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提升学科关键能力——以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情境设置为例

2022-11-20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亚太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艰苦奋斗民族精神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 英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没有在学科时间分配内,习题训练、能力提升都要在课堂上完成。《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提升学科关键能力,提质增效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考试命题应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标相对滞后,以上述为鉴,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开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方式。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切的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认知的载体,课堂问题设计是建立在问题情境之上的。目前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过多,目的不明;问题粗糙,内涵空洞;问题过浅,思维不足;问题太难,以师代生;提问随意,针对不强;问题过于简单,问不到关键处。教师要基于情境,通过问题的设计与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适应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笔者以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情境设置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适度分层设问,针对不同学生,提升独立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目前很多教师往往从自身出发假定问题的存在,或者靠推测来假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定教学思路,结果往往造成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在提出问题时考虑过哪些学生能回答吗?提出的问题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吗?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不能布置课外作业,要提质增效课堂教学,练习要在课内完成。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循序渐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兼顾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因人而异。教师要适度分层设问,让弱势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动脑思考并回答的问题。那么如何适度分层设问,针对不同学生,提升独立思维能力呢?

以2021年9月1日央视《开学第一课》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情境:今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从早期共产党人的“救民护国梦”,天和空间站娓娓道来的“红色飞天梦”,张桂梅校长的“炙热育才梦”,萦绕在帕米尔高原上空的“边塞卫国梦”,到彭士禄院士的“核动力拓荒梦”、奥运小将们的“荣耀夺冠梦”……选用中央电视台权威发布的视频资料,再现历史情景,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实,感悟更加深刻,缅怀先辈,感悟百年中国梦。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进一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精神。课堂设问:(1)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等新时代奋进者们为青少年树立了最好的榜样。青少年为什么需要梦想?此问可重点提问学困生,引导他们联系教材进行思考。(2)几代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诠释对梦想的追求,作为中学生的你又应该如何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此问可重点提问中等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具体的做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请谈谈几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哪些努力。此问重点考查优生独立思考及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分层设问,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踮踮脚就能摘到果子,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二、浓缩问题情境,提取关键词,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问题之前是情境,情境之后有问题,无情境不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要紧密跟踪时政热点和生活焦点,善于搜集时事素材和生活素材设置情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精选时政热点,对时事素材适当加工,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这非常考验教师的能力水平,课前要花大量时间精心备课,课堂上要有效指导学生读题,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浓缩问题情境,提取关键词,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呢?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先进事迹设置问题情境:张桂梅是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她推动创建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实现梦想,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拖着生病的身躯,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生命的伟大。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情怀感动和激励着无数人。这段文字是经过教师加工的,问题情境源于社会生活,但不能直接照搬,要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适当加工,浓缩成短短几句文字,使之更加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且每句文字的背后都蕴藏观点。课堂设问:阅读材料,同学们可以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呢?(1)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提取关键词“爱岗敬业”,可以联系九年级上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她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实现梦想。提取关键词“实现梦想”,可以联系九年级上册“脱贫、共享发展成果”,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七年级上册“少年的梦想”,九年级上册“中国梦”。(3)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提取关键词“教育”,可以联系九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4)她拖着生病的身躯,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生命的伟大。提取关键词“生命的伟大”,可以联系七年级下册“生命的意义、在平凡中创造伟大”。(5)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情怀感动和激励着无数人。提取关键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感动和激励”,可以联系九年级上册“民族精神”,七年级下册“向榜样学习”。

面对纷繁复杂的背景材料,学生最困难的就是无法看懂问题情境,不懂得抓住关键词,无法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因此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通过提炼关键词,将材料的信息与必备知识相联系,答题时要摘抄或概括材料,要有教材知识点(观点)的体现。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巧设矛盾问题,激发思辨性,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巧设矛盾问题,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两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统一中辩证地看问题,激发思辨性。提问不是为了答案,而是为了思维的发展。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任何事件不能用绝对的观点评价其对错。教师可以参考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相信会受到一定的启发。学生在两难矛盾问题的讨论中,要运用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等综合分析能力,进而学会识别与判断,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如何巧设矛盾问题,激发思辨性,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呢?

以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告急设置问题情境:城内医疗资源紧缺,同时武汉市政府发出通告,即将“封城”。有人连夜排队出城,甚至“封城”后还有人想尽办法出城。课堂设问:(1)如果你身处武汉,你会怎么做?A.想尽办法出城;B.留在武汉。(2)如果你身处本地,你希望武汉人怎么做?A.想尽办法出城;B.留在武汉。这是一种选择冲突式的设问,你选择哪一个?你支持哪种观点?同样的题干,同样的选项,不同的是设问对象身处的地点,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必须做出的两难选择。这样的两难矛盾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同时存在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具有思辨性。教师通过设置两难问题思辨性情境,引导学生综合性地运用学科知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能够运用学科观点分析两难情境问题中的信息。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紧扣材料,表明立场观点,逻辑要严密,要学会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真正的学习,是运用已学知识,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从问题情境出发去追寻答案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问答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抓住关键生成点或困惑点,在突破主要问题时,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思考。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点拨,否则就无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学生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两难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反思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学生在对两难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中,可能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有的正确,有的可能过于偏激。教师如果能准确地抓住这些课堂生成性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和引导,则可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思维多元化,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心中藏有一个预设的“标准”答案,如果有学生的回答跟“标准”答案不相符,教师就会直接否定,并引导学生朝其心目中所需要的答案靠拢,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回答知识、记忆知识。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思维多元化,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呢?

以2021年福建省道德与法治中考最后一题的问题情境为例,这道题是我省第一次在试卷中运用倡议书的形式,回避了知识记忆型试题考查,突出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试题是这样设计的: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我们要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创造更大奇迹。设问:任选“三牛精神”中的一种精神,就如何发扬这一精神,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要求:将倡议书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倡议书

耕耘更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为进一步发扬_______精神,我们倡议①________;②________。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任选一种精神作答即可,围绕“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提出倡议,只要具体行动与所选精神相符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果倡议与所选精神不符合,则不给分。孺子牛精神重在服务奉献、热心公益;拓荒牛精神重在独立、创新;老黄牛精神重在顽强拼搏、克勤克俭。这道题在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了创新性,避免设问形式固化,同时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这样的开放性试题也充分体现了思政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功能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只关注标准答案,还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开放性,让学生寻求多方案的解决途径,要允许思维多元化,答案多样化,探索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堂教学要基于情境、问题导向、发展思维、培育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布置学科任务,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探究,以“你怎样看?”“为什么这样看?”“该怎样做?”“怎样评价?”等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的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适应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艰苦奋斗民族精神
论抗大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浅议艰苦奋斗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艰苦奋斗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实现“中国梦”必须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新时期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责任感视阂下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