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2-11-21陈光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冯玉祥军事思想

姚 讯 张 宪 韩 迪 陈光华

(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冯玉祥,别名冯基善,原籍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1],1882年生,1896年入军,1948年8月22日应中共中央的邀请,从美国借道前苏联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途中罹难,享年66岁。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不仅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更是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和百折不挠的民主斗士”,毛泽东更赞其:“置身民主,功在国家”。冯玉祥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帮助和引导下,从旧军阀转变成为坚定的民主战士,以自己的行动为中国民主革命写下了壮丽篇章。

冯玉祥戎马一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将人员混杂的小部队发展成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必有其独特的治军、练兵,带兵方法与谋略。尤其是他独到的军事体育思想及训练手段,不但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为其人生增添了更多的光辉色彩。他的军事体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其他军队产生重要影响,也在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烙下了时代印记,对当代的军事体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及指导作用。

一、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的成因

(一)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近代,中华民族外有列强欺压,内有军阀混战、流民作祟,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强国御“侮”这种具有时代背景的思想便从此开始根植于那些有志之士的中国人心中,冯玉祥也不例外:“今后我不当兵则已,要当兵,誓死要打日本,尺地寸土绝不许从我手里让日本人夺去!”[2]。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代激流中,冯玉祥将军脱颖而出,他为民着想,带兵打仗,深得将士们的拥护,很快便从一名普通的兵士转变为一名将军,致使他日后的强军御侮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爱国民主斗士。周总理评述其“自滦州起义,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决御侮,都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3]。冯玉祥认为要拯救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负担起“所憧憬的使命”,就要发展自己所掌握的武装力量。于是他着手建立了军事学校,培养军事干部,设立模范连,对士兵进行体操、拳击、劈刀等军事体育训练。

(二)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形成的家庭传统

冯玉祥生于贫寒的家庭,三岁时举家迁居保定城,并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年幼时家庭的贫寒和邻里乡亲的苦难,使冯玉祥从小就有“拯救劳苦大众”的雄心壮志。自小渴望能进学堂念书识字他,终于在9岁那年顶替其兄入私塾学习了三个月,并于1893年在另一所私塾获得了一整年的学习机会。这便是勤奋好学的冯玉祥接受的早期正规教育。

冯玉祥是军人后代,其父冯有茂也是一名军人,对冯玉祥影响颇深。1868年,其父考入武庠,成为晚清时期的一名武秀才,后来加入刘铭传带领的淮军。1894年7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冯父临行前嘱咐家人:我是去和日本人打战,为国效命,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可见其父有一股豪迈的英雄气概,这也影响着年少的冯玉祥。父亲的习武经历、从军经历以及爱国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幼年时期的冯玉祥,对冯玉祥日后投军、御辱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军事抱负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6年,冯玉祥正式入伍,开始接受军事训练。军队的生活为冯玉祥的快速、良好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军队中,冯玉祥依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习内容也从文学著作开始转向军事理论。他读的第一本军事著作——《袁氏训练操法详析图说》,这是袁世凯训练其军队用的小册子,是冯玉祥早期对于“兵学”理论的启蒙教材。辛亥革命后,随着他的职位不断提高,但学习的机会也越发的稀少,虽不懈努力,究其原因,更主要的还是他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因未得到适当的思想理论指导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为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局限性埋下了伏笔[4]。

(三)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形成的文化动因

当时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冯玉祥的军事体育思想的萌发。清庭这艘大船的最终沉没,使得新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在这片废墟上迅速成长,民主革命风潮顿时风起云涌。西方民主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迅速影响年轻一代。辛亥革命之后,教育界纷纷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和美感教育思想等为代表,特别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5],这为冯玉祥的军事体育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冯玉祥的军事体育思想受早期军队崇武风格的影响较深。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冯玉祥跟随队伍驻扎到河北保定府西边的丰备仓,这时他已经正式提拔为本哨的一名小教习,专门负责喊操。从那时起,冯玉祥开始努力学习和研究诸多古代兵书,《操法》、《阵法》以及“新建陆军七项”等兵学著作[6],从理论上给日后部队军事体育训练打下坚实的铺垫。军中浓厚的崇武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冯玉祥。早在年少时代的冯玉祥就十分喜爱各种传统武术,打拳、踢腿、摔跤、举重等都是在军中刻苦训练过。冯玉祥14岁就正式入伍,早期的军旅生涯中,“军中新认识的朋友,大多会几套拳”[7]。当时军中流行各种拳术,冯玉祥虽然并没有特别注重武术技巧的操练,但他在军中也很好地学习到了各种传统武艺,使得他本来就健壮体格就更加强壮了。早期军队习武崇武风格使得冯玉祥在后来军事体育训练中十分重视传统武术的训练和培养。

冯玉祥的军事体育思想还受当时宗教文化的影响。由西方传入的基督教在当时对于封建思想浓厚的中国社会来说,显示出很多“开明”和“新奇”的地方,这对于当时的冯玉祥很有吸引力。并且冯玉祥发现,受民主思潮的影响,用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仁爱”“贤能”或是墨家“兼爱”“勤俭”等已经不能策励当时暮气沉沉的北洋军,反而是基督教的教义能够易于被大家接受,成为了冯军“治军救国”的指导思想。1917年,冯玉祥接受基督教洗礼,正式成为基督教徒。当时的冯玉祥充分展示了宗教救国的思想,在后来的治军过程中,冯玉祥倡导“以教治军”,在军中宣传基督教教义,并利用基督教的教义来约束士兵,故常有人称他为“基督将军”。

二、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的内容

(一)践行“军国民体育”的军事体育思想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民众体质羸弱。在面临亡国、亡种之际,仁人志士发出保种、保国的呐喊。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军国民篇》,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实行全民皆兵主义[8]。同年蒋百里发表了《军国民之教育》,文章认为国与国争,依靠的是威严和实力,二者是兴国的第一步,护国的最终武器。军国民主义也因此诞生。所谓“军国民体育”思想是以“强国强民”“尚武”“强兵”为目的,以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为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尚武和严格纪律等军人精神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9]。冯玉祥在对民众及部队进行军事训练中,注重“尚武”,更强调“爱国”,逐渐形成了冯玉祥有关军国民体育特征的军事体育思想。

因此,冯玉祥在军事训练过程中,注重训练士兵身体素质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军人意识和塑造具有国魂和军魂的部队。冯玉祥军队之所以能成为劲旅,固然与他注重军事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冯玉祥注重的不仅仅是身体训练,而是特别注重进行“精神训练”。对军队思想层面的训练才是冯玉祥强军的秘密所在。“精神教育”即以文化教育为基础,以爱国爱民教育为重中之重的道德教育。冯玉祥认为:“人必须内富精神,外富体力”[10]。首先是对官兵进行扫盲教育,提高官兵的文化知识水平。其次便是在文化水平知识高的基础之上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他所编的《精神书》《劝军人词》《军人读本》和《战阵一补》即是为了提高官兵的道德修养并作为军中训练的规范。他的思想道德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面:一是“道德精神”,偏重于个人的修养各个方面,如谨言慎行,努力做事和学习等;二是“爱国精神”,阐发牺牲小我,成仁取义的道理,强调军队“以保民为天职,以利人为人为主义”,这与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谋而合;三是“军纪精神”,阐发军纪的意义。冯玉祥严禁军队的各种不正作风,这俨然与当时军阀的作风格格不入。因为军纪严明,冯军所到之处都能受到百姓的欢迎,被世人称颂为“模范旅”[11]。

冯玉祥还要求广大官兵学习历史,特别是《军史》教育,以此号召官兵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通过加强对士兵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力地加强了官兵在日常训练中军事体育训练的爱国斗志和军事体育训练的效果,促进了广大官兵的全面发展和全军的战斗力,从而将军事体育训练与军队文化建设的培育有机结合,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水平。

除此之外,冯玉祥还善于借助拍电影等先进的方式来宣传冯军。冯玉祥非常喜欢电影,并且发现了电影宣传的威力,决定在自己的司令部成立电影拍摄团队。他购买了先进的电影器材,来拍摄部队官兵的日常生活。《北伐工作记》是由国民革命集团军总司令部艺术队摄制,全部由冯玉祥亲自编制,纪录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及所属各军长官的北伐誓词,以及该军在北伐期间(1927-1928)的工作和生活等情形,内容包括冯玉祥及各军长官北伐誓词、破除迷信、优待俘虏、关爱伤兵、体育运动、追悼南口阵亡将士等。影片中,冯玉祥半露上身,在士兵面前挥舞大刀,甚至拍摄了他亲自指导士兵训练单杠的情景。

(二)“教育兴体”的军事体育思想

“兵不贵多而贵精,然兵必须先练而后精”[12]。养成具备强大战斗力的军队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军国民主义教育[13]。那时候部队招募兵员,有很多是经官兵介绍进来。冯玉祥规定,不论以何种方式参军的,入伍之前必须先送教导队,进行半年的基础训练才会被分派到部队参加实战性训练。新兵教导队训练每天有六个小时,内容主要包括木马、劈刀、打拳、长跑、过障碍、铁杠、刺枪、制式教练、战斗教练等基础素质训练,其中还包括四个小时的理论学习。为达成其“精兵”目的,从一开始他就秉承严格训练的理念。先拿野外行军来说,冯部的各级军佐,甚至连后勤保障和文职人员也必须参加行军训练,而且还有抽查考核。通过严苛的军事体育训练,冯军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除了提高官兵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度以外,冯玉祥进一步对士兵的军事体育训练进行效度管理,采用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按成绩给予奖惩。通过这样的科学管理,极大提高了全军的军事素质和有效战斗力。

军事体育训练作为冯玉祥治军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融入在他日常训练军队过程中,还融入在创办军事学校中,其中还包括军事化的小学。冯玉祥将军先后两次在河南主持军政,创办军事学校。这些军事学校一般进行学科和术科教育。术科教育,一般是按照新译出的日本典、范、令的要求进行,但也传承着一些传统好的做法[14]。学校注重兵科专业教练、战斗教练与射击教练作为重点训练。对于攀杠子、劈刀、刺枪、打拳、跑拦阻等军事体育训练也一并重视。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来开封时,曾在卧龙宫(今卧龙街)路东办烟酒税局小学、财政厅小学以及其西邻盐务局小学。这三所都是军事化小学。“学生入校后住校,生活实行供给制,统一发蓝色军服军帽,每天早上起床到操场集合,先跑步打拳。每人还发一支比真枪短的木枪能打纸弹。”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1925年,冯玉祥就战场的形势和内容做出重要说明:“现在作战是科学战争、机器战争、主义战争、人才战争,必须广泛搜罗具有各种知识、技能的人才,研究新的作战方式并以之指导军事训练,才能符合实际作战的需要、提升军队的战斗力”[15]。这表明冯玉祥在那时就已经意识到人才和科学技术在战场中的重要性。所以早在1914年就开始创办军事学校和作出向国外派遣留学军官的决定,并在所创办的军事学校和军队中,采用日本的新教材和训练方法。冯玉祥创办的军校包括举办模范连、学兵团、西北陆军干部培训学校、军官教导团和军官学校。在1925年,由刘伯坚和苏联顾问的共同指导下,冯玉祥决定向日本和苏联派遣一批年轻的军官留学深造。当年在军官教导团和各个部队当中,通过严格的挑选和考试,共录取53人分别派往苏联和日本进行军事深造。通过创办军事学校和向国外优秀军事学校派送学员学习,为当时冯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战员人才队伍。

(三)“以武练兵”的军事体育思想

中国近代史上将武术引入军事体育训练的典型案例,其中就有冯玉祥率领的、以配备大刀为特色的西北军“大刀队”,这是冯玉祥将军重视特色传统武术训练的突出表现。西北军“大刀队”所用的刀被称为“冯氏金龙无极战刀”,其重约4斤,战斗时是类似日本武士刀的双手握持技法。新兵要想参加大刀队,必须先经过严格的训练才有资格入选,再从这些“资格兵”中挑选出类拔萃的,才能真正成为“大刀队”的成员。当时,身背着一把大刀奋勇杀敌的光辉形象成了西北军大刀队最显著的特征。每天下午4:30-6:00是“大刀队”进行严苛训练的时间,主要是以砍刀、刺枪和拳击内容为主。冯玉祥还亲自创编了一套专门克制刺刀的“六合刀法”,刀身向下出刀,用刀背向上撞开刺刀,同时刀锋顺势朝着对手脖子砍下去,令日寇十分畏惧,因此日寇为防备大刀砍脑袋而发明了铁围脖。真正让大刀队闻名一时的,便是西北军大刀队在喜峰口进行的一场战役。1933年3月,该场战役让近5000名日寇尸首分离,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所取得的首场大捷,令人振奋的《大刀进行曲》也因此瞬间唱红全国[16]。将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中的格杀技术与冷兵器的配合使用,同抗日战场实际需要相结合,让冯玉祥率领的西北军“大刀队”成功地发挥出超强的战斗力,体现了冯玉祥将军优秀军事训练指战才能。

冯军开展的军事体育项目中,尤其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情有独钟,并且在随后的军事训练中极大地得到了运用。“见手枪队打拳,告以打拳之真义在实用,不能只图花样之多。并指摘其错误处,令改正之”。冯玉祥不仅自己专门训练武术,还亲自指点士兵们进行训练。“十点半,看手枪营劈刀。看毕,乃赤足跣背,执刀劈之,与士卒比武。”由于冯玉祥本身就是武学世家,父亲是清末武秀才,武术造诣自然不在话下,自然能指导士兵进行日常军事传统武术的训练。冯玉祥自己也经常带头与士兵一起操练拳法和大刀等兵器,并经常下操场与广大官兵一起实战切磋。当时就有珍贵的影像资料显示(冯玉祥当时喜欢拍电影,经常拍摄自己和士兵训练的视频影像),身高1.9米的冯玉祥赤裸上身,高卷裤脚,手持大刀挥舞,一招一式尽显威力,其余士兵整齐位列于后观摩学习。

(四)“以战促训”的军事体育思想

根据战争决定训练这一规律要求,军事体育训练要以实战为目的,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实现能打仗、打赢仗的主要目标,并将实际的战场作为重要的实践检验方式。

冯玉祥深知,想打赢一场战斗就必须根据战争的特点和需要去进行训练,坚持军事体育训练内容必须从实战出发,紧紧抓住战争决定训练的规律不松懈。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飞机、坦克、大炮等先进武器不断投入战场,使冯玉祥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的军事体育训练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很难再中国军队现有经济和技术的条件下占据有利位置。于是他根据实战要求,在进行军事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又加入了与实际密切联系的环境因素。例如,在体能锻炼中,注重耐热、耐风、耐雨和耐寒的适应性练习,常常在恶劣的天气里进行野外军事体育项目的训练;注重射击训练,并把恶劣天气下的射击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进行;根据战斗需要夜间偷袭的特点,常把夜色当做训练条件专门训练,提高部队夜间作战能力。如前所述,“大刀队”的成功是由于冷兵器在当时有限的军事科技条件下还是有一定的战场竞争力,所以,冯玉祥更加重视军事传统武术项目配合冷兵器在战斗中的运用。这种将军事体育训练与现有作战武器结合,将自身军事优势同实际战斗特点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冯军的实际战斗力。

(五)“以兵为本”的军事体育思想

“兵本思想”是冯玉祥的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是其在面对是非问题时,作出选择的主要思想依据之一。冯玉祥的“兵本思想”来源于他的“民本思想”,一部分主要来源于他年幼时期个人的经历和基督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顺应民心的需要[17]。因此,冯玉祥在其军事体育思想的实践当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本思想”特征。冯玉祥练兵,首先,强调亲兵爱兵,要像父母兄长带子弟一般。他说:孙子有言,视卒如婴儿,故可使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死之。但同时又强调“带兵,须爸爸政策和妈妈政策并用。即爸爸政策者,即严加训练之,妈妈政策者,即待以恩爱之谓,兵之衣服、起居、饮食、卫生须注重照料”[18]。冯玉祥是一位很亲民的将军,注重兵士的营养,在平时训练之后,亲自给士兵盛菜,与士兵一起吃饭,得到总司令咸菜的士兵,都很高兴。冯玉祥很是关爱士兵,在特殊的日子里会亲自给士兵剃头,修剪手指甲和脚指甲;冯玉祥在慰问伤兵的日子里,并不是仅仅看看就了事。冯玉祥亲自给伤员洗毛巾、擦拭身体,并给伤员穿好衣服和袜子。关心士兵的生活,是冯玉祥一贯的工作方法。冯玉祥的“民本”思想,极大提高了广大官兵军事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全军的向心力,同时也体现出冯玉祥将军“以兵为本”的军事训练特色指导思想。

三、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及对当代的启示

(一)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冯玉祥的军事体育思想,是在西方体育形态与中国传统体育强烈碰撞的过程中,由萌发、形成到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同时也与其当时的生活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在当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冯玉祥推崇的军事体育思想影响深远。

首先,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满足了当时中国军事形势的需要,是冯氏玉祥集团军事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为民主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内容注入了活水,更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

其次,在其军事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冯玉祥练就了一支战斗力强、作风优良的军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其崇武的军事体育思想也有力的激发了广大官兵抗日救国思想,促进了民族抗日情绪及运动的高涨。

再次,冯玉祥坚持“以兵为本”的军事体育思想,使其与广大士兵心连心[19],并坚持以关爱士兵作为军事体育训练的中心。对军队指挥自如、士卒乐于效命、冯军能征惯战便成为了冯军强大核心凝聚力的主要原因,为冯军进一步打牢军事体育训练根基,形成强大而持久的不竭动力。

最后,冯玉祥“军国民体育”教育的军事体育思想也促成了他创办各类军校及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的出现,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西北军众将领在治军练兵、指挥作战方面的杰出才能 ,西北军旧部官兵生死与共顽强勇敢的战斗作风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极强的战斗力,在娘子关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得到证明,得到在同一战场作战的各个系统部队将领们的肯定[20]。

(二)冯玉祥军事体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冯玉祥的军事体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当代的军事体育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严明军纪,端正军风。作风松散会搞垮一支雄狮部队,作风优良则能创造一支常胜之师。因此,想要始终保持我国军队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就必须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坚持以军纪建设为核心,把军队的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作为我党治军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时刻保持人民军队的良好作风。

其次,继承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军事体育的强大作用。“察往而彰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军事战略思想,是历经了前人无数实战的提炼和总结,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庞大的军事文化资源。甚至很大一部分军事思想,在今天的军事活动实践中作为基本价值立场,依然具有重要决策镜鉴。譬如,“知兵非好战”“慎战而备战”“义兵必胜”“以战止战”等思想体现的战争观,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再次,以未来战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以军事科技为引领,以实战化训练为手段,不断创新,加快军事体育训练转型,培养特色军事实力。战场打不赢,一切都为零。战场之中求胜利是唯一结果,是军队永葆生命力的永恒课题。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军事体育训练的形式内容和使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以高精尖科技和信息化为导向的新战场所必备的军事体育训练手段和内容也都在发生变化。

最后,以开放包容的学习心态,坚持“走出去”,向世界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科技水平看齐;坚持“引进来”,学习和引进世界优秀的军事管理和军事装备,杜绝闭门造车的“形而上学”思想。因此,紧紧围绕强化核心战斗力这个唯一要求,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治军,并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战斗力,才能全面提高我军新形势下的军队威慑力。

四、结论

冯玉祥将军的军事体育思想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冯玉祥治军严格、练兵有方,能将中国传统武术与军事体育训练相结合。且以文化为先导,注重提升士兵的文化素质,能不断探寻较为理想的训练理论指导军事体育训练,这在当年尤为先进。同时,还能以实战为训练目标,以有效打击目标为训练要求。而且注重军事人才培养,将军事体育训练与创办军事学校教育相结合。

冯玉祥的军事体育训练方法与手段,对推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军队建设和民主革命进程,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其军事体育思想,犹如当年强盛的“大刀队”一样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冯玉祥军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冯玉祥提倡俭朴
思想与“剑”
寄冯玉祥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联墨双馨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