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中的主动作为与融入发展

2022-11-21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嵇 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解决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供需矛盾出台的一项战略举措,给高职院校提供了主动作为的空间,但如何主动作为、有效作为,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此外,高职院校如何借力产教融合型企业实现融入发展,如何把企业先进元素带入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模式对应到相关产业实践中,对准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融入企业产品生产与技术研发、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行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环节中,推进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问题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主要有五项核心指标,包括办学方式、现代学徒制应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知识产权申报等。五项指标是评价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部委引导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的基本方向。目前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申报内容来看,在建设过程中企业、职业院校、行政部门等不同参与主体没有发挥出协同作用的合力,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企业建设意愿和能力问题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是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在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时会更多考虑经济因素。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是经济性与教育性统一、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统一的过程。从第一批公示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入选是因为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人数、实习实训人数达到规定标准,以及独立或参与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企业不能深度参与学校产学学院建设、1+X证书试点等人才培养活动,就会出现合作意愿淡薄,导致建设不力。也有企业合作意愿强烈,但限于企业本身的资源条件或行政执行能力,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或即使达到,也不能持续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中进行投入,导致建设效果差强人意。

1.2 高职院校匹配条件和能力问题

产教融合企业建设是“产”和“教”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结果。它包含高职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坚持“双赢”原则,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互利互惠并共同承担责任。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具有强烈意愿,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拥有匹配企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建设能力。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提供满足企业岗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需求的学生、不能打造具有丰富生产实践和较强科研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师资队伍,将会导致校企关系失衡;又或难以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经营策划以及其他方面服务,也将导致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关系破裂。

1.3 政府配套政策和制度问题

2017年年底颁发的相关政府文件就已经提出了要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把产教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国家产业教育,行业民生共同促进的良性生态链。这些文件的印发无疑增强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动力。但目前政府没有完善的产教融合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缺少评价指标体系;“金融扶持、财政补助、土地优惠、信用加分”的组合式激励仅停留在大框架体系中,未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由于产教融合政策制度的不完善,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缺乏制度约束和保障,合作处于松散状态。

2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中的主动作为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努力。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不能被动等待,而要主动作为,从转变学校理念、提高建设能力、升级科技水平等方面着手,与企业联动建设,也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者、受益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定位,做好平台、机构和过程三个融合,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1 坚持定位,深化产教融合理念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教育中较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形式,必须坚持推动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契机,正视自己在产教融合企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受益者身份,善于从企业角度出发想问题、看问题、答问题,以企业视角探索经济实体在参与高职教育的目的、模式、路径和难点等问题,以共赢机制为牵引,配合企业做好合作事务方面的校企对接、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系统规划等建设工作,以1的投入,换取1+1大于2的结果,把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升的新的层次。

2.2 平台融合,做好建设任务对接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其与高职院校的对接交流通常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与德国“双元制”企业不同,我国企业缺少能够进行校企合作的专门部门,与学校进行规划、协商、建设的专业性不足。成立产教融合平台,把校企对接的人员和机制长效化,使得信息流从学校到企业、从企业到学校无阻碍流动,有利于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具体任务,也使得产教深度融合有了支撑条件。

2.3 机构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成立什么样的机构,就执行什么样的功能。机构和功能是一致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要呈现学校和企业发展的“二重奏”,在功能规划上既要强调对育人活动的促进,也要体现对经济活动的支持,从而需要探索成立不同职能的组织机构,构建高职院校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的“连接器”,建设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将企业需求深度融入教学育人环节,不是停留在提供兼职教师、参加学校会议这些浅层次合作。这些机构包括企业大学、产业学院、职教集团,也包括其他研究性、辅助性的组织机构。

企业大学发展旨在充分发挥和运用院校与企业双方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及运营优势,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于国家及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战略。

产业学院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产教融合型企业和高职院校成立产业学院,在学院运营、资源配置、经费使用、政策运用等方面具有便利条件。

组建职教集团,实现协同育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产教融合集团共建行业、企业、院校互相认同的资历框架,实现学习成果、技能等级的互认。面向社会开展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实现行业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通过联合组建培训机构、共建实体、实操平台,设计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推进校企间信任一致、利益一致、意愿一致、发展一致,最终形成长期、稳定的“育训共同体”。

2.4 教学融合:人才培养和生产活动互相赋能

产教融合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这个过程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频共振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企业的业务及长远发展与教务教学结合,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契合,做到高职院校对企业定向输送人才,并为企业提供企业培训、咨询服务、经营策划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指导师傅,把最新的科技发展项目转成教学项目。双方组建科技创新+实践应用复合型校企教学团队,以技术和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培养过程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提质增效。

3 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做法因地、因企、因校而异,但核心是校企双方通过在平台、机构和教学过程中的融合,达到共赢目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建设思路和创新举措。

3.1 建立两大中心,构建发展组织平台

(1)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心

中天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心负责搭建政行校企协同发展服务平台,由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天科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南通市发改委、南通市教育局等联合牵头组建。该中心是校企双方协同多元办学主体的联络平台,是负责统筹协调和牵头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常规工作的中心机构。中心承担了一部分学校校企合作办的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生产研发等部门的校企合作相关业务,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

(2)建立产教融合技术研发中心

产教融合技术研发中心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过程中校企整合技术人员和教师力量进行技术研发服务的协同创新平台。相比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心偏向于人才培养联络运行,产教融合技术研发中心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需要和经营业绩提升需要,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驱动引擎,是企业对外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关键平台。依托产教融合技术研发中心,近3年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作院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取得共享的知识产权证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78个。

3.2 组建四个机构,加强项目合作

成立了推进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工作的4个组织机构,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工作落实到各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功能各有所侧重,或以人才培养为主,或以企业培训为主,或以教育研究为主,形成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1)组建中天大学

企校合力,成立中天大学,实现大学办在企业内,让员工就地上学,让学生成为员工。通过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校企共同检验办学成效,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近3年内开展在岗职工培训35630人次,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1万人次以上。

(2)组建绿色制造产教融合集团

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和产业学院的同时,积极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协同育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组建“绿色制造产教融合集团”,通过产教融合集团共建行业、企业、院校互相认同的资历框架,实现学习成果、技能等级的互认。面向社会开展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实现行业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近3年内开展学历提升达3000人次。

绿色制造产教融合集团遵循育训结合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改革思路,以新时代职业教育新思想和新要求为指引,以提高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以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建设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国际职教合作、政行企校融通、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示范带动为途径,通过构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育训共同体”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达到丰富现代职教体系理论成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3)组建劳动教育实践研究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专业实习和生产实践平台构建劳动教育基地,中天科技利用自身设备、资金、技术、资深技术师傅等资源,将企业文化、行业历史、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质量意识等融入课堂,培育和传播崇尚劳动、求真务实、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4)组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开发建立“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构成技术技能人才的育训数据平台和终身学习培训平台。系统主要包含“三平台”,即前台、中台、后台。基于这一数字化“三平台”,各项学习或培训成果都可以在平台上以区块链的数据记录方式固化下来,形成对应每名学生和员工教育培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签”。

3.3 实施五项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依托中天大学、产教融合职教集团、劳动教育研究院和信息服务平台四个机构,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训基地、师资及信息化建设五项改革,使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最大化。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共建特色专业(群),优化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具体方案,推进“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试点新型学徒制,开展“双主体”协同育人,实施1+X证书试点任务,培育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特殊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对接职业标准和规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校企通过共同构建模块化课程、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制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任务,将当前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工艺、标准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

(3)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岗位能力

校企通过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成立企业大师工作室、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建设集实践教学、项目生产、社会培训、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4)构建多维度师资培养通道,打造高精尖导师团队

校企通过创新校企教师、师傅双向交流机制,启动“双师型”师资培训模式,创新建立“角色互换、岗位互聘”的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实施“本职岗+互换岗”弹性工作机制,实施阶段性“企业员工进校园、专任教师进企业”的师资培养工程,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先后组织200人技术骨干在院校兼职。

(5)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提升信息管理服务水平

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天科技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依托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壁垒,将企业与学校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效连接,接通产教融合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以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改革。

4 结语

产教融合发展需要产、教的大力协作,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保障。企业要夯实核心地位,强化在职业教育中参与度,发挥主体作用;高职院校摆正主体姿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政府加大对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主动融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推动高职教学改革,是每个高职院校承担时代使命的应有选择,需要高职院校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功成有我的担当精神、攻坚克难的创新姿态,积极行动起来,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Active A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