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设计
——以敦煌文化为例

2022-11-21闫文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九色鹿壁画敦煌

闫文丽 杨 娜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一、引言

赵金铭提出:“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教学内容是指语言教学本身所不应该也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教学。”[1]随着学界对文化教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教学,有学者提出应该注重文化教学的国别化和地域化,关注不同国家和民族背景下的文化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研究,如景德镇陶瓷文化、衡阳地域文化、敦煌文化、各地戏曲等[2]。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保留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诸多印记,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灿烂的瑰宝,虽然在我国西北地区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敦煌学课程,但敦煌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仍显不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不少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敦煌文化传播与发展展开了研究。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让国际学生了解中华文化

文化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国际中文教育全过程。无论是教材中的交际文化还是知识文化,其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初级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语言类知识,满足简单交际需求,但国际学生如果单纯学习汉语发音、词汇和语法,则无法和中国人进行深层次交流,甚至会因为不理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而产生误会。比如中国人日常打招呼常就对方正在做的事进行提问,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明知故问,甚至觉得侵犯隐私。教师需要为学生说明此种招呼方式常见于熟人之间,并不需要对方作具体回应,它就像西方人见面询问天气一样常见。在了解这一文化差异之后,学生可以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冲突,更快地适应中华文化。

(二)增强学习兴趣

国际中文教育课堂可以通过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文化教学要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点即兴趣点,只有让学生建立与文化点的情感联系,才能保证持续有效的知识输出。黄兰清等人(2020)对国际学生在中华文化认知、态度和评价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显示:国际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和中华传统才艺。对于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学感兴趣的人比较少[3]。了解学生兴趣点之后,可以“投其所好”,比如中华传统节日、各地饮食风俗,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生活经验的积累,节日庆祝方式多种多样,美食烹饪方法也千差万别。通过介绍国际学生感兴趣的文化项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兴趣。

(三)提高汉语水平

近年来,关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讨论已经从二者“能不能”结合转变为怎样更好地结合。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每种符号系统都带有其特有的文化烙印,而习得和使用一门第二语言则必须同时学习和适应这门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4]。语言中包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物对话中的日常问候语、祝福语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一句简单的“你好”和“您好”,体现了中国人恪守的尊卑秩序;询问别人意见时的“敢问”“赐教”,体现了中国人的谦敬观念;询问别人年龄时的“您老高寿”,反映出对年迈者的尊敬。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简单地依赖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有了解这个民族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在语言交际中恰当地运用,达到顺利交流、融洽沟通的目的。

(四)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

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场所,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讲述自己国家类似的文化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既可以学习中华文化,也能通过相互分享接触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以京剧教学为例,教师在文化课上向学生介绍京剧的行当、唱腔以及京剧脸谱之后,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类似京剧的艺术形式,比如韩国的假面舞,印度尼西亚的哇扬翁戏等。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分享,学生不仅接触了京剧文化,同时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让中外文化在同一个舞台绽放各自的魅力。学生讲述不同国家类似的文化形式,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拓展国际化视野,促进文化交流沟通,树立平等交流的价值观,理解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

三、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知识浩如烟海,国际中文课堂上文化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面对国际学生,教师要有所选择。那么该如何对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现以敦煌文化为例介绍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一)适度适量性

文化教学内容并非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应权衡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学习目的、课时量等因素,遵循适度适量的原则进行取舍。比如在中国和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国际学生,即便语言水平相当,但对于文化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随之调整。海外学习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相对较少,大多只有网络、电视、书籍等有限方式,导致其对中华文化的接触是间接的、有隔膜的。面对这样的群体进行文化教学,最好能普及性地介绍重要文化知识点。而在中国学习的国际学生受周遭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中华文化各方各面,对其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选取某个重要文化点进行深入讲解,但程度也要根据其语言水平和接受程度而定。在一次关于敦煌壁画的文化专题课程中,讲授者详细介绍了菩萨像分类和乐舞类型。我们认为在国际中文教育课堂中传授敦煌文化,涉及菩萨、宗教的部分,与其选取引用宗教原文语言、普及菩萨分类知识等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尚且晦涩难懂的知识,不如选取便于理解、通俗易懂的如“千手观音”等佛教形象进行简单介绍。

(二)阶段性

文化教学需要分阶段进行,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秉持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顺序,以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初级阶段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只需初步了解,在汉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简单介绍易于理解的文化知识。高级阶段的学生应当系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可以为其开设文化类必修和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化类选修课,如敦煌文化教学中初级阶段的学生只需学习有关敦煌壁画、雕塑等简单的生词,观看视频学习九色鹿的故事;而比较深层次的内容更适合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可以为其补充拓展敦煌壁画的专有名词,讲解敦煌壁画中所反映的人物风俗。分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既符合不同水平国际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保证教学质量,避免学生因兴趣不高、能力不足而浪费课程资源,也使得文化教学能更科学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

(三)针对性

文化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学习者所处文化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都应调整文化教学的内容。如有学生继续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扩展知识面,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为其补充拓展有关中华文化的背景知识,内容在广而不在深,如中国节日、饮食、绘画、文学、历史等中华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有学生对中国民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可以选修有关中国民俗的课程,学习中国民间习俗的来历、发展现状,以及简单的手工制作,如剪纸、中国结、布老虎等。另外,不同国别的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处在东亚、东南亚文化圈的学生与中华文化接触较多,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而欧美学生文化圈与中华文化差异大,理解起来会更困难,所以在文化项目的选择和介绍上,也应有所区分。

(四)趣味性

文化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文化因素本身的魅力,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文化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些通过传统节日形成约定成俗的纪念仪式,有些通过口耳相传以地方特色习俗的形式流传至今,有些将文化理念融入文学课本、历史建筑、雕塑绘画等各类艺术作品中。总之,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总能形成其独特而稳固的艺术形式,世代传承。面对中华文化中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应尽量选取生动有趣的文化知识,根据前文所提的兴趣调查,教师可以为国际学生讲述中国节日的庆祝方式,比如春节包饺子、贴春联、挂灯笼、拜年等习俗。将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内容通过视频讲解、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五)时代性

文化教学应当用现代的眼光来思考,如只选取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不仅考验学生的接受力,也不易让其感受中国的进步,接触不到中国当下的流行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会产生对中国片面的认知和理解的偏差。应当适当选取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点进行教学,如现在中国通讯、交通、娱乐、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目前部分汉语教材体现的文化观念并不能反映当下中国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如有些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在回应别人称赞时经常出现的是“哪里哪里”。随着中国人观念的变化,面对别人的称赞更乐于接受,而不是谦逊和推辞。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如果照搬教材中的话语,会让人觉得呆板、不真诚。过时的教材内容不仅向学生传输了不和时宜的交际话语,也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以敦煌文化为例,可以尽可能多地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化内容,如介绍数字敦煌工程,它为保护敦煌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将其中的动画作为视频教学资料,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敦煌文化,在游戏互动中收获学习乐趣。

四、敦煌文化教学示例

敦煌学包括敦煌石窟考古、敦煌遗书、敦煌文物保护、敦煌学理论及敦煌艺术,敦煌艺术涉及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等。受地域限制,敦煌文化在西北地区的高校如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引入得比较广泛,另外,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开设了敦煌学课程,而中国其他地区的国际学生接触敦煌文化的机会较少。按照适度适量性、阶段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时代性的原则,敦煌文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内容的难易度、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文化内容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分阶段进行教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简单了解什么是敦煌文化,初步接触敦煌石窟中经典的飞天形象、反弹琵琶造型及九色鹿的故事等;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学习敦煌壁画中的专有名词、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及敦煌壁画中的文化内涵等。

(一)教材简介

目前国内有很多介绍中华文化的教材,其中关注度较高的有《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读本》《中华文化常识》《说汉语谈文化》《中国概况》《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等。在上述文化教材中,涉及敦煌文化的教材主要有《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读本》和《中华文化常识》,其中前两者在对外汉语教师中认可度和接受度比较高,适合中高级水平的国际学生。《中华文化常识》介绍敦煌文化的篇幅较少,但内容全面,适合初级阶段的学生。

《中华文化》有一章专门介绍中国的石窟艺术,将敦煌莫高窟作为重点,分别介绍了佛像雕塑、壁画、佛经故事画中的九色鹿的故事、飞天形象、洞顶的装饰图案及藏经洞。在知识拓展环节,介绍了中国十大石窟和佛教,补充说明石窟艺术的价值,课后有关于石窟的词汇,标注了词性、拼音和英文含义,配有鹿王本生图,飞天形象和经典洞顶“三连兔”的简笔配图,课后习题以填空、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石窟和敦煌艺术的掌握理解。《中华文化读本》将“莫高窟藏经洞”编成一节课文,围绕两个人的对话展开对敦煌石窟、藏经洞、敦煌遗书和敦煌学的介绍,语言简洁,便于学生的理解,课后有生词和专有名词的拼音和英文注释,课后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华文化常识》中有一节专门介绍敦煌莫高窟,简单介绍了敦煌石窟的开凿年代、泥塑佛像、壁画、飞天形象,壁画所用颜料等。

(二)以敦煌文化为例的文化教学方法

1.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师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文化内容的呈现通过视频的形式比教师口述和出示图片更具画面感、立体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让学生对所讲述的文化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采用视频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模拟真实情境,更具有画面感和体验感,但是视频的选取也不是越多越好,对于视频内容需要有所斟酌。有研究者提出视听媒体在文化课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影视作品的选材不当,播放时间过长,以及内容缺乏时效性等[5]。因此,网络短视频的选取需要兼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视频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用于课堂教学的短视频,使短视频在文化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让学生学有所得。有关敦煌雕塑、壁画的内容及藏经洞的发现,这些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讲解敦煌文化课程中,可以播放“国家宝藏”“云游莫高窟”小程序中与敦煌文化相关的片段,通过视频的形式引入,深入浅出,既能将复杂的故事讲述清楚,又能便于学生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课堂基础知识的教育中,更大范围地运用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的学习要比在课堂上的记忆学习高效,所以在课堂上就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场景,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能够更加开放性地学习。”[6]在众多敦煌文化项目中,敦煌石窟壁画的展示更适合情境教学法,将数字敦煌中关于壁画的视频为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壁画的魅力,云游莫高窟。课上教师可以用提前下载好的视频片段为学生展示洞窟全貌,课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观看敦煌彩塑、壁画、石窟并关注敦煌石窟的保护。在游戏环节可以借鉴敦煌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利用微信小程序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敦煌丝巾,选取自己喜爱的敦煌图案元素,设计成功后可以体验“丝巾云佩戴”。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观赏敦煌壁画,真实地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更佳。

3.故事讲述法

故事讲述法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知识点。中华文化中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敦煌文化中,鹿王本生图的故事性较强,教师可以对《九色鹿与告密者》的故事进行讲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故事扮演,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在角色体验中增加对故事的理解。学生在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中集中注意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故事讲述法也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了解敦煌文化。比如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形象进行涂色、制作角色卡片,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临摹壁画的乐趣,体会壁画的创作过程。又如扮演九色鹿故事中各角色的游戏,不仅让国际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加深对九色鹿故事的印象。让学生以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布料、羊毛等为原料,参照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色彩图案、彩塑纹饰,选择骆驼、飞天、藻井、九色鹿、丝路、鸣沙山月牙泉等敦煌元素,做书签、丝巾、版画等各种手工艺品。通过多种游戏形式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培养其探索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文化对比法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合作交流的加深,文化上的互鉴越来越重要,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只有博众家之长,而不是沉醉于自身文化,才能保持文化多样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文化对比的方法,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形成平等交流的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维护其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在学习敦煌文化之后,国际学生讲述自己国家的壁画或宗教艺术,通过不同国家的文化对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异同。因为敦煌文化的雕塑、壁画在不同历史阶段吸收了外来民族文化的因素,学生在文化对比中发现本族文化的印记,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多样的文化形式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风采。

(三)具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选取韩鉴堂《中华文化》一书中介绍敦煌石窟的部分,教学对象为中高级水平国际学生,课时90分钟,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导入环节: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敦煌文化,为学生播放“登场了 敦煌”中的相关片段,使学生简单了解敦煌文化是什么。

生词教学环节:名词类词语主要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比如出示“石室、遗书、藏经洞、石窟、宗教、九色鹿”等相关的图片。动词类词语通过动图展示,如讲解“忘恩负义”一词,教师向学生讲解九色鹿把落水的人救起,但他不知道感恩,却让国王追杀九色鹿。

课文讲解环节:教师播放敦煌莫高窟的介绍片段,让学生欣赏敦煌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教师出示壁画中经典的飞天形象,让学生概括“飞天”形象的特点。通过播放发现藏经洞的历史影像,展示藏经洞遗书和文物的图片合集,在播放过程中加入字幕,让学生了解藏经洞的发现过程。教师请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藏经洞的发现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概括。最后,教师通过出示图片的方式,补充拓展反弹琵琶的造型,洞顶三连兔的图案,描绘古代人物饮食风俗的壁画。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中描述的是什么画面。如莫高窟第445窟弥勒经变中描绘未来世界女子婚礼宴客的场景;榆林窟第25窟麦种秋收的场景,有人在用牛犁地,有人在收割,有人在用新收获的小麦做胡饼。

小组活动环节:教师为学生分发课前准备好的各类“飞天形象”、九色鹿、国王、落水人的轮廓图,分发染料和笔。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临摹绘画,制作成卡片为下节课讲故事做准备。教师总结图片中的内容,学生通过关注“云游敦煌”的微信小程序,搭配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元素,设计属于自己的敦煌丝巾,体验丝巾“云试戴”。

练习巩固环节: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师先播放“云游敦煌动画剧”《神鹿与告密者》的动画,使学生提前了解故事梗概。教师询问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说出“九色鹿、国王、告密者”。教师出示“登场了 敦煌”中的九色鹿壁画,让学生根据壁画复述九色鹿的故事。将班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教师为学生发放上节课绘制好的角色头套,每组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演练九色鹿的故事。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云游敦煌动画剧”,让每组学生分别为《神鹿与告密者》剧场配音。学生之间互相评比,表演最好的小组教师给予敦煌文创品的小礼物作为奖励。

最后课程总结,布置相关作业。

五、结论

随着各国间交流往来的加深,文化间的碰撞也越来越频繁,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应注重文化教学,通过文化教学可以让更多国际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多样的文化展示形式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将中华文化与异国文化进行对比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应当有所斟酌,并不是越多越好,应遵循适度、适时的原则进行取舍,以适应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文化教学还应有针对性,符合学习者的真正需求,增强文化教学的趣味性。当然,文化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应时代潮流,增加反映当下流行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以期有更多的国际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让文化在互鉴中交流,在交流中繁荣。

猜你喜欢

九色鹿壁画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飞蛾”修复壁画忙
九色鹿
星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