭借自身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经验,对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进行想象。特别是岳飞的名作《满江红》,更是可以作为想象的直接线索。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忠臣却惨遭奸人的陷害,被接连十八道金牌命令收兵,其不甘和悲愤心情可想而知。所以整个作品也正是岳飞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感叹。演奏者便是岳飞心声的代言人,以这种审美想象为基础,便会自然形成情感冲动,演奏效果也一定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

(三)琵琶演奏之“意”

“意”是指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和意志,表现在琵琶演奏中,就是演奏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诠释作品,表达情感。这也是由琵琶艺术的特点决定的。琵琶演奏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演奏者的知识越丰富,技能越娴熟,情感表现也就越顺畅。反之,演奏者如果知识和技能有限,即便是对作品了解得再深入,情感体现再强烈,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却倒不出”。因此,演奏者需要从知识和技能两个角度对“意”的环节予以完善。

首先是知识角度。知识角度也就是从专业角度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演奏者可以按照乐段—乐句—音符的顺序将作品分解,掌握局部和细节,然后再进行整体认知,保证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情绪,做到有的放矢。还是以《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例,该曲的视角和内容都是较为丰富的,但是结合诗歌《琵琶行》可以发现,该曲可以被划分为“乐”“情”“事”“景”四条线索,作者也正是用这四条线索贯穿了全篇。第一部分是“乐”。作者用散板和里弦轮指包裹滑音的形式营造了清冷的氛围,随后两处双弦的滑音标志着诗人和琵琶女的相识。第二部分是“情”。为表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惺惺相惜,作者先后使用了音区的模进和对比表现情绪起伏,然后用右手扫弦、急速轮指等技法将情感推向高潮。第三部分是“事”。针对原诗歌中的叙事内容,作者采用了低沉和厚重的音色,通过三四弦模仿两人的对话,直观而生动。第四部分是“景”。为了达到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效果,作者选择了月色和江水两个意象,通过不同音型的描绘,使离愁情绪得到了凸显。四条线索分明有序,又互为补充。掌握了这四条线索,演奏者便对整个作品了然于胸。

其次是技能角度。技能角度是指演奏者要在对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提前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当代琵琶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创作技法的革新,也对演奏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演奏者如果未能提前做好准备,必定难以表现出独特的效果。以很多改编自民乐的作品为例,这类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对原乐器的模仿,包含丝弦乐器、吹打乐器等,每一种模仿都有特定的技巧。演奏者既要了解原乐器的形制和音色特点,也要掌握作品中的模仿技法,这样方能展现出作品特有的风格和韵味。

(四)琵琶演奏之“行”

“行”是指行为和表现,也就是具体的演奏过程。在经过了之前的准备后,在演奏实践中,演奏者还需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首先是哼唱和试奏作品。演唱者可以以哼唱的形式演唱作品。此处并不在音色、音量方面做要求,重在体会作品的结构特点,更加明确每一部分的表现内容和情感特点。演唱者在哼唱完毕后可以尝试演奏作品,同样先不在质量上有所要求,而是重在一种体味和品悟,验证之前的准备是否正确和充分,并予以有针对性的补足和完善。其次是夯实演奏基本功。在现实中,很多演奏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但是在基本功方面难言扎实和规范,后期又缺乏完善和补足的意识,这就导致演奏者在面对新的技术需求时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既降低了效率,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演奏者应对演奏基本功心存敬畏,不论当下的演奏水平如何,都要常年坚持基本功练习,使自身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随时随地适应任何技术需要。再次是丰富舞台实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演奏者都缺少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平时在琴房中的演奏较为熟练和完美,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奏就会紧张、焦虑,水平发挥大打折扣。对此,演奏者要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认识到舞台没有大小之分,每一次演出对自身而言都是一个丰富和历练的过程,对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除了积极参与外,演奏者更要善于总结,详细研判每一次演出的得与失。当下,各种摄录设备已经普及,演奏者可以通过录制的方式对演奏情况进行分析,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音乐创作的繁荣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当代琵琶演奏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不但涌现出了众多演奏名家,而且有众多琵琶爱好者。在这种背景下,演奏者要对演奏质量的提高进行思考,使演奏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这对演奏者个人演奏水平的提升和琵琶事业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提出了“知、情、意、行”的理念和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对当代琵琶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琵琶行演奏者琵琶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吕楠作品
朋友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琵琶”和“枇杷”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