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2022-11-21赵子漪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幼师院校高职

沈 娇,赵子漪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幼儿教师需掌握多项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实践能力可判断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也是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幼师要想提升专业水平,就应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所设立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优秀幼师的重要渠道,其培养质量与我国幼师的综合水平具有直接关系。虽然当前的学前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规专业,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学生实操能力较弱,与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文简称《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能力为重,提升幼师的保教实践水平。幼师要重视实践教学,通过持续实践、反思提高自身能力水平。高职院校应结合幼师的职业特征展开培训工作,构建切实可行且能够逐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培育体系。

1 实践教学能力概述

1.1 实践教学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指个体完成某项任务或目标时凸显出的素质,其与个体的活动效率息息相关。实践能力便是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个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关于实践能力的定义,学术界的观点并不一致,哲学将其解释为达成特定的实践活动概率或水平;心理学认为该项能力指个体在掌握相关技能或技术的前提下,顺利处理实践问题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教育学的观点是个体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为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教学能力指的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若基于对幼师的培育解释该词汇,可简单概括为幼师凭借自身所了解的专业知识,在幼儿园展开实践教学期间,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合适的方式指导或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影响,使其全面发展的能力。

1.2 实践教学能力的构成

实践教学能力涉及多种能力,幼师除了需要掌握基本实践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拓展实践能力及核心实践能力。伴随幼师的持续成长,这三项能力将逐步形成一个存在关联的完整系统。

基本实践教学能力是指幼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如与他人交往、沟通、观察幼儿等能力。幼师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时,必须掌握核心实践能力才可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观察并研究幼儿、组织并开展教学工作或游戏等。实践教学期间,幼师需凭借自身的拓展实践能力不断实现个体价值、开展创新教学,表现在决策能力、创新水平、处理信息能力等。形成上述三项能力的重点在于主体要开展行动参与、实践反思,期间需要重视个体的知识形成和能力获取的详细情景,更需在职前教育时强调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以期提高培养效率。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基于定性角度而言,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时的标准和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时都会制订相关规范,但表述不清晰、没有明确指出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教学能力、未明确学生离校时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及相关标准。校方制订目标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专业未来的发展,未参考专业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未意识到学前教育若要实现优质化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幼教人才标准。

2.2 实践与理论课程整合不到位

高职院校在为学前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时,经常出现下列问题:其一,为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中绝大部分为专业理论课,很少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导致各门课程的整合性较弱,甚至毫无联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无法应用于实践,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难妥善解决,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反馈可知,部分学生认为虽然在学校习得了很多知识,但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存在较大差距,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技能教学比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但学校很少开展技能教学,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是高职院校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其二,传统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未考虑实践性和应用性。过于侧重纵向维度的专业理论,没有意识到各门课程会产生横向联系,导致课程内容较为雷同。未联系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忽略了能满足幼师职业需求的技能课,若始终以该课程结构展开教学,学生虽能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但其知识结构过于单调,无法提升幼师的实践能力,违背了专业标准中对幼师的要求。

2.3 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授课时常花费大量时间推演理论、传授知识,未将理论和实际案例有机结合,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课时会以美术、舞蹈、钢琴等作为主要技能课,但实际上部分学生毕业后因各方面技能未达标,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未充分考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未明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及幼儿特征的情况下,基于主观层面运用艺术系标准展开教学,导致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2.4 教学实践活动实效性较低

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但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之间缺乏关联度,未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导致教学实践活动流于表面,无法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当前的教育实习采用的是双导师制,但部分高职院校和实习机构未制订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部分教师未能与学生展开密切沟通和交流,缺乏有效指导。

3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专业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将能力培养放于首位。通过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方式,促使教师的保教实践水平不断提高。进入职场的幼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水平,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及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具有较高适宜性的实践培养体系,进而实现理想的职前培养效果。

3.1 明确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优秀人才。在社会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学历水平高且综合素质好的幼师人才已成为补充幼师团队的重要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标准也应随之调整。针对当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实践能力目标制订不够详细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学前教学专业学生、校方、幼儿园的实际需求设置涉及多个层次且富有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规范。实际上,《专业标准》中已详细列出合格幼师在专业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时也应以此为基础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全面的培养标准,加强校园合作,明确幼儿园对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需求和其应掌握的实践教学能力。

3.2 重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其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围绕学前教育设立课程体系时,应涵盖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强调根据幼儿发展特征将教育论、方法论等作为关键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儿童并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幼儿园五大领域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及引导等。专业实践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的教学。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将实践性放于首位,持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专业实践水平。建设课程体系时应参考幼儿园需求,制订可以满足教学需求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加深校园合作,优化课程结构,增设与岗位相关的技能或理论课程。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参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展开实践教学。高职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案例或前往教学现场观摩后展开剖析,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基于理性层面思考幼儿教育教学的含义。通过校园合作的形式,带领学生在幼儿园展开实践教学,实习期间可积极地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尝试着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以此累积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技能和水平。

3.4 加强校园合作,提升教学实效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合作教学开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教学是指学生在实习期间,高职院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带班教师共同辅导实习生学习,其中高职院校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幼儿园带班教师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对学生的教学实习活动进行评价。在校园合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在幼儿园实习或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与幼儿园带班指导教师展开密切沟通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校园两位指导教师的科学指导,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4 结语

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情景相融合,加强高职院校与各地幼儿园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优化并调整当前的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加深校园合作,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幼师院校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男幼师荒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