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举

2022-11-22赵胜国邰崇禧张佐红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学科

赵胜国,王 健,邰崇禧,张佐红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2014))明确指出“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作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简称《课程标准》(2017))重点提出了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并强调既要重视运动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与形成;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简称《意见》(2020))重点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显然,新时代下,实现高质量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既要能够深入把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更要积极树立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观。所谓“体育教学观”是特定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体育教学的总体认识、理解与看法[1]。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进程中的体育教学观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严重的主观认知不足、教学理念固化甚至异化等问题,致使“穿新鞋走老路”体育教学现象屡见不鲜[2],导致体育立德树人的效果明显不足[3]。同时,体育教学观的滞后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改革政策有效执行[4],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深化体教融合的现阶段,首要的任务需要在观念上改变并领悟新政策的精神内涵[6],否则再迫切的政策文件只是停留在颁布与倡导层面,难以真正实现有效落地[4]。故此,本文立足于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背景,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重点探讨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内涵意蕴及其转向的时代缘起、现实问题及其成因机理,并针对性提出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的实践路径。

1 澄名析理: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内涵意蕴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本质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中的“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被界定为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过程等方面的认知、理解与看法。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内涵意蕴基于回答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如何教”三个问题[7],并立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本质,确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层面,涵涉立德树人的全面育人体育教学观、学科本质的强能重用体育教学观和以学定教的主体共生体育教学观三个方面内容。

1.1 立德树人的全面育人体育教学观

新时代体育教学观应在目标旨向上倡导立德树人,并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相统一的全面育人体育教学观。所谓“立德树人”可以理解为以“立德”为育人的根本前提,以“树人”作为最终目的。“统筹各学科”“发挥学科育人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成为《意见》(2014)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点,“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门学科中去”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环节内容。可见,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若脱离“立德”之根基,“树人”便无从谈起,就难以顺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内涵的本质要求,容易偏离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无法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新时代全面人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相比较其他学科来看,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先天优势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也具有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其他学科无法生成的道德教育实景,其育人价值更为突出,如在排球教学中如何突出我国女排精神,包括身体文化、项目文化、争胜文化、团队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体育文化,是其他学科无法实现的独特育人价值[8]。具体到新时代下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是如何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优势,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贯穿于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要强调体育文化知识内涵、不同运动项目外在特点与内在精神等特有体育道德资源的挖掘,并以期促进形成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1.2 学科本质的强能重用体育教学观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体育学科本质回归本真,突出强调能力重视应用的体育教学观。《意见》(2014)中明确提出“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并突出强调围绕各学科培养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尤其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所谓学科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层和内核[7]。就学校体育来看,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就是要清楚更加提倡围绕体育学科本质开展教学,保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把握,也需对体育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体育精神的追求,更要重视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参与性、创造性等实践能力的发展[14]。但在当前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倾向于以单一强调体质提升和运动技能传授为教学目的进行内容选择,而并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能真正提升运动能力、形成健康意识与行为、收获解决体育运动情景中的思想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因此,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实现,应立足于体育学科本质突出强调能力、重视应用的思维,特别重视学生真实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如现实健康问题调查与评价、科学健身方法探究与实践、不同运动技能情境体验与迁移等[15]。可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应深入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形成学科本质的强能重用体育教学观,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1.3 以学定教的主体共生体育教学观

新时代体育教学观应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教师、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提倡形成主体共生体育教学观。《意见》(2014)中明确把“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作为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内容。也就是说,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是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内容。同样,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应突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并要强调师生互动参与[20]。从现阶段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来看,体育教学方式已发生了积极变化,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被动模仿和练习的传统方式仍然存在,尚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教学方式。然而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来看,提升体育核心素养并不是仅通过说或教来练成的,而是遵循体育教学内在规律,在勤练、常赛中形成。如在学科核心素养下武术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多样性和情感的独特性,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采用问与答、师生对抗演示、生生对抗习练等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和学练动力生成[13]。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教师系统掌握与时俱进的先进知识和运动技能。可见,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练,同时要重视师生不同主体共生并长的教学方式。

2 实然之需:缘起、问题与成因

2.1 时代缘起

2.1.1 实现体育育人价值回归的本质诉求 新时代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正在从“育体”到“育人”的提升,回归体育育人的自然本质。《意见》(2014)重点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强调发挥各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并特别提及体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以此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新时代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来说,体育育人价值既涵盖发展青少年身体的“育体”价值,也涉及培育青少年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育德”功能[9]。同时强调在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不同情境中,培育与提升学生的多元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应始终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体育育人的功能体现,突出对学生的体育情感共鸣、体育品格塑造、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爱国精神的培育[12],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案例渗透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精神风貌、为国顽强拼搏的意志,包括“中国女排精神”“刘翔奥运精神”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体育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爱国、奋进与拼搏的精神情怀。可见,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而培育新时代体育教学观则是更好实现体育育人价值回归的本质诉求。

2.1.2 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转变与形成的内在驱动力。《意见》(2014)明确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度认同并提倡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从学校体育发展来看,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理念就是要突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激发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并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体育教学观的演化轨迹来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观是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下逐步形成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观念,且不同课改理念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观之间存在明显区别。也就是说,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下需要的体育教学观与之前已有的体育教学观既是一脉相承,但也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如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设、轻评估”“重学科、轻教育”“重体质、轻健康”“重技术、轻情意”等问题[2],是新时代体育教学中需要重新认识的观念问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下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既需要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引领与指导,更需要体育教学观的转变与培育。

2.1.3 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就是努力满足学生体育需求,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意见》(2014)中明确把“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作为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内容。就学校体育改革而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推进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身心健康水平,是衡量学校体育改革效果的评价标尺,也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2,12]。也就是说,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就是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但在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有更多获得感上仍然存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中,物质层面的获得感偏低主要体现在体质健康问题,如视力不良、肥胖率偏高等方面;学生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不足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学习兴趣问题,出现的普遍现象就是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浓,但对体育活动则非常感兴趣[2]。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现实需要,不能仅靠常规的体育教学惯性思维推进,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21],否则将无法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可见,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推进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变的现实需求。

2.2 现实问题

2.2.1 教学目标认知有待深入领悟精髓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实现学生健康促进与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也是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应有目标旨向[10]。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就是要重视树立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相统一的全面育人体育教学观[2]。但从实际来看,体育教师普遍对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认识不深,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认知不全,尤其缺乏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尚不能真正顺应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内涵[3,5],以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先天自带的德育功能优势走向边缘,弱化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价值目标。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实进程中,教师对新课改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本质显然未能真正的领悟其改革精髓,导致固化不前的认知或习惯性执行等“换汤不换药”的体育教学异化现象屡见不鲜,特别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发生变异,如体质健康通过率、中考体育对标化训练已成为当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常态化内容,严重忽略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22]。

2.2.2 教学内容选择需要紧密结合实际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10],避免出现片面体育本位和工具理性的超学科本位的体育教学设计。新时代下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培养与提升学生具备必备体育品质和关键运动能力,并在政策层面有了明确指示,且其落脚点主要在于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12]。因此,从教学内容选择来看,新时代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始终要立足于体育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并紧紧围绕新时代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17]。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未联系学生实际做到真正落地生效。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授内容长期坚持围绕“运动技术”开展教学的“学科中心主义”[2],存在内容碎片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厌恶体育课等现象普遍存在,无从谈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在体育教学意识上的集中关注,缺乏对体育课程意识及学科本质的深度把握[14],最终导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出现偏颇,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既未能真正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影响学生的不同能力,还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尤其脱离了学生通过体育课堂学习和课外锻炼累积而成的生活经验[10],淡化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以至于无法保证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5]。

2.2.3 教学方式设计亟需超越突破传统 新时代体育教学观应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教师、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提倡形成主体共生体育教学观[16]。但就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存在难以突破惯性传统教学方式,顺应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发展。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学习需求去设计教学,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浓和学练程度明显不足,难以保障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体育教学设计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尤其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所谓的“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教学方式普遍存在[2],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就是长期以来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讲解示范、学生被动模仿和练习的机械化教学方式,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出现上述种种现象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自身长期教学经验、自我惯习等因素影响。此外,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为主导,缺乏主动关注学生人格的多样性和情感的独特性[23],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师生对抗演示、生生对抗习练等方式的应用[14]。

2.3 成因机理

2.3.1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影响教师体育教学观念的重要外部因素[18]。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各级各类政策、文件等制度及其执行,以及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下的具体体育课堂教学、训练、竞赛等文化因素综合。(1)制度环境。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教师教育的制度过于形式缺乏不同层级教育部门深入细化的具体制度的实施与保障[4],同时偏离立足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11]。因此,只有在建立健全落实体育立德树人相关制度基础上,同时推进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松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教师体育教学认知引导与教学能力培养,才能促进体育教学观的逐步转向形成。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转向源于制度,重在治理。(2)文化环境。教学观是在特定的教学文化环境下孕育催生,并受到不同时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烙有一种特有文化的印记[19]。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程中,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的文化环境,既要打破“主流文化”的垄断“强权”,也要防止“非主流文化”的过度“浸入”。

2.3.2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影响教师体育教学观念的重要内部因素[18]。影响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内在因素主要涉及教学主体对新时期体育与课程教学的认知理解及其内化形成两个过程。(1)认知理解。对于体育教育而言,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关概念、内涵、意义、框架等的全面认知与正确理解,方能更好的实施,以至于促进体育教学观生成[5]。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精神理念的传达,过多的依赖自上至下的单向传输方式,以致每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多数的教师不是自觉自行的对新课标进行主动深度思考,而是惯性的被动等待,导致广大教师对新课标仅仅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而不关心“为什么至此”。因此,新时代体育与课程改革若仍然延续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单一输出方式,忽略教师自身对新课标、新理念等内容的研究与总结,将直接影响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转向。(2)内化生成。教学观是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总体看法与评价,它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下外在知识理念输入并被主体认知,进而通过“内化”形成为主体的一种信念。通常每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从政策层面都能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与认可,但往往都是仅处于意识层面的思维状态,很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付出行动来反复探索与验证[5],从而导致对新课改的内涵精髓仅处于意识层面的思维状态,难以实现体育教学观的转向。可见,在新时代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既要实现对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本质内涵认知的思维超越,更要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才能促进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转向。

3 应然之举: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的实践路径

3.1 制度松绑:适度行政主导与多方协同共治相兼顾

要保证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能够真正顺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向,必须重视制度完善和治理有效。(1)围绕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发展来制定政策制度,促进教师在发展中转变教学观念。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形成需要将新课标思想与新的体育教学观凝结为稳定、规范的体育教学制度,而不只是一种共识,但这种制度的落脚点更加倾向于教师的能力培养与发展,也不是纯粹的行政命令。尤其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层面,要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教师教育与培训,引导教师主动研习、适应和应用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政策精神的“实施、监测、评价”等制度框架,尤其重视激励工具和能力工具等政策工具的落实,并将此纳入到教师资格与职位认定的必要条件之列。但在制度制定之前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协商方式来了解一线教师的所想所求,保证政策制度的制定能够顺民意、服民心,真正让教师在制度执行中得到发展而愿意配合。(2)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通过委托或购买等方式,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市场的合作,促进体育教学观有效转变与形成。一是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培养或资格认证社会力量的作用,围绕新时代下学校体育改革的精神理念,对申请教师资格与职位认定进行阶梯式的对标培养与审核,更重要的是围绕新时期体育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定期对入职后的教师开展专业进修、在职培训等多元化教育引导与评价,真正实现学校联合社会促进新型体育教学观的形成;二是对于教学资源普遍不足的现象,应鼓励与支持通过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丰富师资聘用模式,实现社会精英专业人士输入式补充[24],这样既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也起到了对本校教师体育教学观转变直观性引导辐射作用;三是要立足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制定因地制宜的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制度,促进体教理念的转变与融合。

3.2 政策指导:教育引导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体育教学观的转向过程中,既要对政策执行者开展广泛而有效的教育引导,更要让政策执行者主动对政策的研究内化与及时反馈,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向上”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模式。(1)加强对广大政策执行者进行“自上而下”教育引导。在主体层面上,坚持以体育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分会及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其他社会社团机构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内容选择上,突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基本要素、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与分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并形成规范文本;在渠道选择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教育引导方法和方式,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对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本质内涵的认知与理解,保证体育育人价值实现能够有据可依、有规可循。(2)推进政策执行者主动对政策进行研究内化、质疑和反馈,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向上”相结合的多方研究互动闭环模式。要充分发挥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激励工具、能力工具等政策工具,以及“激励、约束、监测、评价”等机制的治理调节作用,促进政策执行者积极自主的研究最新课改政策文件,特别强调要围绕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是“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如何教”等内容,并对当前与过去的有关政策精神和核心理念进行细化研究与纵向比较,同时做到及时对政策进行质疑与反馈等,实现政策在颁布、执行到落实整个过程中形成始末相呼应的闭环互动。

3.3 行动进路:文化积淀与实践参与相贯穿

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观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环境积淀,更需要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反复验证、确认,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1)在文化环境积淀方面,主要立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从体育教学观形成的微观层面文化入手,重点围绕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运动健身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实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兼顾共融的构建。一方面要坚持以体育人为导向,以各类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育活动情境创设为重点[15],结合学校体育文化传统与特色,加强新时期主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推进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观形成的“主流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促进形成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体育教学观。(2)在实践参与环节,既需“意识”层面的实践参与,又要“行动”层面的实践参与。在“意识”层面上的实践参与,就是促使教学主体形成“我在学习”的主体自觉意识,而不是停留在“向他学习”的教学状态,从而促使主体对新课改下自我教学过程的反思评价及内化升级。在“行动”层面上的实践参与,一是在教学行为中实现观念理性化,即以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形式中对新思想、新理念的实践与验证;二是要鼓励建立并充分利用学校层面的“教、研、学”体育教学制度,以课程组或教研组为形式,通过体育案例教学与研究等方法,对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交流、分析、讨论,以致推进新时代体育教学观逐步生成。

4 结 语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建设的目标旨向。而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推进中,体育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落实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初衷,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与内涵入手,培育形成倡导立德树人的全面育人体育教学观、突出学科本质的强能重用体育教学观和强调以学定教的主体共生体育教学观,为实现高质量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对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推进落实体育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