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建设背景下的新体育科建设理念与路径

2022-11-22漆昌柱郭正茂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新学科人才

漆昌柱,郭正茂,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的殷切期望[1],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2018年,中共中央发文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2019 年4 月,教育部联合12 部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特别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领推动‘四新’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同年6月,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作为一项战略部署,国家试图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四新’建设总目标”[3]。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中国高等体育教育也将进入改革深水区[4]。体育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四新”建设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按照“四新”建设理念建设好新体育科,才能更好地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时代高水平体育人才。

1 “四新”建设引领新体育科建设

新体育科是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对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类专业建设的总称。新体育科建设既包涵体育类专业建设,也包涵体育学科建设。“四新”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四新”建设将引领新体育科建设的理念和路径,对新体育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1 “四新”建设的理念和内容

“四新”建设启动以来,业已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设理念和路径。“四新”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手段,旨在为全面推进工业强国、农业强国、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成果。

新工科建设以“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为内涵,既包含对传统工科的升级和改造,也包含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应用[5]。新医科建设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全面实现从“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 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系统转变[6]。新医科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旨在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新农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7-8]。新文科建设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在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提高文科专业整体教育质量[9-10]。新文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旨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全面建设和创新。

“四新”建设的提出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展影响长远,尤其对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宏观层面,实施“四新”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9],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微观层面,实施“四新”建设不仅契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可以培养大量“新型人才”,同时也能优化高校学科结构,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四新”建设将大范围改变传统学科构成,突出人才培养的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理念,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同步的思路,这也是新体育科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

1.2 “四新”建设对新体育科建设的启示

“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11]。“四新”建设目标、发展模式、质量标准对我国体育类专业建设和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新”建设目标引领新体育科建设目标。突出学科特色、发展学科优势、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是高校学科优化的重要举措。“四新”建设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和新内容。新体育科应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深入分析传统体育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特点,创新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体育科知识体系,以服务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为目标,深入解析中国体育现象、解决中国体育问题、指导中国体育实践。

“四新”建设模式引领新体育科建设模式。学科交叉融合是“四新”建设的基本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周期与科技进步发展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推进“四新”建设。“四新”建设通过探索以人为本、跨界融合的现代化学科发展新模式,培养具有扎实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人才。新体育科建设应以“四新”建设模式为导向,打破传统体育学科壁垒,增设“体育+”“+体育”“体育X”等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

“四新”建设质量标准引领新体育科建设质量标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四新”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以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的改革,打造“四新”建设的质量标准。新体育科建设也应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打造“体育金课”,着力提高新体育科建设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体育科质量新标准。

2 基于“四新”建设的新体育科特点

2.1 新体育科是一个学科专业群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实践活动领域,受到不同科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包含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学科专业体系。德国著名体育学者HERBERT HAAG 在《Sports Science in Germany》一书中最早提出以学科组群的方式构建体育科学体系的思想,并将体育科学体系分为医学与自然科学群,行为、社会和教育群,政治、法律、经济和管理群,信息、哲学、历史和比较群等4 个基础群组[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也秉持体育学科群的观点对体育学科进行了分类[13]。

新体育科是以身体活动或运动为对象、包含多个子学科专业的学科专业群。新体育科的各子学科以身体活动或运动为共同研究对象;不同子学科以这一共同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为其具体的研究对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也从属于各自母学科。同时,新体育科也是人才培养的各专业类构成的专业群。目前,体育学科专业虽然在国家相关统计中仍被划归为文科,但新体育科建设应突破这一传统,突出学科专业群的特点,突显体育学科专业的交叉学科性质。

2.2 新体育科是多学科的交叉汇聚

新体育科是以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基础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也不例外。这一特征也决定了新体育科是不同学科的交叉汇聚。同时,体育运动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需要不同学科研究视角的嵌入,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体育运动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体育学虽然在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是作为一级学科列出,但事实上体育学是由不同子学科交叉汇聚构成的学科群,或者说具有学科群的属性[14]。

新体育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专业,以跨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等不同形式,衍生出“体育+”“+体育”“体育X”等众多学科专业和新兴研究领域,如体育经济学、老年体育学、运动风险管理等交叉学科专业;在这些交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延伸出体育政治经济学、体育文化社会学、体育教育管理学等综合研究领域[15],促成了多学科协同攻克解决体育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3 新体育科是不同学科的融合创新

新体育科是多学科的交叉汇聚,但不等同于不同学科在体育运动实践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创新。如果没有多学科的融合创新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在体育领域的“物理反应”,就不能形成独特的体育学学科体系,也难于形成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体育专业体系。这不仅是过去体育学科专业建设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新体育科建设中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从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来看,体育科既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又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而融合创新则成为这些新兴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创新为解决体育实践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和方法,而多学科协同攻关解决体育实践问题又会促进新体育科的发展。

2.4 新体育科反映体育实践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

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的科技创新,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新体育科的建设在内容上要反映新时代新阶段的特征和要求,明确新体育科建设的本质内容,即新体育科要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创新应用,要反映先进的体育文化对波澜壮阔的体育事业实践的生动诠释。这不仅是新体育科在内容上的本质特征,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新体育科建设的成效要体现在以现代科学技术助力全民健身、繁荣体育产业、提高竞技水平上,更好服务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新体育科建设的成效要体现在以先进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诠释中国体育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 基于“四新”建设的新体育科建设理念

3.1 坚持交叉融合、入流彰特、实践驱动

新体育科建设要坚持交叉融合。深度交叉融合是“四新”建设的基本思想[16],也是新体育科建设应坚持的重要理念。新体育科建设不仅要强调交叉,更要注重融合创新,从而形成自成体系的知识系统,支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新体育科建设要坚持入流彰特。高质量建设体育科,体现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就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中要处理好“本色”与“特色”的关系,既要遵循主流学科的基本范式,又要影显出体育学科专业自身的特点[14]。

新体育科建设要坚持实践驱动。新体育科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实践性,以立德树人的成效和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能力检验新体育科的建设成效。

3.2 坚持服务于人民对健康长寿的希望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需要体育参与,新体育科建设成效需要落实到促进人民健康的伟大实践中。新体育科建设要坚持服务于人民对健康长寿的需要,这是新时代新体育科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所在。首先,体育的健身与健心价值是助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体育的健身与健心价值是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挖掘身体潜能,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身心健康为最终目的[17]。其次,体育的文化教育价值是助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三,“体医融合”是助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3.3 坚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主旨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体育发展内蕴于人民美好生活中,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新体育科建设要坚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由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价值上的契合性以及目标上的统一性共同决定的[18]。

3.4 坚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建设经济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任务[19],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四新”建设的重要理念。《“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5 万亿元,增加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要超过2.8 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 万人;强调要强化要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新体育科建设要主动对接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积级响应国家“支持高等院校、知名体育企业等发挥主体作用,建设10 所集产、学、研、体、创、用于一体的高水平体育产业学院”等一系列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3.5 坚持更好彰显体育的积极价值和社会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繁荣、振奋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稳定、增进对外交往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体育科建设要坚持更好彰显体育的教育、文化、外交等积极价值和社会功能。

体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立德树人的特殊价值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新体育科建设应充分研究和发掘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振奋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协调人际关系[17]。体育是人类进步的结果、文明的象征,体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体育对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公德、提高人民文明程度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20]。

体育的外交功能也在不断深化,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开始,到中美跨国组合参加2021年休斯敦世乒赛再续“前缘”,体育成为促进国家间交往的重要手段。国家间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创造学习、交流的环境条件,促进文化交流、协调国际关系。体育对维护世界和平、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1-22]。

4 基于“四新”建设的新体育科建设路径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遵循高等教育的功能以及新体育科的性质和建设理念,系统构建基于“四新”建设的新体育科,创新体育学科专业群,建设好体育文科、体育理科、体育工科、体育健康科和体育技术科。

4.1 体育文科建设的路径

体育文科建设应充分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既具有体育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既能讲好体育故事又能传播好体育声音,既能适应国际竞争又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领导型人才、传播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是牢牢把握体育文科教育价值导向、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23],体育文科育人要用好课程思政,将价值引领融入体育知识传授和体育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体育文科人才培养要聚焦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高地,培育“体育+法学”“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复合型应用人才;加大体育外事人才培养,完善体育外事人才的全链条培育机制。

“新文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西拉姆学院提出,他们所阐释的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体育文科建设也应强调跨学科专业的大类人才培养,既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体育文科人才的新要求,也要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体育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体育人文精神。体育文科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培养体育创新性发展中的研究人才、传播人才,也要培养创造性转化当中的文创人才、文旅人才。此外,体育文科建设还要大力加强体育智库建设,积极构建中国体育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

4.2 体育理科建设的路径

高等学校理科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体育理科建设要在突出应用性的同时,不断强化其基础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体育理科的学术研究要以“四新”建设为契机,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积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注重“体育+理科”间的交叉渗透,加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传统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体育理科建设也要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最新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积极开辟运动基因学、运动神经科学、运动与脑科学、兴奋剂检测等新领域、新方向,注重交叉融合创新,适应培养创新型体育理科人才的需要。体育理科要坚持“科教融合”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体育理科复合性人才。促进科教融合、提高育人质量是国家赋予现代大学的神圣使命,体育理科建设要坚持发挥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强调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科研探究倾向。

4.3 体育工科建设的路径

体育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直都是体育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大力实施,体育工科建设已成为体育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体育工科建设要以“国家双创”战略为指引,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突出现代体育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特征、聚集国家发展和体育领域关键技术的新型体育工科人才。体育工科人才培养要聚焦体育行业动态,细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标准,尤其注重新兴业态,如“互联网+体育”“区块链+体育”等;要突出体育综合素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交叉融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探索“体育+科技”“体育+健康”“体育+休闲”等创新创业教育。

体育工科建设要抓住国家新工科建设契机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在高起点上建设体育工科。要积极设置和发展体育工科专业,主动服务体育产业发展需求,走产学研合作的体育工科建设模式。体育工科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对象和具有前沿性的教育内容,加强与体育企业和体育产业研究院的交流协作。

4.4 体育健康科建设的路径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新体育科建设要充分体现“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建设好体育健康科。

体育健康科建设要强化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科学研究方面,深入探讨运动促进健康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开发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不仅要研究运动如何促进身体健康,也要研究运动如何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不仅要探讨运动如何促进健康,也要探讨运动怎样促进健康。体育健康科建设还要服务于体育健康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三类创新型人才:一是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具备运动促进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师;二是服务于社区大众健身指导的运动健康指导师;三是服务于慢病运动干预和健康老龄化的运动处方师。

体育健康科建设要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强体医融合和体卫整合[24],培养体医卫结合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体育健康科建设要加强“体医融合”的理论探讨,挖掘体育与医疗卫生系统的融合、协同机制[25],加大运动促进健康技术方法与中医药防治运动伤病制剂的研发力度,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体医融合”模式。此外,还要加强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好服务于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代的老年慢性疾病的运动干预需要,加强医疗保健—健康—体质健康之间的融合[26]。

4.5 体育技术科建设的路径

“术科”即运动技术课程,是体育专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根本。“术科”教学是实现体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7]。体育技术科的人才培养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其核心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体育技术科是体育学科专业的根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历来十分重视体育技术科建设。但“四新”建设引领下的体育技术科建设要在继承中创新,从体育技术科的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实现创新。新体育技术科不仅包括传统的技能学习(运动学习),还要强化技能的高质量展现(竞赛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深度应用[28]。体育技术科建设也应突出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要将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渗透和融入到体育技术科的建设中去,拓展运动学习与竞赛学习的形态。以信息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体育教育的精准反馈、个性化指导、虚实交互、全向互动[29];以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训练,全面提升体育运动训练效率,强化运动员运动实践能力[30];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赋能运动竞赛环境,为体育技术科的竞赛学习提供虚拟与现实的载体,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增加了人与人、人与运动竞赛环境的距离,但同时也为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深度融入体育技术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未来,体育技术科的建设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体育技术的学习革命。

5 结 语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四新”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育学科专业建设要抓住国家“四新”建设的时代机遇,以“四新”建设引领新体育科建设,实现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质量革命”。新体育科建设要坚持交叉融合、入流彰特、实践驱动的理念,坚持服务于人民对健康长寿的希望,坚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更好彰显体育的积极价值和社会功能;突破将体育归类为文科的传统,创造性建设包含体育文科、体育理科、体育工科、体育健康科和体育技术科等的新体育科,推动“文—理—工—医—术”的深度融合、革命性创新,实现我国体育学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专门人才,更好服务于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四新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超学科”来啦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毛遂自荐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