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校本探索

2022-11-20张衍标

江苏教育 2022年54期
关键词:项目组常州市名师

张衍标

自2020 年起,江苏省实施普通高中资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批新高中。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戚高中”)原名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戚墅堰分校(筹),是依托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常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新建校。戚高中现有专任教师142 人,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近70%,35 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超80%,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且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约33%,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偏少,更缺少引领型学科带头人。培养好教师是新建高中发展首先要直面、研究并破解的课题。

一、“一院三营”: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梯队

戚高中参照百年名校省常中的建筑风格,以“书院生活”为追求,持续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充实图书馆资源,设置“学科教室”“道德讲堂”等功能区域,师生可处处讲学论道、砥砺德业、传习文化。2020 年,戚高中被评为“常州市园林式单位”。

戚高中挂牌成立“存诚书院”,此即“一院”。基于“一院”建成“书院”式校园,校园内每一处空间皆可为沙龙式、讲坛式、论坛式等校本研训提供适切的“场域”。以沙龙式研训为例,通过全员共读、菜单荐读、个性阅读和专题精读等形式,推动教师读懂教科书、读通人文书、读精专业书。“一院”每周在学科教室开展共读活动,每两周在教师活动中心开展文理大组荐读活动,每月在“道德讲堂”集中组织精读研讨。

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突出特点,戚高中聚焦教师德育、教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素养提升,在“一院”的引领下,设立“三营”(青年教师成长营、骨干教师锤炼营、卓越教师修炼营),分层分步开展精准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营的培养对象为工作8 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旨在为青年教师构建名师引领、经验分享、主题沙龙、课堂打磨、专题研讨等多种交流互动平台。青年教师成长营将“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优秀”定为成长目标,鼓励教师参加校级、市级、省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以赛代培,使校内优秀的青年教师比例不少于总人数的30%,成为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教师比例不少于总人数的10%。骨干教师锤炼营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通过与市教科院、省常中等的密切合作,培养一批后备行政管理人员、五级梯队教师、优秀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骨干教师每周指导青年教师不少于1 次,每月组织开展研修活动不少于1 场,每学期开设校级及以上公开课不少于1 节,每学年发表研究成果论文不少于1 篇。卓越教师修炼营的成员经过教师自主申报、年级和部门考核、校长室研究等程序确定,以“项目研究”为依托,组建学术发展共同体。卓越教师修炼营着力培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学科领军人物、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特级班主任和高级班主任、常州市英才培养对象等,比例不少于总人数的3%。

二、“名师导教”:助力青年教师专业精进

虽然每一位教师都确立了具体明确、可行性高、可量化评估的成长目标、个人发展规划和学期发展计划,但鉴于校内名优教师数量偏少,“青蓝工程”效果不明显。在省常中的支持下,戚高中策划了“名师导教”专题,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的专业引领下开展活动。

“名师”由常州市教育局在市属高中校公开选聘,“名师”为获得市级学科带头人或常州市特级班主任及以上专业荣誉,有3 年及以上毕业班教学经历,且实绩突出,能致力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研究,有较为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经历的教师。“名师导教”瞄准课堂教学质量,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校本教研能力为抓手,切实引导青年教师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使青年教师努力成长为课堂教学好、学生工作好、家校互动好的骨干力量。名师带领导教学科组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考察交流、小型讲座、微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注重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关注作业研究、试题研制等内容,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1 年的受聘期内,名师指导学科组开设至少1 节市级公开课,申报1 项市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 篇论文,帮助学科组建设教研文化,营造教研氛围,引导教师主动发展。

戚高中确定导教学科和核心成员,并制定导教方案,建立“四定”(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中学习制度,将参加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纳入教师专业成长考核体系。导教学科组拟定实施计划,分管校长或课教主任“蹲点”学科组,为“导教”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关注“导教”过程,及时反馈“导教”实效。导教学科组的核心成员主动承担公开课教学,轮流担当研讨发言人,认真做好活动记录,积极开展学习反思。名师鼓励组内其他教师积极参加集中研讨活动,做好课例研修,主动共享学习资源。

三、“项目驱动”:推动学科特色品质发展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的提升要求新建高中的学科教师从传统的“如何教”走向“如何学”,包括准确提炼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目标、设计好学习任务、提供大量可参考的资源和学习工具,创造支持型的学习环境,真正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针对教育管理与学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戚高中坚持以助力学生学习为导向,探索实施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指导、走班教学管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等项目研究,以项目组实践推动学科多样化特色发展。

项目组由主持人与主持人自行招募的成员组成,其中主持人1人,成员2~5人。为提升项目研究水平,项目组还外聘学科知名专家、教师作为项目组学术顾问。项目组主持人由教师自主申请,学校聘请专家开展盲审。项目组主持人负责规划设计、常规管理、资源建设、督查考评、成果辐射等。在项目研究周期内,主持人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公开课、现场指导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介绍、推广。

为确保项目研究高效开展,戚高中制定管理章程、考核办法,划拨专项经费。近4 年来,“项目驱动”实效明显,戚高中的“高中地理场域化学习课程基地”入选2021 年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助力地理学科教师的迅速成长;“OMO 模式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与个性学习的行动研究”聚焦教师信息化教学以及个性化精准教学的能力提升;常州市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生物学创新实验活动研究”为生物教师的深度研究提供高位平台;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研究”、江苏省教研课题“基于任务群开展‘新样态’单元教学的研究”提升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深度;“基于模型认知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课例研究”“‘双减’政策下高三作业设计与管理校本实践研究”从不同方面推进教师专业跃升。

“一院三营”“名师导教”“项目驱动”的常态化、高质量运行离不开健全的考评体系。戚高中先后制定“优秀教研组考核评价标准”等,开展团队“打包”式评价;制定“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等,开展个体“引领”式评价;适时优化、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确保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将教师参与作业创新设计、考试命题、项目研究纳入绩效考核。戚高中持续完善校内教师激励体系,切实将精神荣誉、专业发展、岗位晋升、关心爱护等激励措施落细落实。

办学4 年来,戚高中先后成功申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常州市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常州市“四有”好教师团队等,入选普通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重点项目成员校、常州市创新创优项目校。戚高中已培养五级梯队教师20 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 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1 人、常州市骨干教师6 人,“头雁”效应初显;教师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开课、专题讲座100 余次;教师主持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课题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4 项、市级规划课题8项,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130余篇。

猜你喜欢

项目组常州市名师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教师作品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The Sound of Tennis 网球之声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道路探索
名师读意林