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崖之上》中多模态隐喻的建构

2022-11-21席红梅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兰特务特工

张 屏,席红梅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隐喻是指人类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论较为抽象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1]。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电影中更是大量存在。意大利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认为,“电影靠隐喻而生存”[2]。电影是综合艺术,它运用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传递信息、情感,具有显著的多模态叙事特点。因此,电影隐喻往往呈现出运用“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隐喻”[3]的多模态隐喻特征。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导演的首部谍战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四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一个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营救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四名特工从跳伞降落那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的埋伏之中。与绝大多数谍战片靠扑朔迷离的人物身份来吸引观众不同,《悬崖之上》一开场便表明了处于敌对关系的角色身份。即便如此,影片依然能够在高密度叙事中显现悬疑性,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这与影片中多模态隐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一、运用语言、文字隐喻厘清线索,深化影片主题

(一)片名及主线隐喻

影片以“悬崖之上”命名,映射片中主要人物的境遇。初识片名,很容易让人头脑中浮现出“人在悬崖边”的画面:身处绝境、险象环生、进退维谷;“悬崖上行走的人”(CliffWalkers,影片的英文译名)如履薄冰、步步惊心。片名中含义丰富的意象提升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影片以“乌特拉”任务为主线展开叙事。“乌特拉”这一俄语词汇对应的中文意思为“黎明”。人们内心普遍存有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向往,迎接黎明就是追求光明、迎接胜利,将“黎明”视为“胜利”的隐喻已深入人心。“乌特拉”行动是心向光明、争取胜利的正义之举,而为了完成任务的共产党特工人员就如同在“悬崖上行走的人”一样面对重重困难。两则隐喻巧妙叠加,形象地阐释了主题。影片结尾处,银幕上打出“谨以此片献给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的字幕,再一次以“黎明”喻“胜利”,重申并深化了主题。

(二)台词隐喻

电影中的台词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加强剧情表现力的主要手段。将隐喻蕴含在主要人物的台词之中,是《悬崖之上》群体形象塑造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影片中的共产党特工群体包括张宪臣、小兰、王郁、楚良和周乙。片中第一次对“乌特拉”一词的解读出现在特工第一小组两名成员张宪臣与小兰的对话当中:

张宪臣问小兰是否知道“乌特拉”的意思,小兰回答:“俄语里是黎明的意思。”

张宪臣接着说:“对,黎明,天亮了就好了”。

影片接近尾声时,周乙又问了小兰同样的问题,小兰的回答仍然是“俄语里是黎明的意思”,周乙重复张宪臣说过的“天亮了就好了”,小兰反问:“我们能看到天亮吗?”

周乙回答:“我要你活着,看到天亮”。

这几轮围绕“黎明”“天亮”展开的对话隐喻着革命者对胜利的渴望、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的期待。老特工周乙对“特工新兵”小兰“活下去,看到天亮”的嘱托更是饱含了老同志对年轻同志的关爱,同时预示着革命的传承、信仰的延续。

由于叛徒出卖,特工第二小组的王郁与楚良在尚未执行任务时就已被敌特所监视、控制。在周乙的建议与安排下,王、楚二人计划在罗马尼亚大使夫人的生日宴会上见机摆脱敌人的控制。当两人正准备一起进入宴会会场时却遭到了特务的阻挠。特务以保护二人安全为借口阻止两人在无其他人员陪同的情况下入场。情势所迫,楚良作出了“王郁姐,你一个人进去,我们在外面等你”的决定,王郁的回答是“好,我先进去”。看似简单的对话,却意味深长。二人深知“进去”意味着逃脱敌人、获得自由。关键时刻,楚良选择了把重获自由的机会留给王郁,让她“进去”。而王郁回答“我先进去”,弦外之音是“之后再想办法让你也摆脱敌人”。几句简单的对白彰显了革命战友之间的互让互助、革命者的无私无畏。

周乙是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共产党特工,王郁与楚良在不知其真实身份时曾和三名伪装成共产党特工的敌方特务(包括周乙)在餐桌上谈起过“乌特拉行动”。楚良提到为了完成任务在苏联接受特训时学过俄语,并用俄语说了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场的特务想要模仿说出其中的一个俄语单词都无法做到,而周乙则能准确说出这个句子,之后又提议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干杯。此处的台词预示着周乙与其他两名“真正的特务”不同:他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特工,有着自己真正的信仰。后来,当小兰向周乙询问张宪臣和楚良是怎么牺牲的时候,周乙说:“他们勇敢战斗,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这种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信念,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

二、利用图像、声音隐喻调动视听感官,增强观众观影体验

(一)图像隐喻

《悬崖之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图像画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厚厚的积雪。影片全部外景都与“雪”紧密联系在一起。张艺谋导演认为谍战片需要有凛冽的风格,雪境的氛围既凛冽又富有深意。雪是美学层面的一种支撑,用冷酷与寒冷衬托热血和信仰[4]77。“雪一直下”这一核心视觉符号不仅渲染了气氛,而且暗示着执行任务的特工面前的困难层出不穷;厚厚的积雪令人步履维艰,暗喻执行任务难度之大。然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历尽磨难、营救任务胜利完成时,画风一转:雪停了,天晴了。这样一个显著的反差预示着“黎明”将至,胜利不远!

整个影片以黑、白为主色调:人物的服饰、深入敌后时乘坐的轿车及大量的夜景与飞扬的雪花构成鲜明的对比,寓意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在黑白之间穿行,在刀刃上行走。影片当中,在所有的寒夜之中,常常用灯光这一暖色去点缀,“让它看上去似乎永远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柔软的地方,好像是你的家,是一个归属。这些暖色的灯光不仅使影片的影调更为立体和丰富,也是影片所寄托的另一层含义——英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情感”[4]79。导演利用颜色、图像建构隐喻,实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声音隐喻

声音在有声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图像一样可以给观众带来震撼。电影中的声音包括人声、音响、音乐。人声主要是指人物的语言,即台词,前文已有阐述,此处主要分析影片是如何通过音响及音乐建构隐喻的。

电影中的音响可以交代环境、增强画面真实感。《悬崖之上》不仅如此,还通过音响建构隐喻,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情感的烘托。当得知丈夫张宪臣被捕、两个孩子在马迭尔宾馆门前要饭时,王郁不能在他人面前流露真情实感,只能一个人躲进卫生间。此时镜头先对准了卫生间的水龙头:水龙头开着,水不停地向外流,音响中发出“哗哗”的水流声并放出悲伤的音乐。之后,镜头转向了蹲在旁边的王郁:紧握拳头、抿紧嘴唇、泪珠不断滑落……。王郁极力克制内心的情感,用哽咽落泪代替嚎啕大哭。“哗哗”的水流是王郁心中波涛汹涌的情感奔流不息,悲伤的音乐是王郁悲痛欲绝的心境。这种隐喻处理比让演员宣泄大哭更具张力,更加显现出隐秘战线的革命者特有的情感隐忍方式,表现出共产党特工坚毅无比的人格力量[5]。

电影接近尾声,在周乙和小兰的护送下,王郁与张宪臣所生的两个孩子终于和失散多年的母亲(王郁)团聚。此时,影片同名主题曲《悬崖之上》的前奏响起,悠扬的口风琴将观众引入“母子重逢”的场景。伴着苏联风格的小调,歌手深情地吟唱着英雄的故事:

雪白的花生在那悬崖/勇士的鲜血一遍遍染红了它/永恒的心奔赴的天下/有信仰的孩子多想家

血红的花开在屋檐下/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陪伴着它/坦白的心装着的天下/为每个人安一个家

这是每一个像张宪臣、楚良般绝境之下有着赤子之心、有着家国情怀、英勇就义的英烈们的理想与信念!面对生死考验,他们献出生命、舍小家为大家。

别忘记冬夜漫长的北方/有那心上人冻僵了的心房/她在你离开的村庄/静静地守在墓碑旁/想象明天的人们幸福的模样

难忘记冬夜漫长的北方/有位心上人滚烫了她心房/她在你离开的村庄/静静地守在炉火旁/看见明天的人们团聚的模样

这是王郁、小兰般在战斗中痛失爱人、继续奔赴黎明的英雄们的心愿与坚守!面对使命,他们割舍个人情感、坚定信仰、期待胜利、憧憬未来。充满隐喻的主题曲升华了主题,渲染了氛围,加之与影片情节的紧密结合,令观众听后不禁潸然泪下。

三、借助动作、实物隐喻塑造人物形象,引发观众思考

(一)动作隐喻

动作是演员塑造角色、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途径。动作的丰富内涵使动作具有隐喻功能,更有喻意。王郁觉察到伪装成共产党特工的特务们的真实身份后,为了能够和楚良脱险,偷偷吃下少量毒药,装成食物中毒,被送往医院。在医院,特务仍然不放松对他们的监视。虽然护士说王郁是食物中毒,但特务老金仍半信半疑。此时,由于毒药的作用,王郁“适时”地做出呕吐的动作并将呕吐物吐到了老金身上,老金不得不出去处理弄脏的衣服。咋一看,呕吐是食物中毒的正常反应,呕吐物弄到身上也是不经意的行为。然而,正是利用老金出去清理衣服的时间,王郁和楚良得以单独交流并与周乙接头。“呕吐”是王郁随机应变、将计就计、充满智慧的举动。貌似下意识的动作隐喻了王郁的经验丰富、沉着机智。

作为长期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间谍,周乙对自己的一举一动格外小心。在率领其他特务追捕楚良的巷战中,他冲锋在前,与楚良短兵相接,看到楚良服毒极力制止……,一系列的动作令在场的下属对他的特务身份深信不疑;当得知特务科科长对楚良的手枪动了手脚导致楚良对周乙开枪手枪哑火时,周乙“情不自禁”地拥抱科长感谢救命之恩,减轻了上级领导对他的怀疑[5]。恰到好处的动作有效地隐藏了周乙的真实身份。处决张宪臣时,在科长面前,为了掩饰内心的悲痛,周乙默默地点燃了一支烟,尽量使自己看上去平静。因为他知道敌人对他的怀疑仍未完全消除,胜利未至,间谍的身份仍需继续。这些动作隐喻将周乙处变不惊、训练有素、外表忠厚而内里机智的特工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实物隐喻

电影创作者往往通过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实物来实现从实物层到意义层的转变,从而发挥独特的隐喻价值来表达电影主题;观众也常常会对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实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反思其内涵。影片中多次出现《梅兰芳游美记》一书:特务在楚良处发现该书,认定这是密码母本,于是在书店买了一本同一版本的书;张宪臣为了让小兰能够破解上级的密码,男扮女装去书店将书架上的《梅兰芳游美记》拿走,只留下了封皮来迷惑特务;周乙将书故意藏在特务老金的车上,巧妙地为自己摆脱了怀疑。书店有售,说明此书在当时比较畅销,如有遗失,再要获取也并不难。此外,将一本畅销书带在身上不易引起敌人的怀疑。选择这本书作为密码母本除了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上世纪30年代外,还很容易令观众产生联想。当镜头多次扫向书的封皮,《梅兰芳游美记》、“梅兰芳”三字映入观众眼帘时,对当时的历史及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有所了解的观众会很自然地想起大师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军队演出的爱国事迹。而“乌特拉”行动就是要将在日军惨绝人寰的人体试验中的幸存者营救出来,要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公布于天下。同样的铮铮铁骨,同样的不屈于暗夜统治。密码母本的隐喻价值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在决定分成两个小组分头行动之前,特工四人组组长张宪臣拿出一个火柴盒状的小盒子,之后四个人分别从盒中取走一片白色药片。为什么每个人都拿一片药?这药有什么作用?观众心中不免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随着叙事的展开,药片再次出现在观众眼前是在医院里:王郁躺在病床上,把自己手中的那片缺了一个小角的药片给楚良看——为了摆脱特务的监视,王郁故意服食了药片造成食物中毒的假象。此刻,观众心中的疑团解开:药片中含有剧毒!在面对特务们的追捕无法脱身时,为了避免被捕后被敌人折磨而泄露秘密,楚良选择吞食药片,瞬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任务结束后,周乙向小兰要走了她身上的那片药片,并承诺让小兰活着、看到天亮。这反复出现的药片是在暗示观影者:特工人员在执行任务之前就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片中革命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在小小的药片隐喻中得以浓缩。

《悬崖之上》利用多种模态相互配合、照应,共同建构隐喻,深化并升华了影片主题,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部以歌颂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为主题、在建党百年之际呈现给观众的谍战电影,注重细节,经得起推敲,可谓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匠心之作。

猜你喜欢

小兰特务特工
小兰的故事
我是特工
失误的特工
由档案史料管窥上海解放
憨豆特工3
AB换数
不得不爱
书桌上的小特工
一块明代“特务”的牙牌
智入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