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汾河新绛县段为例

2022-11-22王佳丽

广东蚕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观光农业滨水生态农业

王佳丽

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汾河新绛县段为例

王佳丽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文章以汾河新绛县段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为研究对象,利用场地独特的滨水河道性质,结合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及观光农业等理论基础进行景观设计,提出了生态优化、参与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总结出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设计思路。

农业观光;湿地;滨水型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性景观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又承受着城市高强度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自然、田园的风景。人们需求的改变,使得城郊生活体验、农业观光风景逐步产生并映入大众视线,农业型景观风景区也应运而生。农业观光园是具有“农景合一”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其通过新颖的现代农业特色展示农业风貌,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滨水型农业观光园不仅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功能,还兼顾生态功能、休闲观光、体验娱乐等景观功能。笔者通过对滨水型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设计进行研究,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生态农业观光园。

1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研究背景

由于城市面积不断地扩张,农田面积逐渐减少[1]。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方向也随着社会需要发生改变。随着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成为机械化农业,人们越来越追求无污染、无公害的健康绿色食品,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追求环境美化、生态优化,故观光旅游型综合性农业逐渐得到发展。

在城市扩张对有限土地资源挤压背景下,建设以发展综合农业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个不错的选择。合理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园,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吸引游客观光,从而推动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农业观光园发展经验不足,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及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光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和现代化水平。

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挖掘现有农业的生产性景观的潜力,以农业为切入点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以提升农业生产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2 研究意义

在中国农业发展背景下,观光农业逐渐兴起,这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城市生活多元化的发展,让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在闲暇时间进行观光旅游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城市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园的基本设施已经不满足于人们的需要,人们追求回归田园生活,追求回归自然,成为城郊的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动力。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既可以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拉近城市与农业的景观差距,同时带动各类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相关地区的经济效益。

3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和建设的视角

在我国,观光农业整体构建模式及开发质量都不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科技示范观光园区及综合农业观光园,大多出现在城市郊区。

我国观光农业,在2008年发布的《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中引入到农业公园这一理念之中,体现出农业公园具有生产及观光的特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学者对农业观光园进行研究,沈泽江等对其概念及建设体系进行评价分析[2]。文涵对农业公园的相关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不同的国家对待农业园的建设的建议[3]。

慢慢地人们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观光农业在服务质量和配套设施等方面都面对着愈发多元化增添大量的休闲娱乐、农事体验活动。部分学者对这些城市问题做出分析,如SHARPLY认为农业观光园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4]。

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时间较短,构建模式体系等还不完善。针对人们对体验农业和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国家和一些企业也逐步重视起农业观光产业,增加投入力度。观光农业的研究可以通过对其功能的分区,设施的构建及农业体验活动的设计,探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5]。

4 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念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是旅游业的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型农业,其是集生产、观赏、体验、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多功能产业。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农业资源为主,以旅游观光等各类景观形成进行表现,其既具有一般农业园的基本属性特征,又具有体验娱乐、观光旅游的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是以农业园为基础进行功能空间布局设计,融入游览观赏、科普教育、娱乐体验、加工销售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型园区,既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又吸引游客及周边居民进行观光体验。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河道-农业”共生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及农业的产业升级发展,具备休闲功能、生态功能及生产功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利用滨水生态农业解决生态湿地等问题,满足生态功能;利用农业生产满足休闲观光、生产功能。

总体来说,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生态效应、观光旅游、体验特色为一体的新型业态。其景观特色在于依托于农业资源,以农业资源为主,将生态自然资源与人工资源相融合,打造出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特色的田园风情的旅游环境,该观光园更加注重游客的体验性和休闲性。

5 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优化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林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园区内各类废弃物及污水的科学处理等方面,进行生态优化及减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例如在景观设施中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通过生物再生技术对废水的排放等进行过滤再利用;注重以人为本,尽量不产生噪声等污染。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农业体验综合性、景观综合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化。

5.2 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观光农业园区中让游客自由参与体验。观光农业园区内可以设置各类体验活动,比如让游客进行果树采摘、喂鱼垂钓、蔬菜种植等体验型活动,丰富游客的观光体验内容,提高农业观光园的综合性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游客还可以参加一些农事体验项目,比如播种、耕种、除草等农作活动,体验农民的劳作及农业活动的乐趣,加深对农业的深刻认识。

5.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技术相结合,以现代生态农业景观设计、园区景观设施建设及开展观光旅游等方面带来更多更持久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快速发展所遗留的环境问题,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外来游客的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农民、游客、当地居民以及政府都共同受益,促进了当地可持续发展。

6 案例实践——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分析

6.1 区位分析

园区位置位于新绛县汾河大桥东面,面积约14 819 m2。汾河下游新绛县段由北向南延伸,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段,也是当地居民活动的重要区域,旱涝等自然灾害变化较为复杂,生态结构主要是以山脉和水系构成,以山、林、江、田等为要素。新绛县为山西省重要的交通中转枢纽,由各类“城镇群”所组成。国道及铁路,将新绛县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

6.2 规划思路

将汾河新绛县段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定位设置为“河道-农业”共生发展,利用滨水生态农业解决生态湿地等问题,满足生态功能;利用农业生产满足休闲观光、生产功能。以农田景观产业为吸引核心,围绕现代农业,农业体验与农耕文化为主线。景观设计以“滨水生态农业”为设计构思主题;集生产、生态及休闲功能为一体,打造出有氧休闲、文化参观旅游、生态农业示范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观光园。因地制宜,打造风景优美“农田景观”,以及野趣自然的滨水之地的景观。未来,将其打造成为人们度假天堂、浪漫庄园。

6.3 规划理念

休闲理念-主要研究城市居民对于生态农业休闲的需求特征,本规划区能提供的特有的旅游休闲、商业休闲、文化休闲、滨水活动休闲等。

生态理念-规划注重自然生态的修复与完善,规划区将成为开放的绿色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环境四季变化与功能的季节关系、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

文化理念-新绛县农业文化悠久,既体现当地独特的历史农业特征,也要体现农耕文化的记忆性。

科技理念-先进的农业污水处理技术、农业生态种植技术等将规划区内的农田、水系建成有生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成为承载人们休闲活动的生态背景。

教育理念—本地区将成为寻找农耕文化之所,是学习生态农业、感受农业发展进程之地。对现代青年人普及农业文化及植物文化。

6.4 规划产业模式

(1)方案以生态循环系统为理论基础,形成具备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休闲功能的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功能体系,探索“农业-自然”共生发展新模式,将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整体定位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新绛县生态绿洲,是区别于“城市公园”的“1+3”产业系统下的新绛县后花园。

第一产业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结合第三产业,延伸第一产业链,提高第一产业的经济产值,带给游客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农田景观体验。第一产业为第三产业提供了生态基础,第三产业又保护和提升了第一产业。

(2)新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变,制定整体发展策略和两条实现道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为全新的产业;制定“1+3”的产业发展策略。走有机农业之路提升产业,走休闲产业之路做好三产。

6.5 规划策略

(1)生态要素-水。①汾河水质净化。通过生态岛湿地的形态净化基地河道用于农田水灌溉及其他用水。同时,农田种植所产生的污水也可通过天然的湿地及生态岛进行过滤排入汾河水系,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循环的水系统。既有利于防洪,又能营造出农田景观。②有效增强河堤防洪效果。同时增强滨水景观设计,打造丰富滨水空间,通过亲水平台、绿道、凉亭等的设计增加滨水空间活力。

(2)生态要素-林。①重视田埂、沟渠路林边界、地角、田边管护和植被缓冲带建设。防护林带由原来的雪松防护,加入白蜡,大叶黄杨等进行防护加固;滨河防护带由原来的法国梧桐,加入翠柳、新疆杨及水生植物加固防洪;农田防护带由原有的农田加入云杉等防护树种,防止水土流失;道路防护带由原来的法国梧桐加入新疆杨以及灌木丛进行阻挡,隔离外界干扰。

(3)生态要素-田。①针对场地东区农田密集区,打造农田示范区。通过农田整理,将东部农田连接成片,规模化生产;②利用乔灌木缝补农田和其他斑缝,构建生态廊道,乔灌木基地为圆形斑块模式。

7 结语

文章通过对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进行研究,并以汾河新绛县段滨水型生态农业观光景观设计为例,得出如下结果:(1)突出滨水型农业观光园以农业体验为主,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为辅,集观赏、体验于一体的可持续农业观光园的目标定位。(2)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根据场地的现状环境,利用乡土植物进行设计合理的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生境环境。(3)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园区滨水的特色,提出一套生态水循环的模式,有效利用场地优势进行设计。

[1]陈慈,陈俊红,龚晶,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特征、类型与作用[J].农业经济,2018(1):3-5.

[2]沈泽江,杨秋生,孙跃明.村庄资源与创新项目:中国农业公园[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文涵.国家农业公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22):6-9.

[4]SHARPL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 (3):233-244.

[5]钟俊.新乡村主义视域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建设探讨——以云南省开远市小坝心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12):7193-7194,7197.

[6]张锡娟,秦华.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161-164.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Taking Xinjiang Section of the Fenhe River as An Example

Wang Jiali

(Hengxing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Taking the waterfront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in Xinjiang section of Fenhe Ri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unique waterfront River nature of the sit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landscape design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ecology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landscape design ideas of waterfront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Wetlands; Waterfront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ductive Landscape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09

TU986

A

2095-1205(2022)03-28-03

王佳丽(1995- ),女,汉族,山西新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观光农业滨水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改进措施
金融支持县域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