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好孕期母猪的繁殖管理工作

2022-11-21周国权黄承俊

猪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情猪场B超

周国权,黄承俊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生猪养殖是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行业。因其多胎性和较高的市场供销率,养殖多以可繁殖母猪为主。而我国大多数在养猪品种的窝产仔数可达10头以上,加上同期断奶发情技术的应用,母猪的繁殖调控多表现在管理上,少有涉及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方面。因此养殖者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视,多以提高猪窝产活仔数作为生产的重点。虽然相关学者在如何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孕期母猪的繁殖管理作为该部分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却少有人专门探讨。因孕期母猪肩负繁殖效益和生产性能两个方面的重任,养殖者能否在生产中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阶段繁殖管理的好坏。为辅助相关养殖者进一步做好母猪的繁殖管理工作,本文从胎次、季节、妊娠检查和日常管理4个关键方面对孕期母猪的繁殖管理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 孕期母猪的胎次管理

据相关资料表明,母猪的各胎次窝产总仔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关系。不同胎次的猪窝产总仔数差异较大,大致在第5、6胎时达到高峰,第7胎时开始下降,第1、2、8、9胎与其他胎次间差异呈显著的趋势。另外有第7胎的平均猪窝产仔数和猪窝均正常仔数均不如第5、6胎的表现。因此,综合而言大致为3~6胎的母猪繁殖性能较好,对整个生产场最有利。但实际生产中人们不可能只饲养这一阶段的母猪,结合经济效益和管理条件,养殖中母猪群较为适宜的各胎次母猪占比:3~6胎母猪占比保持在60%左右;1、2胎母猪占比保持在30%~35%;7胎及其以上母猪占比保持在5%~10%。

此外,不同胎次的孕期母猪营养需求不尽相同,在饲喂时应多加注意。头胎孕期母猪要比经产孕期母猪饲喂更高水平的粗蛋白和赖氨酸;要确保各胎次孕期母猪钙、磷的供给,以防腿部疾病;同时要确保维生素的供应充足,以满足孕期母猪繁殖和免疫上的需求。

2 孕期母猪的季节管理

主要是控制猪舍温度方面,特别是夏季高温的应激反应,该因素能显著影响孕期母猪的受胎率和分娩率。为保障整个生产场的繁殖效益,人们多以计划性生产来做好孕期母猪的季节管理工作。对于应用超数排卵和同期发情技术的规模化猪场,可实行大致每年4到5月份配种—8到9月份产仔—9到l0月份配种的春夏产仔循环模式,但同时需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或可使孕期母猪大致处于繁殖成活率较高的季节。尽管如此,养殖者仍需做好相应的防暑防寒工作,以防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于没有应用同期发情技术的猪场,一方面需积极做好防暑防寒工作,另一方面需合理安排每一批次母猪的断奶时间,尽量使孕期母猪都处于繁殖成活率较高季节。当然大多数生产场都会对不同季节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统计,养殖者可依据各自不同情况合理设计孕期母猪的繁殖方案,进而做好不同季节的管理工作。

3 妊娠检查

由于人工授精技术和输精时间的限制,以及一些疾病、应激反应、公猪精液质量不合格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个别母猪空怀或流产的现象。这不仅会给养殖者带来一定的损失,还会对生产计划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生产中对孕期母猪进行妊娠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3.1 超声波诊断

主要针对配种后22~45 d的孕期母猪。目前生产中多用带有直肠探头或体外探头的B型超声波仪(B超)来检查母猪的妊娠情况,有直肠内探测和脐后5 cm处探测2种方式。该方法由Inaba等人首次引入,其结果显示B超对配种22 d后孕期母猪妊娠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至此,B超开始被猪场大规模的应用,直至今日的专业化。当前国内主要用B超对配种22 d后的孕期母猪进行早期妊娠诊断,配种后18 d可首次检测到孕囊,22 d后的准确率可达100%,28 d后可100%探测出孕囊。当然B超技术的应用与技术人员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用B超进行妊娠诊断时,必须检测到未孕的子宫角方能断定为空怀,否则易误诊。

3.2 返情检查

个别母猪配种后未孕的2个发情期为18~24 d和38~44 d,养殖者需对这两个时期的母猪进行人工查情,如果未出现发情症状,一般认为已经怀孕。不过由于母猪具延迟发情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也需对配种后非情期的孕期母猪进行留意观察。据统计在一些地区有84.6%的猪场,其母猪延迟发情(7 d及以上才发情)比率超过了10%。这就要求人们在返情检查时更加认真仔细,以防漏检。一般第2情期后母猪再出现发情现象,都可认为是不正常的,需及时进行治疗。

有的母猪发情表现很不明显,在查情时很容易错过第1情期。据报道有些猪场母猪发情时黏液明显减少的比率高达58.4%,且该类猪场在调查中占比超过了10%,这就提醒人们在生产中最好结合超声波技术进行综合诊断,争取早发现早配种,达到提高母猪繁殖效益的目的。对于没有超声波诊断仪的猪场,养殖者可增设第3情期(60~66 d)查情。而对于那些极个别的能够完美躲过各种检查手段的空怀母猪,可根据养殖场的情况予以治疗或淘汰。

4 孕期母猪的日常管理

这是保障孕期母猪繁殖能力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一个品种自育成起,除生殖技术外,极少有其他方法能突破基因层面对该品种母畜繁殖能力极限的限制,且外界的不利因素能显著影响到母畜的生殖生理。因此在生产中做好孕期母猪的日常管理,优化其生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饲养管理和相关的环境控制,做到科学化、专业化方能最大程度保障整个生产场的繁殖效益。

4.1 饲养管理

一般母猪每次发情所排出的卵子中,只有65%~70%能够受精并正常发育,其余卵子则会因种种原因而未受精或受精后发生凋亡。该原因中很大部分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间接导致的卵子或合子所处生殖内环境不达标造成的。例如孕期母猪过肥时则血浆孕酮会下降,进而会降低胚胎的成活率。过瘦时则营养不足,会影响胎儿的后期发育。虽然在配种前,人们都会将母猪膘情调整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以提高受孕率。但孕期母猪的营养是会随着胎儿的发育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差异较大,生产中同时做好膘情和营养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人们多加注意。

4.1.1 配种后7 d内

该阶段日喂量应低于配种前日喂量的一半或更少,有时甚至不喂。一是因为此时的孕期母猪食欲下降,进食量少;二是因为机体对胚胎着床的维护,大量的进食会降低胚胎的着床率。

4.1.2 配种后7~60 d

这一时期是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母猪在这一阶段需要的营养不多。一般日粮粗蛋白不超过14%,日喂量1.5~2.2 kg。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通常衔接配种前的模式,前期与配种前相似,但后期饲喂量需依膘情相应地增加或减少,以防止过肥或过瘦。

4.1.3 配种后60~90 d

此时胎儿开始缓慢生长,也是孕期母猪乳腺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养殖者在这一阶段既要保证胎儿生长所需的营养,又要避免孕期母猪因为营养过剩而导致乳腺发育不良。为此,实际生产中可继续饲喂孕期母猪的低能量低蛋白日粮,但日喂量要有所增加,达到1.8~2.3 kg。此时也是一个过渡期,如果前一阶段采用1 d喂1次的模式,那么这一阶段最好采用1 d喂两次的模式,以减少妊娠后期孕期母猪采食上的应激反应。

4.1.4 配种后90~110 d

这一时期是胎儿快速生长的阶段,孕期母猪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胎儿的生长和自身营养的需求。因此这一阶段应以高质量日粮来饲喂,粗蛋白应不低于16%,日喂量2.5~3.2 kg。这一阶段衔接于哺乳期,其饲养管理模式应同步于哺乳期的管理模式,以减少转群时的应激反应。

4.1.5 配种后110 d~产前1 d

这期间孕期母猪的日喂量要逐渐降到1.8~2.0 kg,以降低乳房炎的发生率,同时防止仔猪因吃奶过多而消化不良。分娩当天停止喂料。

4.2 环境管理

4.2.1 温度

猪舍温度因能显著影响整个生产场的繁殖效益及经济收入而备受人们关注,虽然相关研究很多、很全面,但实际生产中仍需小心谨慎。据研究,猪舍气温达到31℃后公猪的精子浓度和射精量都会下降,进而间接地影响卵子的受精率,降低产仔数。孕期母猪前3周对高温十分敏感,尤其是第1周,温度达到32℃后会显著增加胚胎的死亡率。妊娠后期,当舍温长时间在30℃左右时会造成部分孕期母猪的早产(死胎率很高,猪窝产活仔数少)。此外高温防暑措施不当时还很容易使猪生病,造成胚胎的死亡、发生流产等。因此做好孕期母猪的防暑工作十分重要。孕期母猪的适宜腹感温度约为12~18℃,适宜舍内温度约为13~20℃,最好不要超过28℃并不低于10℃。同时需供应足够量的清洁饮水,控制好昼夜温差以防感冒。

4.2.2 疾病防疫

特别是在夏季,养殖者需做好消毒驱虫工作,防止孕期母猪感染疾病。猪舍可每周进行1~2次定期消毒,每月1次全场彻底消毒。同时需做好灭蚊蝇、灭鼠工作,以减少疾病的传染源头。此外养殖者在进行免疫接种时,最好避开孕期母猪的3个胚胎死亡高峰期,即妊娠13~18 d、妊娠21~28 d和妊娠60~70 d,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产前1周需做好分娩工作,对产房、工具以及母猪的乳房、腹部进行消毒,确保仔猪的安全生产。

5 结论

综上所述,做好孕期母猪的繁殖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做支撑,尤其是胎次、季节、妊娠检查和日常管理中能显著影响繁殖效益的几个关键环节。生产中养殖者若能在该阶段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或可进一步保障整个生产场的繁殖效益,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猜你喜欢

发情猪场B超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B超诊断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价值
江苏民革助力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脱贫出列
羊的同期发情技术研究综述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影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羊发情效果的主要因素
中小型规模猪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