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文弨、吴骞校补《千顷堂书目》史部地理类方志目录再校

2022-11-22

关键词:县志万历知县

邵 岩

(故宫博物院 图书馆,北京 100009)

《千顷堂书目》是明清之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黄虞稷以自己与父黄居中“两世藏书至八万余卷”[1]23 ①为基础,并广为搜寻明代文献典籍编撰而成的明代经籍目录。全书三十二卷,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总计收录明人著作一万四千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二千四百余种,是迄今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是张廷玉《明史·艺文志》编纂所据之蓝本,价值较高。

黄虞稷(1626-1692)字俞邰,号楮园,福建晋江人。“康熙十七年(1678),举博学鸿词,遭母丧不与试。既左都御史徐元文荐修《明史》,召入翰林院,食七品俸,分纂《列传》及《艺文志》,毂下士大夫率就之借书。二十三年(1684),充一统志馆纂修。”[1]23

《千顷堂书目》问世以后的二百多年中,一直以抄本形式流传,至1913 年藏书家张钧衡刊刻《适园丛书》时将其收入,方有刻本行世。《千顷堂书目》问题较多,清代诸多藏书家都曾为之校补,订其讹误,补其阙遗,其中就有卢文弨和吴骞。200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适园丛书》1920 年增订本为底本,校以铁琴铜剑楼藏王振声用知不足斋本移录卢文弨朱笔校语、吴骞绿笔校语及其他材料整理而成排印本。笔者翻阅卷六至卷八史部地理类目录,发现卢、吴二家校补内容广泛,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亦有遗校、误校之处,美犹有憾,深感有进一步厘正之必要,遂就材料所及,校出卢误八则、吴误十九则。

一、卢校再校八则

卢文弨(1717-1795)字绍弓,晚号弓父,浙江仁和人。“乾隆壬申(1752),以一甲第三人成进士,授编修,入直上书房,由中允洊升侍读学士。充乙酉(1765)广东正考官,旋督学湖南。戊子,以学政言事不合例,部议左迁。明年,乞假养亲归。先生潜心汉学,精于雠校……所校之书,《大戴礼记》《左传》《经典释文》……三十八种。”[2]3卢文弨校补《千顷堂书目》所依据者主要为黄虞稷《明史·艺文志》原稿本,亦间有别书,考订时代分类,校正文字,增补条目、注文等。

(一)梁义卿《秦汉图记》十二卷(卷6第4 页②)

卢校改“义”为“仪”。(第152 页)③

梁义卿其人,据明郭棐撰(万历)《广东通志》:“潮州府职官……明……通判……梁义卿,靖州人,捕盗;梅鹙,石门人,管粮。”[3]7义卿曾任广东潮州府通判,分管“捕盗”,与时任潮州知府郭子章共事:“万历十三年(1585)春三月十日辛巳,潮州府知府郭子章、同知何敢复、通判梅鹙、梁义卿、推官郑奇瑔谨遣税课司大使萧沔以豕一、羊一昭告于太湖东龙潭之神。”[4]57关于《秦汉图记》,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记载:“《秦汉图记》十二卷。二册。郭子章合刊《三辅黄图》六卷、《西京杂记》六卷。”[5]37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亦载:“《三辅黄图》六卷。明刊本……前又有万历乙酉郭子章合刻《秦汉图记》序,称与《西京杂记》刻于粤中。”[6]1郭子章亲为之序:“又有万历乙酉十三年郭子章序、刻之《秦汉图记》(《三辅黄图》六卷、《西京杂记》六卷),书仅二本,装钉如《大学衍义补》,而大小参差不齐。”[7]16可知《秦汉图记》乃郭子章将前人所作《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合刻后所命之名,相当于现代的丛书。据上述材料,万历十三年郭子章曾于“粤中”刊刻《秦汉图记》,并为之序,然材料未明确交代《秦汉图记》的编者为郭子章还是梁义卿,至于梁义卿是否参与《秦汉图记》事,暂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梁义卿确有其人,卢校改“义”为“仪”则误矣。

(二)蒋一葵《长安客话》八卷(卷6第6 页)

卢校改“葵”为“聪”。(第153 页)

长安泛指皇都。《长安客话》专记明代北京历史和地理沿革,含皇都杂记二卷、郊坰杂记二卷、畿辅杂记二卷、关镇杂记一卷、边镇杂记一卷。《长安客话》卷首序云:“仲舒,语林也,尝谓前代骚人墨士负有当世重名,其所著撰,琳琅脍炙人口。”[8]1仲舒,一葵字:“蒋一葵字仲舒,应天武进举人,万历中(三十九年,1611)知灵川县。”[9]52且《长安客话》每卷首有“晋陵蒋一葵”语,可断定《长安客话》著者为蒋一葵。蒋一聪字颂平,浙江余姚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10]3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任崇安知县,“平易近人,清简从政”[11]16。二人宦迹均在万历中期,易混淆。

(三)杨循吉《长洲县志》十卷(卷6第22 页)

卢校改“长洲县”为“吴邑”,改“十”为“十六”。(第161 页)

嘉靖八年,“杨仪部循吉近撰《吴邑志》,俱搜采所未及”[12]25,“书为十六卷,凡八万言”[13]1。循吉亦撰有《长洲县志》:“《长洲县志》十卷。见尤志。杨循吉。”[14]2又“杨循吉《长洲县志》十卷。尤志”[15]41。吴骞云:“按《吴邑志》已见前,不应复出,疑志误。”回看《千顷堂书目》前文,已有“杨循吉《吴邑志》十六卷”,此处若如卢校所改,岂不重复?应是文弨不知循吉有《长洲县志》十卷。

(四)陈文烛《淮安府志》二十卷 万历癸酉修。郡守(卷6 第28 页)

卢校改“二十”为“十六”。(164 页)

笔者得见(万历)《淮安府志》,卷首有陈文烛序云:“据□旧本,续锓诸木……总之二十篇。”[16]2篇目如下:卷一郡代纪、郡县表,卷二秩官表、人物表,卷三建置志,卷四田赋志,卷五河防志,卷六学校志,卷七兵卫志,卷八祥异志,卷九艺文志,卷十循吏传,卷十一宦绩传,卷十二名将传,卷十三忠烈传,卷十四名贤传,卷十五仕籍传,卷十六隐逸传,卷十七侨寓传,卷十八孝义传,卷十九贞节传,卷二十外传。十六卷本《淮安府志》,《天一阁书目》有记载:“《淮安府志》十六卷,刊本,明正德十三年知府薛纂修。《淮安府志》二十卷,刊本,明万历改元(1573)冬淮安府知府陈文烛纂修并序,山阳县学训导浙东黄九川跋。”[17]6此志虽刻于万历元年,实纂修于隆庆年间:“张志刻于隆庆年陈文烛修《淮安府志》之日,宋志刻于天启初。”[18]5卢校误。

(五)魏时应《建阳县志》八卷 杨德政主修。时应,南昌人(卷7 第48 页)

卢校云:“魏未修”。(第190 页)

(万历)《建阳县志》卷首《修志姓氏》列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杨德政、建宁府知府朱汝器等6 人为主修,建阳县知县魏时应为掌修,主簿楼一林、儒学教谕刘崇正等4人为协修,广东按察司副使邑人陈纪、知浙江嘉兴府事邑人傅国珍为总裁,另有分纂、校刻、董刻多人。(康熙)《建阳县志》卷首《明万历庚子修志姓氏》列建阳县知县魏时应为主修,广东按察司副使邑人陈纪、知浙江嘉兴府事邑人傅国珍为纂修,另有协修、分纂、校刻、董刻多人,未列杨德政。“掌修”意为实际负责。按照修志惯例,县志纂修的负责人应为当地知县,上级长官若对县志纂修起到相关作用,也应当是挂名,杨德政作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是不可能作为建阳县修志事务实际负责人的。那么,《千顷堂书目》列杨德政主修,仅仅是依据万历志卷首《修志姓氏》吗?实际上,杨德政在万历志纂修事务中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万历志卷首有杨德政作《重修建阳县志叙》云:“旧志历岁寖远,兴革代异,且义例芜杂,未惬省观,爰属县令魏君重加芟辑,志成,与寓目焉。”[19]1也就是说,魏时应因受杨德政之命始有修志之举。魏时应亦作序自述主修万历志一事:“时应谬以长令主修,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为作也。”[20]58综上,(万历)《建阳县志》应为魏时应修、陈纪纂,陈纪与傅国珍为文稿实际操笔之人,文弨所谓“魏未修”之说有误。魏时应字淡明[21]21 ④,南昌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22]24,“初任建阳知县,擢工部主事,调吏部,历考功文选员外郎……崇祯初卒于家”[23]23。

(六)黄佐《广西通志》六十卷(卷7第66 页)

卢校改“六十”为“四十二”。(第198 页)

笔者得见林富修、黄佐纂(嘉靖)《广西通志》,总六十卷,卷首有嘉靖十年(1531)林富序云:“嘉靖己丑(1529)……以提学佥事黄佐事纂修,使简若属与良副焉,积为目五,卷六十,首图经,次表,次志,次列传,又次外志。”[24]2又(道光)《广东通志》云:“《广西通志》六十卷,明黄佐撰。佚。《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是编凡图经二卷,表八卷,志三十卷,列传九卷,外纪十一卷,大致颇谨严。’”[25]23据此,(嘉靖)《广西通志》应为六十卷。如上述,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之时尚有此志,文弨主要生活于乾隆年间,本不难觅得,仅据《明史艺文志》错误记载,不免草率。据《传是楼书目》记载,史上确有四十二卷本《广西通志》:“师字上格:地志。……广西省。《广西通志》四十二卷。明苏浚。三十本。”[26]34然此四十二卷本为万历志:“苏浚字君禹,晋江人……万历癸酉(1573)省荐解元,丁丑(1577)会魁……迁陕西分守参议、广西备兵副使……修粤西全志,人称信史。”[27]24则卢校将嘉靖志与万历志卷帙混淆。

(七)胡松《香泉志》一卷 滁州守。安福胡承成编(第219 页)

此目为卢补。其问题一在于“胡承成”之误,“胡承成”当作“胡永成”。《万卷堂书目》:“《和州香泉志》□卷。胡永成。”[28]19(同治)《安福县志》:“《香泉志》一卷。胡永成撰。”[29]111(光绪)《吉安府志》:“《香泉志》一卷。安福胡永成撰。”[30]31(光绪)《江西通志》:“《香泉志》一卷。胡永成撰。《吉安府志》:‘字思贞,安福人。’”[31]6(康熙)《江西通志》:“胡永成,安福人。嘉靖己丑进士,尹泾,多惠政,取授刑部主事。历南雄守,益励清操……擢琼州兵备副使。”[32]58(乾隆)《南雄府志》:“尝修郡志,删润不遗余力。”[33]14

其问题二在于卢氏并未明确《香泉志》作者为安徽滁州人胡松还是江西安福人胡永成。胡松字汝茂,滁州人。“嘉靖己丑进士,博学多文,才思敏捷,尤长于经济。督山西学校兼兵备参政,文事武略,一时著称。家居二十年,复起任浙江布政,转江西巡抚,擒巨寇,功最大,历吏部尚书,卒于官,赠太子少保。”[34]20曾修《滁州志》四卷:“《滁州志》四卷。明胡松著。刊本。是书载滁州山水、人物、事迹,体例近古。”[35]40《明史》云:“胡松《香泉志》一卷。一云滁州守安福胡永成编。”[36]⑤“一云”二字尚能表明胡松与胡永成为不同之人,而卢氏之文则极易令人误以为胡松与胡永成为同一人。

胡松与“香泉”之涉,笔者以为应是缘起于其所作《浴香泉赋》,限于篇幅,摘录部分如下:“洋洋潏潏,神朗爽兮。渊澄内莹,可师长兮。攘耻涤惭,弃畴曩兮。澡仁沐义,坦荡荡兮……滁阳胡松《浴香泉赋》。”[37]18据此及《万卷堂书目》,可知香泉位于和州。胡松仅是曾“浴香泉”,并未有和州任职记载,而胡永成曾任职和州:“和州同知胡永成《止渴亭记》云:‘含有梅山居,人相传曹操督师侵吴,师行至是,渴。’”[38]19身为和州守,胡永成撰《香泉志》可能性极大。

(八)颜羽翱《卞里志》二卷(卷8第47 页)

卢校改“翱”为“翔”。(第225 页)

黄朝选撰《卞里志序》云:“阙里有志,陋巷三迁,有志讵独为其贤圣?实以风世教也。张君羽翱、乔君允修乃博综典故,谐籍详纪,创事文移,删繁正讹,汇为四帙,属堂故吏黄子朝选为之序。”[39]3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亦云:“《卞里志》二卷。二册。张羽翱。”[5]40则当作“张羽翱”。

二、吴校再校十九则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浙江海宁人。“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或借读、手钞,校勘精审,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储焉……与同里陈鳣讲汉儒训诂之学……撰述甚富,所刊丛书十数种,世多宝之。”[40]32吴骞校补《千顷堂书目》所据者主要为《经义考》《明季遗书目》《内阁书目》及各家藏目,内容亦如卢校,为考订时代分类,校正文字,增补条目、注文等。由于吴骞所据为间接资料,且种类较多,所以出校内容较多,失误之处亦较卢校多出不少。

(一)刘效祖《密云县志》 万历间修(卷6 第7 页)

吴校改“间”为“庚寅”,“修”后增“邑令”二字。(第154 页)

吴校存在的问题,一是此志并非刘效祖修,卢文弨、吴骞均未能出校。二是刘效祖未曾知密云县,吴骞臆测失误。

据记载,(万历)《密云县志》的纂修者为万历初年密云知县张世则。(光绪)《顺天府志》:“张世则,山东诸城人(密云薛志)。万历元年知宝坻县(张世则《密云县志》序),三年移知密云。先是县治久废,元年邢玠知县事,议修,以召去,世则下车即修之(据刘效祖《重修密云县治碑记》)。县无志,世则创纂成帙,自为序。”[41]33又:“张世则《密云志》。佚。卷数无考。世则事迹见官吏传。万历六年(1578)修,取邑人刑部主事祝文冕底稿为之。《辽史拾遗》卷十四引作‘刘效祖《密云志》’即此书。效祖官兵备道副使,官吏表无其名,仅见于吴佐《密云志》钞序。按效祖《四镇三关志》成于万历初年,与此书时相先后,疑志前有效袓序,竹垞因以为效祖撰也。丁志存世则自序。”[42]19周家楣、张之洞以张世则《密云县志》序及刘效祖《重修密云县治碑记》亲述为依据进行考证,结论无可辩驳。

刘效祖字仲修,“嘉靖庚戌(1550)进士,历任固原兵备副使,多政绩,及解组归辟……时京兆阙志久,府尹征祖纂修,未果。适督府欲修边乘,先聘之,遂如檀州作关镇志,所著有《四镇三关志》十二卷。”[43]38。效祖籍贯,(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五、(康熙)《陕西通志》卷一七等记载为山东滨州,(康熙)《大兴县志》卷五、(光绪)《顺天府志》卷九七等记载为京卫人,(康熙)《大兴县志》卷六等记载为大兴人。(康熙)《大兴县志》于效祖历官记载较为详细:“嘉靖庚戌登进士,授卫辉推官……升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陕西固原兵备副使……为忌者所中而归原……有《四镇三关志》十二卷、《春秋稿》二卷、诗古文词杂著共七卷行世。”[44]40诸志均未有效祖知密云县记载。

关于刘效祖与(万历)《密云县志》,(民国)《河北通志稿》补释:“(万历)《密云县志》二册。明张世则修,祝文冕纂。见康熙县志。张世则,山东诸城进士,万历三年(1575)知县事。祝文冕,邑人,万历丙戌(1586)进士,官刑部主事。万历六年成书,有张世则自序。案是志当时督修者为督理密云粮饷事务户部清吏司郎中戴耀、整饰密云提刑按察司副使兵备道刘效祖,故《辽史拾遗》十四引《内阁书目》《千顷堂书目》均作‘刘效祖修’。”[45]15万历六年即戊寅年,非“庚寅”。

(二)容若玉《晋州志》 万历丁丑修。守(卷6 第13 页)

吴校改“守”为“邑人”。(第157 页)

据记载:“容若玉字昆石,怀宁人。万历甲戌(1574)进士,知晋州,多善政,创建书院……升江西岭北道。”[46]3(康熙)《安庆府志》卷二六、(康熙)《江西通志》卷一三、(康熙)《河南通志》卷一四、(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同治)《赣州府志》卷三四等均作“怀宁人”记载。则容若玉为安徽怀宁人,非晋州“邑人”,且籍贯为州者按照惯例当作“郡人”。

(三)王三余《安平县志》 万历己丑修。守(卷6 第13 页)

吴校改“己丑”作“丁丑”。(第157 页)

王三余字成所[47]12,“直隶安平人。甲戌进士,万历四年(1576)筮仕兴化”[48]34。“征为礼科给事中”[47]12。王三余纂修(万历)《安平县志》,始于万历十六年(1588):“历修安平县志姓氏:知县沈同人草创,嘉靖三十九年(1560)修。邑人王三余重编,万历十六年修。”[49]1万历十七年(1589)为己丑年,若此时成书,符合情理,此时三余应已致仕归于安平故里。丁丑为万历五年,此时三余为兴化知县,舍兴化政事而去纂修《安平县志》可能性极小。(康熙)《安平县志》卷五职官志记载安平县历任守官,明代并无王三余,自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沈同人始,历任知县依次为:麻时华、王怀忍、刘楠、曹鉝、都温、孙锐、崔世俸、林万韶、张明善、郭日新、王鹏、陈嘉言、马应壮、王訢、李时方、陈煃、杨撰,等等。李时方“由岁贡万历十五年任”,陈煃“进士,万历十七年任”,杨撰“由选贡万历二十年(1592)任”[50]7,则三余纂修(万历)《安平县志》时并非安平知县,时任安平知县为李时方、陈煃。(康熙)《安平县志》为三余作传:“王三余,隆庆甲戌科进士,兰阳知县,行取授兵科都给事中,风裁特著,为赵侪鹤器重。”[51]8亦未有知安平县记载,则“守”误,当作“邑人”,卢文弨、吴骞均未能出校。又隆庆无“甲戌”年,应为万历。

(四)邹璧《太平府志》十二卷 无锡人。嘉靖辛卯修(卷6 第30 页)

吴校“修”后增“山人”二字。(第165 页)

“山人”文字有遗缺。(康熙)《太平府志》卷首有(嘉靖)《太平府志》邹璧序云:“嘉靖十年七月之吉九峰山人邹璧书。”[52]2《明史》:“邹璧《通史补遗》二卷。字辰甫,号九峰山人,无锡人。”[53]《天一阁书目》:“《太平府志》十二卷。刊本。明嘉靖十年九峰山人邹璧纂修并序,郡人祝銮序。”[17]8

另,《千顷堂书目》于此志后著录“祝銮《太平府志》十二卷”。据祝銮为(嘉靖)《重修太平府志》作太平府新志序:“正德丙子(1516)岁,前守周侯伯承重修郡志,銮僣执笔焉。迄今十有五年矣,缺者当增,后者当续,讹者当正,略者当详,冗者当剔,不无不俟于后之君子也。乃今侯西泉林公与銮有同年之雅,间尝语及志事,欲修而未果,居无何九峰山人邹子至,遂设馆于万寿寺之东明轩,敦礼天下以为是。”[54]2可知祝銮亦曾纂(正德)《太平府志》,不知是否《书目》所著“祝銮《太平府志》十二卷”?若是,则应列于嘉靖“邹璧《太平府志》十二卷”前。若不是,则“祝銮《太平府志》十二卷”与“邹璧《太平府志》十二卷”同为嘉靖志,不应复出。卢、吴二人均未能出校。据嘉靖志所列纂修姓氏,有“提调修纂官直隶太平府知府晋江林钺、修纂山人九峰漫臾锡山邹璧、总裁修纂官广西布政使司左参政郡人祝銮”,祝銮在嘉靖志纂修中所起作用与邹璧同样重要。祝銮“字鸣和,当涂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55]18,“授礼部主事……升浙江参议,转广西参政,督学四川……家居,修《太平府志》十二卷,删烦就简,卓有体裁。又著有《篁溪文集》行世”[56]43。

(五)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 嘉靖丁巳修。州守(卷7 第31 页)

吴校改“一”为“应”。(第181 页)

应作“江一麟”。(嘉靖)《徽州府志》:“江一麟字子文,婺源江湾人。今任荆州府知府。”[57]35(嘉靖)《安吉州志》:“知州……江一麟,婺源人。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58]13(康熙)《徽州府志》:“江一麟字仲文,婺源江湾人。嘉靖癸丑(1553)进士,知安吉州……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晋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总督漕务……著有《易说》《尚书约旨》行世。”[59]53(雍正)《浙江通志》:“《安吉州志》八卷。陈良谟序。《内阁书目》:‘州守江一麟修。’”[60]10(乾隆)《安吉州志》:“职官表……令……嘉靖……三十三年……江一麟,南直婺源人。进士,升刑部员外。”[61]25又:“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62]5笔者翻阅诸多相关志书,尤其是明嘉靖以后历代安吉志书,均作“江一麟”,无“江应麟”记载。

(六)陈表《孝丰县志》 嘉靖丁亥修。教谕(卷7 第31 页)

吴校云:“陈表,《内阁书目》:‘郭昌。’”(第181 页)

吴骞仅列不同记载,并未考出“郭昌”之误。“郭昌”当作“郭治”。(雍正)《浙江通志》:“《孝丰县志》。嘉靖丁亥(1527)邑令郭治属学谕陈表修,陆昆序。”[60]11又:“《重修龙王庙碑记》。《孝丰县志》:‘嘉靖五年(1526)知县泰和郭治撰。’”[63]25(同治)《湖州府志》引用罗为庚(康熙)《孝丰县志》:“郭治字昌修,号中洲,江西泰和人。从王阳明游学,成而举于乡。嘉靖元年(1522),知孝丰县……县志阙,手辑成书。凡兴废举坠,百为咸理……《孝丰(罗)志》。”[64]65陈表为上海嘉定人[58]25,据(光绪)《嘉定县志》:“谢需字子须,居安亭。岁贡,浙江平阳训导。《安亭志》谢需前有陈表,孝丰训导,升教谕,辑《孝丰志》。”[65]16据此,按照明清方志著录惯例,应作郭治修、陈表纂更为全面。

(七)周茂伯《象山县志》 嘉靖丙辰修。布衣(卷7 第32 页)

吴校改“周茂伯”为“王厢”。(第182 页)

(康熙)《象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象山历任知县:“朱铄,歙县人,由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毛德京,富州人,嘉靖二十九年任,有传。王厢,丹阳人,由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吴铸,长乐人,由举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任。”[66]8(光绪)《丹徒县志》亦载:“王厢字朝伫。嘉靖丁酉举人,选授象山知县。”[67]20可知嘉靖三十五年,王厢接替毛德京出任象山知县,则此年修成的《象山县志》主修人易被误认为王厢。而(雍正)《浙江通志》有云:“《象山县志》。嘉靖丙辰(1556)邑令毛徳京聘布衣周茂伯修。”[60]12(乾隆)《象山县志》亦云:“明嘉靖三十五年县志八卷。知县毛德京主修并序,邑人杨民彝、卜乾、俞澜、周茂伯同纂。”[68]30并收录有知县毛德京所作序:“嘉靖丙辰四月朔……邑志荒略尤甚……延杨生民彝、卜生乾、俞生澜相纂次,两月撰志以进……是书也,于史具体矣,庶其可传矣乎!盖稽往籍,补散亡,详而有体,质而有文。三子皆有可称,版籍数算则布衣周茂伯所详订也。而余数年来经营象邑缕缕事绩得附是书以传。”[68]31可知(嘉靖)《象山县志》主修人为知县毛德京,德京任职象山知县六年有余,于离任前完成了县志纂修。按照明清方志著录惯例,应作毛德京修、周茂伯纂。

(八)叶良佩《太平县志》 嘉靖庚子修。邑人(卷7 第36 页)

吴校云:“‘佩’,《内阁目》作‘修’。”(第184 页)

吴骞仅列不同记载,并未考出“修”之误。笔者得见(嘉靖)《太平县志》,卷首王度序云:“吾友海峰叶君独居山中,构思以俟于是。双溪曾侯来令,与语,大悦,遂挈而授之。志成,度受而卒业焉……双溪名才汉,字明卿,前令袁之里人。海峰名良佩,字敬之。”[69]3后又有“大明嘉靖庚子岁(1540)夏六月望海峰叶良佩书”[70]3序。又(同治)《建昌府志》:“叶良佩字敬之,号海峰,浙江太平人。嘉靖三年(1524)以进士令新城,清节雅度……期年调贵溪,历南京刑部郎中。”[71]34

(九)陆凤仪《金华府志》三十卷 万历戊寅修。郡人(卷7 第36 页)

吴校云:“‘凤’,《内阁目》作‘光’。”(第184 页)

吴骞仅列不同记载,并未考出“光”之误。笔者得见(万历)《金华府志》,卷首有纂修姓氏:“皇明万历六年正月之吉金华府知府王懋德奉钦差督抚浙江等处部院徐□□、钦差督学校浙江按察司佥事乔明文重修,郡人陆凤仪编,生员章一阳、胡颉、戚崇道、吴从周、吕可久校。”[72]3(嘉庆)《兰溪县志》:“陆凤仪字舜卿,号阳山,纯孝乡人。嘉靖丙辰进士,任余干知县……擢南京礼科给事中……后以忤当道,罢归,居乡二十载,足迹不入公门。万历六年,本府王公懋德延修府志。后起礼科给事中,命甫下而卒。”[73]19(乾隆)《诸暨县志》:“《金华府志》。明陆凤仪修。”[74]4按照明清方志著录惯例,此处“修”作“纂”更为合适。

(十)章懋、郑锜《兰溪县志》五卷 弘治癸丑修。邑人(卷7 第36 页)

吴校云:“《内阁目》作‘正德庚午(1510)邑人尚书章懋修’。”(第184 页)

吴骞仅列不同记载,并未考出“弘治癸丑(1493)”之误。据(嘉靖)《尉氏县志》:“今之志既自为一书,不必随事曰某志某志,但仿《兰溪县志》(祭酒章懋修)分作五类,一曰风土,二曰官政,三曰人物,四曰杂志,五则仿《河南总志》(提学佥事吴伯通、石淮先后所修)而以词翰终之。”[75]1又(嘉靖)《福清县志续略》:“按国子祭酒章懋修《兰溪志》附录。”[76]4又(嘉靖)《浙江通志》:“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二年(1466)举礼部第一,登进土,入翰林为庶吉士……改南大理评事,迁福建按察佥事……弘治中特起为南国子祭酒……正德改元(1506),三疏乞归,升礼部右侍郎,致仕。嘉靖初,进尚书,卒谥文懿。”[77]13可知章懋历官南京国子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章懋卒于嘉靖元年,嘉靖尉氏、福清二县志记述官至尚书的章懋修志事迹时,却记载其官职为国子祭酒,说明章懋修《兰溪县志》时为国子祭酒,尚未为尚书。章懋官国子祭酒的时间,为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至正德五年庚午间:“弘治十四年,召祭酒南监,以父丧辞,诏听终制,服阕上任……正德元年,陈治道要务五事……五年,升南太常卿,辞。六年(1511),升南礼部侍郎,辞,致仕。嘉靖初,进南礼部尚书,致仕。”[78]26弘治六年癸丑不在此时间段内。又(光绪)《兰溪县志》:“郑锜字咸甫(初字湘之),号听庵……正德间与章懋同撰县志。”[79]46则《兰溪县志》为正德年间修,《千顷堂书目》作“弘治癸丑”误,且《内阁目》作“尚书”不当,卢文弨、吴骞均未能出校。

(十一)余湘、童佩《龙游县志》十卷 万历丙子修。邑令(卷7 第38 页)

吴校云:“‘余湘、童佩’,《内阁目》作‘冷杰’。”(第185 页)

此目问题有二,一是“冷杰”当作“涂杰”,为龙游“邑令”。二是余湘、童佩为邑人,非邑令。卢、吴均未出校。(同治)《南昌府志》:“涂杰字汝高,进贤人。隆庆进士,任龙游知县,擢广西道御史,请告起河南道,升光禄少卿。”[80]39(万历)《龙游县志》载历任龙游知县:“傅性敏字惟学,雅州人,由进士隆庆二年(1568)任,升兵部主事。涂杰字汝高,南昌人,由进士五年(1571)除召为御史,见传。江濯之,建德人,万历五年除由举人,以诬去。”[81]3据此,涂杰于隆庆五年至万历五年任龙游知县。又(雍正)《浙江通志》:“《龙游县志》十卷。万历丙子(1576)邑令涂杰延邑人余湘、童佩修。”[60]25(民国)《龙游县志》:“万历丙子《龙游县志》十卷。知县涂杰修,余湘、童佩撰。”[82]9则万历丙子志当由时任邑令涂杰修,邑人余湘、童佩纂。

(十二)詹莱《常山县志》十五卷 万历乙酉修。邑人(卷7 第38 页)

吴校改“乙酉”为“辛巳”。(第185 页)

笔者得见(万历)《常山县志》,卷首有邑人詹莱及常山知县傅良言序,均作于“万历十有三年岁乙酉”[83]6。又(康熙)《衢州府志》:“詹莱《常山县志》十五卷。莱序曰旧志虽出名公,实多简陋,今据族叔涛所搜罗者而考核之,又以廪生江先贯上下其议论,时万历十三年知县傅良言、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王明道、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杨濚俱为续志,而溁本未梓。”[84]16(雍正)《浙江通志》:“《常山县志》十五卷。万历乙酉邑令傅良言聘邑人詹莱修。”[60]25吴校改十三年“乙酉”为九年“辛巳”,应是将傅良言上任常山知县的时间臆测为修志时间:“予以万历九年(1581)恭奉明命补乏常令……欲得县志而观之,于以知山川险易,测户口虚实,晰情俗向背,识制度因革,辨祀秩邪正,度赋役繁简,考人才盛衰,公私求之不可得,久始得一录本,乃成化三年(1467)前令李君溥与乡先生大司寇樊公莹所共修者也……予大有意乎厘正罗葺之,第在初政无论,其奔走送迎搜涤逋负也。不数月而清丈浮粮之檄下……逾岁事甫毕,而浲水至,垫溺饥馑……是岁又适丁十年大造黄册之期,予为审实贫富,均佥里甲……逾半载于道路,又值旱荒,赈之如赈水,且当数年劻勷……予然后少得休暇,知其为修志嘉会矣。是岁春仲筮日,时篚玄黄,就乡先生宪佥詹公莱而谋之……慨然设局编摩之,凡旧志之所当厘正罗葺者,烂然具列无遗……以季夏末旬杀青授梓。”[83]4-6傅良言于万历九年出任常山知县,虽有志于重修县志,却因“奔走送迎”“清丈浮粮”“大造黄册”等日常事务而未暇,常山县又接连遭遇水、旱大灾,更令其修志之举一拖再拖。“数年劻勷”之时,良言始得簿书余暇,与致仕在家的原湖广按察司佥事詹莱共襄志事,已是“万历十有三年岁乙酉”之时了。

(十三)汪应望《开化县志》十卷 万历戊子修。邑令(卷7 第38 页)

吴校:“‘汪应望’,《目》作:‘余文淅,邑人。’”(185 页)

“淅”当作“浙”。(崇祯)《开化县志》:“万历戊子(1588)知县汪应望主修,纂修教授余文浙、贡士徐公軏。”[85]3(康熙)《衢州府志》:“《开化县志》。知县汪应望序曰时万历戊子,同修者教授余文浙。”[84]16(雍正)《浙江通志》:“《开化县志》十卷。万历戊子邑令汪应望主修,教授余文浙、邑人徐公軏等修。”[60]26(乾隆)《开化县志》记载明代开化县籍贡生,其中有余文浙:“余文浙号颐斋……以恩贡授鄞县训导,倡明道学,士习丕变,因目疾迁益府教授,致仕。”[86]3按照明清方志著录惯例,应作汪应望修、余文浙纂。

(十四)徐楚《严州府志》二十四卷 万历戊寅修。郡人(卷7 第39 页)

吴校改“戊”为“庚”。(第185 页)

明万历年间严州府曾两度修志,(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首杨一葵《续修严州府志序》云:“郡志自景泰之四年(1453)命所司纂修,历四十载,为弘治之六年,一修于东安李君;又八十余载,为万历之六年,再修于家大夫;其又三十余载,为万历之四十一年(1613),而续修于吕侯也。”[87]1无万历十八年(1590)庚寅记录。“家大夫”即为杨一葵之父杨守仁。(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首方学龙《续修严州府志跋》云:“吾严之志自八闽蓉江杨公修辑后已历三十余年……万历甲寅(1614)孟秋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福建按察司副使青溪方学龙撰。”自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前推三十余年,万历六年戊寅相符,而万历十八年庚寅不符。又(雍正)《浙江通志》:“《严州府志》二十四卷。万历戊寅郡守杨守仁主修,郡人徐楚纂辑。”[60]27据此,徐楚《严州府志》二十四卷为万历六年戊寅修。

(十五)王格《京山县志》 嘉靖庚申修。邑人(卷7 第55 页)

吴校改“邑人”为“令”。(第194 页)

(万历)《湖广总志》云:“王格,京山人。晋太仆少卿。”[88]21(康熙)《安陆府志》云:“王格字汝化,号少泉,京山人。嘉靖丙戌(1526)进士……知永兴县,寻擢南户部主事,转员外监兑苏松,升四川佥事,补河南佥事,分巡河北……杖而归田……又十年,金陵顾华王巡抚聘公与随州颜维乔、黄冈王稚钦同修《兴都志》。”[89]11(同治)《永新县志》云:“王格,京山人。由庶吉士知县事。”[90]8据此可知,王格为京山人,未曾知京山县事。

(十六)萧应绍《城步县志》 万历甲午修。邑人(卷7 第59 页)

吴校改“邑人”为“令”。(第195 页)

“绍”当作“韶”。(光绪)《湖南通志》云:“(万历)《城步县志》。南昌谌廷锦监修,南平吴道宣县人张大威、萧应韶撰。”[91]9(同治)《城步县志》卷六秩官志载明代历任城步知县,万历间有:“何纬、萧维翰、邱嘉猷、吴国宾、马思永、梅藩球、元宋孔、谌廷锦、胡梦珍、竹密。”[92]5无萧应韶,而将其归入卷七人物志中“贤达列传”:“萧应韶,彝之子,敦行笃学,博通经史,撰邑旧志。万历中,由恩选授陕西宁州同知,因权贵用事,致仕归,三征不就。”[93]4据此,应韶非城步知县。

应韶里贯有湖南、广东、江西诸说。(同治)《城步县志》卷九艺文志收有《劝农亭》一文,署名:“萧应韶,邑人。”[94]46《内阁藏书目录》:“《城步县志》一册。万历甲午(1594)邑人萧应韶编抄本。”(光绪)《湖南通志》:“萧应韶,南海人。宁远县知县。”[95]5(民国)《杭州府志》:“萧应韶,吉水人。举人,五年任。县志作番禺人。”[96]11笔者未能考出。

(十七)谢东山《贵阳图考》二十六卷(卷8⑥第2 页)

吴校改“《贵阳图考》二十六卷”为:“《贵州通志》十二册。嘉靖乙卯(1555)修。”(第204 页)

吴骞不知《贵阳图考》与(嘉靖)《贵州通志》俱为谢东山所编。(万历)《贵州通志》云:“《贵州通志》,一部十二册,板阙不全;《学约古文》,一部三册,以下俱有板刻;《贵阳图考》,一部四册。上三书嘉靖间提学谢东山编。”[97]80(嘉庆)《四川通志》云:“《贵阳图考》二十六卷,谢东山撰。(嘉靖)《贵州通志》十二卷,张道撰,谢东山删正。道,里贯未详,官贵州宣慰司训导。东山,射洪人,嘉靖辛丑(1541)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其刊定此书时则官贵州按察司副使也。书颇简略,以孝义、隐逸别于人物之外,而如陆京、张伯安诸人,又以孝友入人物志,亦无体例也。”[98]52

(道光)《贵阳府志》对(嘉靖)《贵州通志》编纂始末进行考证:“《贵阳图考》二十六卷。射洪谢东山撰,杨慎序,书名及卷数见《明史艺文志》。世亦称《贵州通志》,云东山官贵州副使、提督学政,故作是书,其本末具政绩录中。按慎序云癸丑议增修,嘉靖三十二年也。(康熙)《贵州通志》大事记云:‘嘉靖三十四年《贵州通志》成,谢东山修。’是首尾三年,而其书始成。江东之丁酉《贵州通志》序云:‘黔志自中丞刘公、侍御宿公增修迄今四十余年。’丁酉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上距嘉靖三十四年凡四十三年,是主撰者东山而外又有刘、宿二人也。”[99]2云《贵阳图考》“世亦称《贵州通志》”,将二者混淆。对此,(民国)《贵州通志》云:“东山,见前《明艺文志》,有《贵阳图考》二十六卷,无《通志》。《四库存目》有(嘉靖)《贵州通志》十二卷,无《图考》。《贵阳府志》艺文略则于《贵阳图考》下云‘世亦称《贵州通志》’,是以二者为一书也。考贵阳、贵州题名不符,卷数多寡又异,曷能强同?今范氏天一阁所藏(嘉靖)《通志》正为十二卷,并无《图考》之名,中所称述及于全省,非仅贵阳一邑,其为二书自无疑义,盖两皆东山手笔而致误也。”[100]26

(十八)张莱《京口三山志》 镇江人。正德间修(卷8 第31 页)

吴校云:“《遗书目》:‘六卷。’”(第218 页)

《四库全书总目》云:“《京口三山志》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张莱撰。莱字廷心,丹徒人。弘治间举人。”[101]4《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以全国征集图书为基础编纂而成的大型丛书,此采进本著录为十卷,乃是以实书为参照。(光绪)《丹徒县志摭余》艺文志收有陈庆年《重刻张莱〈京口三山志〉跋》:“《重刻张莱〈京口三山志〉跋》。陈庆年。右《京口三山志》十卷,吾邑张莱所辑也。莱字廷心,正徳甲戌(1514)进士,授户部主事。”[102]45一“右”字说明陈庆年作跋时案头置有《京口三山志》,则张莱志应为十卷无疑。

(十九)左宗郢《麻姑山志》十七卷 鄞县人(卷8 第38 页)

“鄞县人”误,吴骞未能出校。(第221 页)

(同治)《建昌府志》云:“左宗郢字景贤,号心源,南城人……己丑(1589)成进士,授四川监察御史,巡盐两浙,督学京畿,所至并有声……又念近溪讲学,从姑山胜迹闻天下……所著有《景贤集》《焚余疏草》《麻姑山志》。”[103]17据宗郢宦迹,笔者查阅明清江西、四川、浙江、河北等地方志涉及宗郢事迹者,有冯惟敏纂修、王国桢续修(万历)《保定府志》,李卫修、沈翼机纂(雍正)《浙江通志》,于成龙修、杜果纂(康熙)《江西通志》,马如龙、杨鼐等纂修、李铎等增修(康熙)《杭州府志》,曹养恒修、萧韵纂(康熙)《南城县志》,孟照修、黄佑纂(乾隆)《建昌府志》,孟照修、黄佑纂(乾隆)《建昌府志》等,皆载宗郢为江西南城人。

注释:

①全部参考文献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② 提示文本在笔者所参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千顷堂书目》中所在位置,下同。

③提示卢校、吴校文本在笔者所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中所在位置,下同。

④ 朱彝尊撰《经义考》卷206 云:“魏时应字去违。”

⑤ 此清抄本万斯同撰《明史》无版框,版心位置无页码。

⑥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所据底本即《适园丛书》1920 年增订本将此条目归入卷7。

猜你喜欢

县志万历知县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县志里的乡贤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疯老爹打知县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