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荃优967在宁化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2-11-22邱剑华

福建稻麦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分蘖力水层纹枯病

邱剑华

(福建省宁化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宁化 365406)

宁化县位于北纬 25°58′~ 26°40′、东经116°22′~ 117°02′,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南接长汀县,北界建宁县,总面积2 407.19 km2,全县耕地总面积28 236 hm2。宁化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高于10℃(含10℃)的活动积温为5 243.7℃,年平均降雨量1 700~1 800㎜,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荃优967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荆楚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荆州市瑞丰农业高科技研究所用不育系“荃9311A”和恢复系“R967”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新品种,201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审稻2019024),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引种备案(闽引种[2020]第1号)。2019年荃优967被引进到宁化县济村乡武层村、水茜镇下洋村作烟后稻品种展示示范,表现株型紧凑,叶片挺直,剑叶偏大,分蘖力较强,耐肥抗倒伏,中抗稻瘟病,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现将荃优967在宁化县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小结如下。

1 产量表现

荃优967于2019年在宁化县济村乡武层村作烟后稻品种展示示范种植0.2 hm2,经实割测产,每667m2产量721.0 kg,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6.9%;在水茜镇下洋村展示示范种植0.2 hm2,经实割测产,每667m2产量710.5 kg,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5.4%。2个点每667m2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6.15%。试种结果表明,荃优967在宁化县作烟后稻种植具有高产稳产潜力,适合中上肥力田块栽培。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荃优967在宁化县作烟后稻种植,表现株型紧凑,生长势较旺,叶色绿,剑叶偏大、直立,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耐肥抗倒伏,中抗稻瘟病,穗层整齐,大穗型,谷粒长形,稃尖无色,少量短顶芒,产量高等性状特点。每667m2有效穗数14.84万,株高115 cm,穗长27 cm,每穗粒数213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8.1 g。

2.2 生育期

2019年荃优967在宁化县作烟后稻示范种植,济村乡武层村6月11日播种,秧龄25 d,7月5日大田移栽,10月26日成熟,全生育期137 d;水茜镇下洋村6月8日播种,秧龄25 d,7月2日大田移栽,10月21日成熟,全生育期135 d。

2.3 抗逆性

荃优967在宁化县济村乡武层村示范种植过程中未发现叶稻瘟、穗颈瘟和稻曲病,纹枯病轻微发生;在宁化县水茜镇下洋村种植,叶稻瘟、穗颈瘟中度发生、纹枯病轻度发生。

2.4 稻米品质

荃优967米质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1%,整精米率66.8%,垩白粒率12%,垩白度3.0%,直链淀粉含量14.3%,胶稠度90 mm,碱消值6.3级,透明度1级,长宽比3.2,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 2 级[1]。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播前种子处理和催芽

种子处理针对性强、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在药效期内可发挥“药等病虫”作用,不仅促进防治关口前移、减少农药用量,还可以培育壮苗,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在种子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 d,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消毒8~12 h,后改用清水浸种12 h,滤干水分后放阴凉通风处催芽,待种子露白后播种,一般每667m2用干种量2 kg。

3.2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俗话说“秧好半年稻,苗壮产量高”,育好秧苗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秧地选用向阳、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水较为方便的稻田,播种时应稀播匀播。当秧苗长到1叶1心至2叶1心时,每667m2施尿素4 kg作“断乳肥”、用15%可湿性粉剂多效唑70 g加水100 kg喷施,培育多蘖壮秧;移栽前4~6 d每667m2施尿素4 kg作为“送嫁肥”,同时可以喷施三环唑、阿维菌素等作“送药肥”,做到秧苗带药带肥移植。

3.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荃优967分蘖力较强,当秧苗分蘖2~3个时进行移栽。秧龄一般掌握在25 d左右,最长不超过30 d。栽插密度要根据品种分蘖力和稻田肥力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块栽插规格掌握在23 cm×20 cm,肥力较差的田块栽插规格掌握在20 cm×20 cm,要求丛插2粒谷秧,每667m2插足7万~8万基本苗,促进早分蘖和多分蘖,确保基本苗数和有效分蘖。栽插应浅插,深度掌握在2 cm左右。

3.4 合理施肥

施肥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施好穗粒肥”的原则。耙田时每667m2施水稻配方肥(N-P2O5-K20=12-5-8)25 kg作为基肥;移植后5~7 d追施分蘖肥,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0=15-15-15)25 kg;穗肥每667m2施硫酸铵6 kg或磷酸二铵4~5 kg。追肥前灌水层3~5 cm,堵好上下水口,均匀撒施,4~5 d后再转为正常管理。遇阴雨连绵天,生长过旺的稻田可不追施穗肥。

3.5 科学水管

科学水管是控制病虫害和影响产量的直接因素。原则上采用“浅水插秧、寸水返苗、薄水促蘖”的原则。水稻插秧后,田间应保持3.3 cm左右的水层,以促进新根迅速返青;秧苗分蘖期保持浅水灌溉, 保持1.5~3.3 cm水层最为适宜;孕穗期应保持3.3~6.5 cm水层,确保穗大粒多,不能干旱缺水,缺水则增加颖花败育和空瘪粒;抽穗期间稻田水层应保持1.5~3.3 cm水层,若此时田中无水受旱,则花粉和柱头容易受旱干枯,不能受粉;灌浆期应进行间歇灌溉,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水分管理,确保稻田湿润状态,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提高根系的活力。

3.6 化学除草

根据田间的杂草群落选择适宜的除草剂或除草配方,提高灭草效果,降低灭草成本,促进水稻生长。第1次化学除草是播种后1~2 d,每667m2用30%的直播宁可湿粉80 g加水50 kg均匀喷洒湿润,防治单、双子叶杂草;第2次化学除草于大田插秧后7~10 d,结合追肥,每667m2用53%抛秧星(双超)可湿性粉剂拌肥料或细沙10~15 kg撒施,施药时要保持田间有水,并保水5~7 d。化学除草后,田间仍有少量大龄杂草可人工拔除。人工除草要在7月末前进行,以免影响水稻幼穗分化。另外要在中后期割除池埂及水渠上的杂草。

3.7 防治病虫害

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政策,结合当地植保部门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发生时期进行合理和科学的有效防治,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损失。苗期主要防治矮缩病、立枯病、叶蝉等,大田主要防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2],抽穗期主要防治穗颈瘟和稻曲病等。每667m2有稻飞虱280~830头/百丛时达到防治指标,可选用80%噻虫吡蚜酮20 mL加水30 kg喷雾防治稻飞虱;凡株枯鞘率达5%或掌握在大量枯鞘出现时,每667m2可选用30%氰戊·辛硫磷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11%氯氰·三唑磷乳油等药剂加水60 kg喷雾防治二化螟;每667m2可选用5%阿维菌素50 mL药剂加水60 kg喷雾防治卷叶螟;每667m2可选用30%已唑醇30 mL加水40 kg喷雾防治纹枯病;每667m2可选用75%三环唑40 g加水40 kg喷雾防治穗颈瘟;每667m2可选用50%氟环唑15 g加水40 kg喷雾防治稻曲病,破口期前7~8 d喷药1次,如遇不良气候在破口抽穗期再喷第2次。

3.8 适时收割

水稻适时收获是保证稻谷产量、稻米品种、提高整精米率的重要措施。荃优967后期转色好,成熟时间比较一致,在谷粒完熟率达90%以上时(九黄十收)就可以收割,避免鸟、兽、鼠为害及过熟落粒和倒伏造成损失。收割后稻谷选择晴天晾晒,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可进行人工烘干。

猜你喜欢

分蘖力水层纹枯病
覆膜穴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力糜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马唐种子萌发及幼苗建成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018年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总结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2018年巢湖市优质水稻品种展示示范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探析
巴拉素煤矿井筒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015年太湖县杂交中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昌黎海湾扇贝养殖区龙须菜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