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地方高校转型特色办学的路径探索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22-11-21刘丽芳陈阳春欧阳林英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刘丽芳 陈阳春 欧阳林英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武汉 430000)

一、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国际公认的转型期,由此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矛盾,社会急需应用型毕业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基于此,从2014年开始我国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变革,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作为所在地方区域的最高学府——地方高校,承担着为我国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感。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多、范围广,即使国家大力提倡转型发展、办出特色,对于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来说,依然有难度。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又是高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助力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 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国家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制定的新的战略方针。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和科研创作的重要基地,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智慧库。地方高校深深地扎根于地方文化的沃土中,是地方高校维持源源不断“精神资源”的源泉。因此,本文从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特色构建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地方文化资源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特色创建的作用和路径分析,旨在为地方高校转型创办特色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地方文化资源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地域为基础、以现实为表象,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积淀形成的与地方地理位置环境相关的,是长期生活于此的地方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等一系列的真实反映和生活写照。因此,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烈的地域性、独特性、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特征。

(一)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和地理环境的条件差异形成了各具地方色彩的地方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时也孕育着一方文化。地方文化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方范围内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在文化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地方文化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

(二)独特性

地方文化资源是在地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深地打上地方烙印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特色鲜明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与其他地方无与伦比和无法复制的“文化标识”与“精神内核”,其与众不同的“文化标识”是有别于其他地方文化的显著标志。同时,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也表现在面对其他地方的文化冲击和侵蚀,地方文化不会被同化,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三)传承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记录者和传承者,因此地方文化作为主体文化领域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子文化”,也具有记录和传承地方社会文明的显著特征,即具有先天的传承性特征,传承着主体文化的某些内在和外在特质。同时,地方文化的传承性也表现在坚守原则和特色自立上。

(四)相对稳定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和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地方文化作为某一地方的特定文化,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一定的社会积淀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因此具有独特的稳定性,表现在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地方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变革,其核心不容易改变。

三、地方文化资源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特色办学的作用

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于自然条件、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的一种亚文化,根据划分,可分为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与科技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与无形文化资源[2]。地方文化资源对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来说,具有为高校转型提供精神支撑,形成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特色办学引领和提供特色学科指引。

(一)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文化资源的核心要素,如处事行为、思考方式、价值观念等,会无形之中影响地方高校领导层的决策方式和处事风格。

如郭振雪和吴彩霞在《区域文化事业中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特色构建》一文中写到,广东省所处的“岭南文化”具有包容开放、创新务实的特点,又因为广东省靠近海洋,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优势使其拥有浓厚的国际化文化,因此,广东省的一些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受这些地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基于广东省地方文化的特色形成了地方高校办学的特色构建[3]。早在2012年,广东省东莞市的一所地方高校就率先在党代大会上提出“创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我国正式提出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是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进行转型发展。由此可见,地方文化资源在无形之中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精神支撑和引领,让地方高校提前预知高校转型发展的动态变化。

(二)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高校特色办学,地方高校转型通过构建一系列的课程群来支撑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从而达到特色人才培养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地方高校转型通过开设涵盖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文化课程,将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科研成果转化为校内的教学内容,使地方文化与校内课程、校园文化和校内教材有机融合为一体,是构建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篇章。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以吸取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同时,也要将传承地方文化作为己任,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中的特色元素,进而更好地优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特色办学引领

地方文化资源是对本地方人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一种真实反映,是本地方人民的精神和生活规范。地方文化是与其他地方文化不同的、具有自身独特特色的一种文化。地方文化对于地方高校转型来说,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身独有的办学特色。因此地方高校想要转型发展,就必须要立足地方,以地方文化为依托,不断开发和利用好地方文化的有利优势,从地方文化中吸取有营养的价值,从而办出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培养出有本地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对于地方文化的利用并不是要完全被动地去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去汲取地方文化中的有利部分,并且在汲取的同时也要进行一定的重组和转化,再通过新的形式反过来影响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地方文化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使地方高校形成了办学特色;同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特色的形成,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四)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特色学科指引

地方高校将地方文化资源作为有利资源应用于高校转型中,进行学科建设,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特色学科,从而增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文化之中,通过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形成的特色学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地方企业、单位、工作更加熟悉,更能适应和胜任地方的工作要求。在地方文化中,其实隐藏着很多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抓手”,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发掘和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通过与学科专业的结合,培养有文化向心力的应用型地方人才,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提升和当地的社会发展做贡献,形成一种地方高校、地方文化、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的良性循环。

四、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特色办学的案例研究

湖北省襄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当地有名的手工文化、戏曲文化、特色建筑、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特色等本土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隶属于襄阳市的一所地方高校——湖北文理学院,其在转型和发展中紧紧地把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引导其高校发展建设的有力抓手。地方文化资源在湖北文理学院转型发展中,主要承担着为湖北文理学院转型发展提供特色办学营养、特色办学理念、特色人才培养思路及特色课程体系。

(一)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汲取高校特色办学营养

俗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也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是根植于自己的土壤中,有自己的家乡故土观念,也有自己的风景图像。”地方文化具有很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是该地方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4]。由于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文化中,其长期受到地方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是传译地方文化精神内涵、展现地方文化传统、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媒介。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转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地方高校通过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使地方文化的精神特质成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支撑。

(二)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塑造高校特色办学理念

特色办学理念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特色办学的基础。湖北文理学院借助于襄阳文化的内涵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特色,充分吸收地方文化资源的新理念、新特色、新思想,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襄阳作为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是古代三国鼎立的源头文化,襄阳城作为楚北津戍、元宋大战的历史遗址,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是描述襄阳历史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形成了襄阳人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品质。湖北文理学院在办学与转型发展方面,将这些优秀地方文化资源与自身结合起来,坚持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战略目标和方针,努力践行“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的校训,发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 ”的历史人物诸葛“隆重精神”,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三)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思路

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核心是地方高校的特色人才培养;同时,特色人才培养思路的建设是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设属于自身院校的特色专业课程,从而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思路。如,湖北省襄阳市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其显著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历史上就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美誉。因此,湖北文理学院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创建的特色学科——地理学科,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基础上,充分利用和依托江汉流域文化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切入点,凝练出在省内外有名的国家级、稳定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从而培养出与地方文化高度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思路。

(四)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设立高校特色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的在于强化自己的特色优势,弥补自己的弱项。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份子,其发展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原因在于既没有“双一流”高校充裕的经费来源,又无充足的优质生源资源等一系列原因。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想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就要以各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设立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特色办学理念、特色办学思路以及特色办学人才培养都是要以特色专业为支撑。湖北襄阳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之一,其古老的特色建筑及优美风景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欣赏,如襄阳古城墙、护城河、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故居。《三国演义》仅次于荆州的发生地、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国家13个A级旅游景点等也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拜访。湖北文理学院在高校的建设与转型发展中,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设立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开设襄阳文化与旅游特色课程,不断优化和整合襄阳市地方文化资源,了解地方文化特色,持续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为特色课程量身定制特色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上,主要从旅游体验和文化传承的视角,并且充分吸收和借鉴前辈学者关于襄阳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如《襄阳耆旧记》《临汉文史考析》《历代诗人咏襄阳》等一系列文化著作,对学生进行襄阳本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襄阳文化、热爱襄阳文化从而更加喜欢襄阳文化旅游这门课程。总之,襄阳文化资源为湖北文理学院建设和转型发展特色课程的创建提供了源头活水。

五、四位一体:地方文化资源助力地方高校转型特色办学的路径选择

不同地方构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地方的文化为扎根于此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融合,形成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独特办学特色,通过吸纳地方文化资源的精髓,与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结合起来,形成助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支气势磅礴的文化力量。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化地方高校应用型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文化,因此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传承”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课程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支撑点,其特色的显现有无,直接影响地方高校的发展。近年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提出无疑是对地方高校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和挑战,如何能借助此机会办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是地方高校应深思的问题。深处于地方文化的地方高校在其转型发展和特色构建中,如果能以地方文化资源的某一个显著特点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使其充分与地方高校转型的特色构建结合起来,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出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社会内涵,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地方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能在地方高校转型和特色高校建设中按图索冀,少走很多弯路。

(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地方高校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

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学科价值核心之一在于其“特”。从地方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出发,以传承地方文化资源为目的,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科学地对学科专业进行适当的增设和调整,使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这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然壮大的成功因素之一。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以地方文化传承为目的建设和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应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还要紧紧抓住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特色学科进行创新和改造。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只有扎根于地方文化资源当中,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战略规划,切实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地方高校应用型特色校园文化

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场所是大学校园,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出文化育人的特性,对高校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地方高校长期受地方文化熏陶的滋养,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依托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使地方文化特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彰显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湖北文理学院的校训“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就深刻融合了地方文化特色,富有地方文化的内涵。在湖北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中也彰显着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发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 ”的历史人物诸葛“隆重精神”,使地方文化深入到整个校园文化。

(四)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地方高校应用型特色品牌培育

一所高校的品牌是其在日积月累的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5]。品牌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不仅代表着知名度和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也代表着办学中要有一定的特色[6]。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型技术,把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想使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需要整合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的融合,从而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打造高水平地方高校办学应用型特色品牌,从而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了其对地方的亲密感,更愿意留在地方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形成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地方文化资源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对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办特色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要想通过转型办出自身的特色,与地方文化资源的结合必不可少,但是要想真正办出特色还须把地方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体系、特色校园文化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办学有特色,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品牌的创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创建特色高校的同时,也要与地方政府、地方文化部门、地方企业进行互动合作,使地方高校与文化企业与文化部门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构建高校与文化、企业“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